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1
星期六
当前报纸名称:南通日报

老算盘

日期:09-09
字号:
版面:第A06版:民间写真       上一篇    下一篇

□程太和

我家有几把老算盘,每把都有一段小故事。

第一把老算盘是我家1972年初买的,那时我上小学三年级,有珠算课,每个学生必须带算盘到学校上课。而我家经济很困难,买不起算盘。怎么办呢?总不能买不起算盘就不上学呀。母亲咬紧牙关,把家中珍藏了多年的两块银圆拿到李堡北街上的银行卖了。两块银圆卖了4元钱,然后又拿着钱到丁所供销社买当时柜头上最贵的算盘,正好也要4元钱。到了学校,我发现同桌许同学和我的算盘一样,而他家的经济条件是我们班上最好的。家庭条件很困难的我竟然用上了与班上条件最好的同学同样的算盘,足见当时母亲对我学好打算盘的期待。

母亲去年底去世了,我把这把老算盘珍藏起来,当作对母亲最好的怀念。老算盘就放在储藏室最显眼的位置,外框是红色花梨木,13档,其中有两档是铜芯,其余的是木芯。

家中的第二把老算盘是1982年我上银行学校时学校发的。1982年我到南京上银行学校(现与南京审计大学合并),学杂费缴了10元钱,每人除领取正常的教材外,还领了一把算盘。那年银行学校招了8个班,4个班学城市金融、3个班学农村金融、1个班学保险。学金融的毕业后分到银行,学保险的毕业后分到保险公司。不管是学银行专业的还是学保险专业的,都有珠算课。银行与保险相比,对珠算的要求更高,当时的老师教学也相当认真。珠算有定级考试,总共分为十级,一、二级是基础级,三级至七级是普通级,八、九、十级是能手级。学校要求达到六级才算过关。我们班是学保险的,由于大家对珠算的重视程度不够,水平整体上低于银行班的那些同学。银行学校发的算盘是15档位的,酱红色外框,大家都一样,为了防止丢失或拿错,同学们都在算盘上做了记号。

家中的第三把老算盘是我爱人在供销社工作时单位发的。她刚参加工作时,正好赶上供销社收花部收购棉花。那时农村刚刚分田到户,棉花的出售都是以一家一户为单位的,收花部显得特别忙。供销社总共六七十人,竟抽了二十多个到收花部,我爱人也在其中,任务是开票核算。这项工作的基本功就是打算盘,她到办公室领了一把算盘,复习了一下,就上岗了。爱人是个能干的人,刚开始两天速度慢一点,到了第三天速度就上来了,司磅员称重、报出棉花等级,她随即在发票上记下,接下来就将数量乘上单价,得出棉农应领取的现金金额,整个过程十分麻利。到了晚上还要将当天的所有发票汇总(行话叫“清方”),从未发生过一笔差错。由于工作出色,她工作没多长时间,就被调到会计室做现金会计了,用的算盘还是那一把。后来调到县城工作,算盘没移交,也算是给她的一个留念。

家中的第四把算盘是真正的“老算盘”,老到什么程度?老到有七八十岁了。这把老算盘是我爱人的妹妹从南京带回来给我们的,是1949年之前生产的,算盘上有“扬州市算盘联营社制”(文字从右到左排列)字样,算盘上还有当时的国徽。这算盘是19档位,红木框,四周及中间横档用铜条固定,算盘的长度为49.5厘米,宽度为17.5厘米。至于这把算盘的最初来历,谁也无法考证了。

算盘见证了中华民族在商业、科技、文化等多个领域的辉煌成就,也教会了我们耐心与细致。算盘已被电子计算器所取代,但它蕴含的智慧与精神却永远值得我们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