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亏了专家上门指导,及时指出了空气呼吸器穿戴不规范这个致命隐患。”3日,江苏狼山钢绳股份有限公司安全主管吴彬说,企业已加强作业培训,确保有限空间操作和人员安全。此前,港闸经济开发区邀请市安委会专家对辖区内7家重点有限空间单位开展作业指导服务,查找出的52条问题隐患均已完成整改。
有限空间,暗藏无限风险。在我市,有限空间广泛存在于各类企业中,其封闭或半封闭的特性,易造成有毒有害、易燃易爆物质积聚,或氧气含量不足。尤其近期持续高温,更让有限空间事故进入易发、多发期。为防范化解风险,我市从源头管控、技术赋能、精准指导等方面多点发力,全面压实企业主体责任,着力提升有限空间作业安全管理水平。
物理隔离
源头管控风险
“未经许可严禁进入!严禁盲目施救!”3日,在苏锡通科技产业园内的柏德汽车内饰(江苏)有限公司污水处理站旁,警示标志和有限空间作业安全告知牌十分醒目,门口设置的隔离护栏搭配挂锁管理,从物理层面阻断非作业人员随意进入风险区域的可能。
作为一家专注真皮内饰部件生产和销售的企业,柏德汽车内饰(江苏)有限公司有限空间风险集中在污水处理站,其中原水池是高风险区域。“原水池是污水处理的第一道关卡,收集和均衡工业废水,在废水停留期间,池底污泥会发生厌氧反应,容易积聚硫化氢等有毒有害气体,空间存在中毒、淹溺双重风险。”企业运营总监张卫东介绍,为从源头上规避风险,企业不仅在原水池上方加装格栅板,还在周边布设了9个固定式有毒有害气体报警仪,24小时实时监测,报警信号直接联动企业消控室,确保异常情况能够快速响应。同时,在有限空间场所配备应急物资柜,配齐防护与救援器材,全面提升安全保障能力。
“有限空间作业事故多由气体危害引发,因气体隐蔽性强、不易察觉,所以精准辨识和风险管控尤为关键。”市安委办专职副主任于震介绍,目前全市300余家重点有限空间工贸企业已落实挂牌、上锁管理,严格执行作业审批制度,杜绝人员擅自进入、未经审批作业等违规行为,从源头筑牢安全屏障。
技术改造
降低作业风险
南通中远海运船务工程有限公司聚焦有限空间作业安全,通过两项技术改造破解管控难题。“以前靠人盯人,现在科技协助我们‘站岗’,安全更有底了。”企业安全与生态环保监督部经理沈金卫说。
作为船舶修造企业,南通中远海运船务常涉及船舱、油舱等有限空间作业,气体中毒、缺氧等风险始终是安全管控的重点,作业前和作业中的通风检测尤为重要。“传统管控比较依赖人工,作业人员可能因为操作不熟练、注意力不集中等漏判风险。”沈金卫告诉记者,为提升安全监管效能,企业联合科研院所攻关,研发出舱室无线气体检测仪,每分钟自动检测一次,数据实时同步到平台及管理人员手机,一旦浓度超标立即弹窗报警,实现“人工+科技”双监测。
在油轮液货舱管理上,企业还将气体检测与风机控制联动。“以往为防止油气集聚,只能24小时开着风机通风,一天下来耗电量不小,而且风机长时间运转也容易出故障。”沈金卫解释,如今检测仪测到超标时自动启动风机,半小时内浓度达标则关停。每天最多通风3—4小时,既保证安全又低碳节能。
我市鼓励企业通过技术改造,有效提升有限空间作业安全风险管控水平。在中集安瑞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多道生产工序实现了机械化减人、自动化换人,避免员工进入或少进入有限空间内作业。以罐式集装箱内防波板焊接工序为例,已实现了从人工焊接到自动焊接的转变,大大降低人员作业风险。
精准指导
筑牢安全防线
“某纸制品厂作业人员未经通风检测就进入集水池作业,中毒昏迷后因盲目施救,最终导致3人死亡、2人受伤,这类悲剧完全可以通过规范操作避免……”日前,在市应急管理局开设的“车间课堂”上,触目惊心的案例直观揭示了有限空间作业“看不见”的风险和“致命”的后果,为在场的20多名企业管理人员与一线作业人员敲响警钟。
“检查气瓶压力,佩戴面罩后要根据面部轮廓调节头带,确保气密性……”在结合相关法律法规详细讲解风险辨识、作业审批、现场监护、应急救援等关键环节的规范操作后,安全专家又手把手演示正压式空气呼吸器、四合一气体检测仪等关键装备的正确使用方法,重点剖析日常检查维护要点及常见误区。参训的一线作业人员依次上台模拟操作,专家在旁实时观察、及时纠偏,确保每一步操作都规范到位,真正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战能力。
“夏季是有限空间作业事故的易发期,尤其因施救不当导致伤亡扩大的情况时有发生。”于震告诉记者,针对这一特点,自入夏以来,我市常态化推进有限空间精准化指导服务,通过“理论讲解+实操演练+互动问诊”的模式,引导企业由“被动整改问题”转向“主动预防风险”。截至目前,全市已开展有限空间“车间课堂”指导服务26次,培训有限空间企业112家,覆盖作业审批人、安全管理人员、作业监护人、作业人员等400多人,进一步绷紧安全弦,切实筑牢有限空间安全防线。 本报记者 俞慧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