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1
星期六
当前报纸名称:南通日报

如东掘港 西三元殿档碑

日期:09-08
字号:
版面:第A06版:城市记忆       上一篇    下一篇

□赵一锋

掘港西三元殿档碑原立于掘港西北大街西三元宫内,为清道光年间该庙住持怀清大和尚在场、县、分县三级批准下募建,碑文详细记录了庙田的取得数量及位置,其目的防止庙里不肖徒子徒孙或其他人侵占盗卖庙田。这块档碑对研究当年的政治、经济、文化、民俗等都极具价值,是沟通古今的重要文献载体。

掘港西三元宫建于明万历四十年(1612年),规模较大,有山门、中殿、大殿三进,两旁有都天殿、观音殿、小郎殿、猛将军殿等配殿,1949年与西方寺、准提庵等一同改建为如东县中学校舍。笔者初中时第一次看到西三元殿档碑,当时被嵌于学生宿舍墙内,估计因此得以保存。

碑文起首三位当时场、县、分县的行政长官,第一位是两淮盐署通州分司掘港场大使单懋图,浙江会稽人,监生,候补知厅身份署理掘港场事务。第二位是江南省通州直隶州如皋县知县范仕义,云南保山人,进士,范仲淹后裔,道光年间五任如皋知县,为官清廉,政绩卓著,有“佛子”知县美誉。原本盐场大使为正八品,知县为正七品,按道理场大使应排在知县后,但这位单大使是候补知厅,相当于现在的副地级;第三位是江南省通州直隶州如皋分县掘港主簿姚城,安徽桐城人,监生,主簿是知县佐贰官,相当于副县长,协助知县管理一方民政事务。这三位虽在官场属于上下级,但私交甚厚,三人曾同游掘港碧霞山吟诗唱和。皋东历史上是淮南重要盐场,行政上属于双重管理,既有民地属于如皋县的管理,又有灶地属于通州盐署各场的管理,两者往往存在交叉由此存在当时掘港乃至皋东有趣的官场现象。明代两淮盐场场大使除管理盐务外,还有管理灶户的司法、治安、民政等,但场大使品级较低,为不入流小吏,往往很难管地方事务,清雍正六年,擢升盐场大使为正八品。清代以来,皋东经济得到极大发展,掘港更是有“小扬州”的美誉,皋东一定程度又独立成一个行政单位。清雍正九年,由于掘港场经济社会发展又远离如皋县城管理不便,故增设掘港场主簿一职,自称如皋分县,主簿衙署设在课盐署西侧,掘港正式成为副县级城镇,拥有了司法管辖职权,皋东政务悉由其署理。掘港场主簿衙署大致管理东到大海西至双甸任家旗杆的范围,大致相当于如东县的范围,抗战后如皋和如东两县分设还是有历史渊源的。

碑载西三元宫立碑的事情具体由监生江晴和场攒刘述祖主持,这二位是本地人,碑末尾同里捐募名单里也有这二位的名讳。监生江晴应该是本地比较有威望的乡绅,属于民间代表,场攒刘述祖属于官方代表,场攒即场攒典,是管理钱粮税收政务的小吏,隶属于掘港场主簿署,大概相当于税务财政局局长。

碑文详细记录了西三元宫建于明万历壬子年(1612年),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管鼎元将庙后八亩水田以五万四千文“绝卖”(不存在赎回的可能)于本庙一个叫止水的和尚,田租作为神前的香火。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施主栾家修、章炳元等的祖先们出资白银六十八两在掘港场西曹家桥购买水田十二亩赠送于庙里,田租作为都天圣诞法会的费用。都天信仰在皋东比较普遍,据说是为纪念唐代安史之乱中殉国的忠臣张巡,掘港、丰利、潮桥都有都天法会,“跳马夫”即源于此,2018年“跳马夫”还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此碑的记录算是一个历史的书证。由此我们还可以看到乾隆二十二年掘港一亩水田5.67两银子,到乾隆五十八年一亩水田6.75两银子,清中期一亩水田大约五六两银子。本来庙里的田契都放在栾家修祖先栾致中处,但由于年代久远田契毁坏无存。庙住持怀清唯恐不肖之徒盗卖盗废田产,请示场、县、分县三级立档碑公示于众,有接受社会监督的意味。

碑末尾有里人管声、黄志礼、范永恭、项骐等十七人和庙住持怀清和徒弟道中共同捐募建立,如皋城里彭王祁书写的碑文,字写得很隽秀有力,估计是当时一位有威望的先生,时间是道光十五年七月(1835 年),碑体历大一百多年,字迹清晰美观大方。2007年编撰《掘港镇志》时,孙保林和张德彩二位老先生不顾年事已高俯身恭录碑文,收于镇志当中,给后人留下一篇宝贵历史文献,2021年此碑入藏如东博物馆。

大浪淘沙,历史上能留下让人们记住的人物少之又少,再过几百年,人们提到京剧或许只记得梅兰芳,提到中药只记得同仁堂,提到网络大咖或许只记得马云、马化腾……西三元殿档碑提及人物34人,其中:官员3人,小吏 1人,僧人3人,里人26人,其他1人。站在碑前,我们仿佛可与古人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