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元志 陈浩
在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的大背景下,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已成为我国提升核心竞争力、塑造新质生产力的战略抉择。江苏作为制造业大省和科技强省,率先提出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的战略目标,致力于在新一轮高质量发展中发挥引领作用。南通地处长三角北翼,是江苏沿海发展的重要支点城市,也是联动上海、辐射苏中的关键枢纽。近年来,南通紧扣高质量发展这一首要任务,积极探索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转型升级的有效路径,突出“四链融合”主线,强化区域协同机制和制度创新驱动,逐步构建起具有标识度的创新发展生态体系,为打造全省乃至全国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注入了坚实动能。
产业科技跃升的南通样本
南通以“跨江联动、产创融合、平台牵引、生态驱动”为内核,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体系深度耦合,逐步探索出一条滨江临海城市实现产业科技跃升的特色路径。
跨江联动,深度融入长三角科技创新网络。主动对接上海科创资源,建设“长江口产业创新协同区”,与上海共建市北高新南通科技城等合作园区,探索形成“上海研发+南通制造”的创新协同模式。在张江、苏南等地设立“科创飞地”,通过“反向孵化”机制推动“上海(苏南)策源+南通研发+全球市场”的发展路径。
产创融合,构建“双向奔赴”产业生态。相较于南京、苏州等传统创新强市,南通科研机构起步较晚,但其聚焦产业发展主线,以企业为主体,通过“产业出题、高校解题、联合答题”机制,走出差异化的产学研融合路径。围绕打通“从技术到产品、从科研到市场”关键链条,推出“先尝后买”“拨投结合”“揭榜挂帅”等制度组合,激发企业技术攻关意愿和高校院所成果转化动能。聚焦科技创新体系构建,南通出台《科技创新促进条例》,明确规定职务科技成果转化获得的收益用于奖励研发团队的比例不低于70%,显著提升科研人员积极性。设立市级自然科学基金,定向支持产业基础研究,推动创新链与产业链的深度耦合、良性互动。
平台牵引,搭建多层次、高能级的科创载体。以创新区为核心,四大高新区为支点,统筹规划覆盖全市的沿江科创走廊,集聚全市约70%的省级园区和80%的创新平台资源,构建起空间集中、功能集成、协同高效的创新格局。依托中国科学院上海技物所南通智能感知研究院、上海交通大学南通先进技术研究院等高能级平台,加快构建覆盖重点产业的“研发、孵化、中试、转化、产业化”全链条科技平台体系。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的首个分中心落户南通,赋予其协同攻关、链接全球资源的重要使命,已成为长三角跨区域协同创新的示范标杆。
生态驱动,打造创新友好型制度环境。着力实现从“资源支持型”向“制度嵌入型”的转变,构建覆盖全链条、全要素、全周期的创新服务体系。成立由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双挂帅的市科技创新委员会,建立科技创新双月例会制度,强化顶层设计与统筹协调。推行“集萃研究生基地+学术科研双导师制”,加快科研成果的工程化与产业化。探索“战略性新兴产业基金+普惠金融”组合机制,破解初创科技企业融资难题,激发创新创业活力。
构建南通版“四链融合”体系生态
面向高水平建设产业科技创新中心的战略目标,南通正加快打造“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四链深度融合的产业科技创新体系,构建具有区域特色、全国价值的枢纽型产业科技创新中心。
创新链:推动平台集聚向任务牵引转型。可借鉴深圳“战略科学家+企业命题+联合体作战”模式,强化战略科学家在科技策源体系中的组织引领作用,从“建平台”向“定任务、联攻关”方向转型。完善从基础研究到中试验证的支撑体系,重点布局一批产业契合度高、应用导向强的公共技术平台,打通原始创新与产业化之间的关键环节,提升科技成果的转化能力与产业贡献度。
产业链:以链主企业牵引集群跃升。可借鉴宁波“专精特新+开放平台”政策组合,支持中天科技、通富微电等龙头企业牵头组建“揭榜联合体”,承担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任务,带动上下游中小企业协同创新。通过强化链主企业牵引力,构建“链主引领、专精特新协同、科研机构支撑”的多层级创新网络,推动优势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跃升。
资金链:构建市场化科技金融支撑体系。可参考青岛“海洋科技金融联动机制”经验,推动科技金融与重点产业链深度融合,探索“基金+平台+场景”协同机制。支持构建涵盖“天使投资、创业投资、产业基金”全过程的科技金融生态,培育本土科技金融机构与服务主体,加快建设区域性科技投融资中心,逐步实现由政策驱动向市场驱动的转型。
人才链:打造产才融合的高效孵化生态。可吸收深圳“项目、导师、场景”一体化人才培养机制,推动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深度协同育人,构建紧贴产业、灵活高效的人才体系。坚持“用项目留人、用成果评人、用平台育人”,畅通人才引进、培养、评价、使用全流程,推动各类人才向产业一线聚集,构建“以才促产、产才融合”的良性循环。
从“路径探索”迈向“区域范式”
当前,南通已初步形成以船舶海工领航、光电材料突破、海洋经济扩容为重点的创新集群格局,正处于“制造大市”向“创新强市”跃升的关键阶段,具备建设产业科技创新中心的坚实基础和制度条件。面向未来,应持续深化以“四链融合”为核心的机制创新,在制度集成、功能重构、生态塑造等方面探索突破,推动“路径探索”向“范式引领”跃升,在更广阔空间和更高层级上服务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助力江苏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
南通的实践充分彰显了在全国科技创新布局持续优化的背景下,区域性城市可以通过跨区域协同、制度系统集成和产业链精准耦合,在产业科技融合主赛道上实现突破、形成标杆。这不仅为长三角区域创新体系增添了关键支点,也为更多区域性节点城市提供了可借鉴、可复制的实践样本,展现了地方在国家战略格局中的积极作为与广阔潜能。
(作者分别系中国浦东干部学院教授、江苏商贸职业学院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