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今更
左起:西宁水闸旧址,挡浪墙板墙桩,三甲盐场遗址,同仁泰盐业公司。
张謇在今吕四的垦牧活动主要有以下四大项:
一、在鹤城设立了“同仁泰盐业公司”,又称总公司。
过去民间常说世上有三桩苦:“航船、打铁、磨豆腐”,其实烧盐的“煎丁”是苦中之苦。为了改善煎丁生活(救国先救贫)、革除盐枭和改革盐的生产方式、部分煎改晒腾出草滩植棉,张謇于1903年收购了李通源盐垣,在鹤城东北角创设了同仁泰盐业公司。
同仁泰盐区在鹤城之北海边,东西约长18公里,南北(最宽处)5公里,大体以三甲镇为界,东为晒盐区,设丁荡板晒公司,有晒板2万多块;西为煎盐区,在天汾设聚煎公司,集中煎盐,有煎灶24付、旧煎灶428付,1920年东西盐场合并称大板盐场。
同仁泰盐业管理有方,产品质量大有提高,1903年下半年至1918年,旧煎(分散个体户)、聚煎(集中工厂式)、日法晒和松江晒合计产盐42万桶(每桶200斤),其中板晒盐占45%。
同仁泰的盐由于质量好而享誉海内外,1908年在荷兰万国展览会上获一枚金质奖章,1918年在巴拿马获特等奖,另有一只约48公分高的立体仿真银质菊花奖杯,做工精细高档,存于原县工商联办公室,后失踪。
1932年同仁泰盐业公司另寻他人承办,1940年日寇入侵,拆毁了同仁泰房屋,建起多座碉堡。后来,同仁泰在镇南(复南路东西临河街河南)建了三四幢房屋作新址,解放后的1958年改建为南通水产学校,学校停办后又建为县干部休养所。
1946年土改,灶区分给了农户作农田,板晒场划归了三甲盐场。至此,同仁泰完成了历史使命,旧址几经变迁,现今是大路边一个停车场。
二、百年之秀挡浪墙。
挡浪墙实为挡潮保坍墙,位于鹤城之东10余公里的秦潭廖角嘴的黄海边,它面向东北,与东北大潮横刀立马针锋相对,大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守住了这片海角陆地,保护了鹤城以东的万顷良田、南侧蒿枝港口的稳固及相连的2—7堤。这是垦牧第一大关键工程,也是状元公日夜牵挂之处,更显示了状元公超人的智慧和远见卓识。
挡浪墙建于1905年的垦牧初期,全长1581米,初为土堤,后有土墙、板墙和水泥墩墙三种结构,至1941年共长1479米(其中土堤7段长495米,板堤3段540米,水泥墩堤2段长444米)。多少年来,海龙王始终斗不过状元公,挡浪墙似海上钢铁长城,把海潮牢牢地挡在外面,有效地保护了堤内土地和百姓生命财产的安全。近年由于海岸线的变迁东移,挡浪墙已没有海潮可挡,但它仍顽强地伫立在那里。2020年4月,本人实地丈量残墙,只有455米(其中板堤42跨,长206米,墩堤105座,长249米,土堤已消失)。
挡浪墙是我国三大名挡之一,另二挡是新疆30里挡风墙和万里长城挡匈墙。现今那里已建为张謇垦牧挡浪墙公园,传递张謇实业救国的伟大精神。
三、建造船闸水闸和水道,完善水上交通运输和控水排水减灾的功能。
建了船闸二座:东渐一闸(即今吕四念一总船闸)和镇西十七八总船闸(今大洋港桥位置)。
建了天汾、西宁两座水闸和镇东门水闸,以及通航节制两座水闸。
开掘镇东南角蟛蜞坝向南四华里的水道(仍在),连接倒岸河向东排水,保护了镇南部的安全。
四、设立了“吕四渔业公司”,地址在东北门同仁泰盐业公司路西。
这是张謇1904年为捍卫我国海疆与渔业生产,在上海创办江浙渔业公司总局后的分局单位,堪称是中国近代海洋渔业发展史上伟大的里程碑。现今旧址上是原水产公司和职工住宅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