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人才“落地”,与家乡发展同频共振
日期:09-09
□黄千千
近日,在南通明诺电动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实习的20余名大学生、研究生陆续结束了一段特殊的暑期旅程。他们中既有刚结束高考的准大学生,也有放假返乡的在校生,还有即将深造的研究生。两个多月的车间实践,不仅让他们收获了人生的“第一桶金”,更完成了一次深刻的“职场启蒙”。这道始于一条朋友圈招聘的实习之路,悄然映照出个人成长与家乡发展“同频共振”的深远意义。
“同频”,是家乡产业平台与人才发展需求的精准对接。过去,许多学子在外求学后,因缺乏对家乡发展现状的了解,往往选择奔赴外地就业。明诺公司的实践提供了新思路:通过开放实习岗位、定制成长培训,让年轻人亲眼看到无人扫地车装配线上的技术细节,亲耳听到算法如何驱动产品创新。这种“触摸式”的生产实践体验,打破了信息壁垒,让课本知识与现实产业实现了碰撞。家乡不再只是一个模糊的故土符号,而成为一个具象的、有技术含量和发展前景的职业选择。吸引人才回乡,不能仅靠“乡愁”召唤,而需构建实实在在的发展“拉力”,让人才随产业落地,使个人的奋斗节奏与城市的发展脉搏跳动一致。家乡必须有清晰的主导产业、新兴产业规划和发展蓝图,无论是海洋经济、数字经济、高端制造、现代农业还是文化创意,一个蓬勃发展的产业生态能为人才提供实现梦想的舞台和职业上升的通道,这是“同频”的物质基础。
“共振”,是个人价值实现与区域转型升级的相互成就。当年轻人带着新知识、新视野返乡,他们不仅是劳动力的补充,更是创新活力的注入。明诺公司招聘的28名“回流人才”中,许多人迅速成长为业务骨干,甚至牵头核心技术攻关,助力企业拿到“江苏省企业级工业互联网平台”认定。他们的选择证明:家乡不仅能提供体面的收入和便利的生活,更能提供施展才华的舞台。在实现个人价值的同时,也实现了建设家乡的情感价值,这种成就感和归属感能激发出更持久、更深厚的创造动力。高素质人才的持续流入,能直接提升本地的人力资本水平和消费能级;他们对高品质生活的需求,又倒逼城市提升公共服务和治理水平。一位成功落地的人才,会成为最生动的“广告”,吸引和带动更多在外人才回归。当人才的个人成功与家乡的进步相互促进、相互放大,便产生了真正的共振效应。
“同频”是手段,“共振”是效果。这场“同频共振”的背后,离不开企业主动作为和政府搭建桥梁的合力。企业以长远眼光投资人才,借实习手段播下未来人才的种子;政府及第三方机构则搭建平台,精准收集企业的技术难题与人才需求,同时梳理在外人才的技能清单和回乡意向,实现靶向引才和精准对接,通过网格群、招聘网站等渠道精准推送信息,打通人才回流的“最后一公里”。此外,积极发展“校友经济”“乡贤经济”,充分利用本地高校校友和在外成功人士的资源网络,以情为纽带,以业为平台,引导他们反哺家乡。更重要的是,家乡正在以实实在在的产业实力和宜居环境,逐渐改变着“人才必须北上广”的旧有观念。
“人才落地,与家乡发展同频共振”,其核心是将人才的“第一资源”转化为发展的“第一动力”。人才的回归不应依赖于单一的情感召唤,更应立足于清晰的产业前景、包容的创新生态和务实的人才政策。当更多年轻人发现,青春不必只向远方追逐,脚下的土地同样能承载梦想,那么人才与家乡的共同繁荣,便不再是遥远愿景,而是正在发生的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