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系统思维 推动基层治理数字化转型
日期:09-08
□刘召
以数字技术为引领的新一代信息科技迅猛发展,为基层治理模式创新开辟了新路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全面贯彻网络强国战略,把数字技术广泛应用于政府管理服务,推动政府数字化、智能化运行,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有力支撑。推进基层治理数字化转型,不仅是深入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基层治理、社会治理及数字中国建设系列重要论述的战略要求,更是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关键步骤,关乎人民切身福祉与国家长治久安的根本保障。数字技术赋能基层治理,必须坚持系统思维,从基层治理的结构功能出发,在体制、过程、结果和目标等层面设计可行路径。
优化数字权责配置,建立信息高效共享机制
首先,在完善数据库建设的同时,着力强化基层人员的数字素养,核心在于培育其数据思维能力,使其掌握从数据中提取信息、运用数据进行论证与决策的方法,切实实现以数据驱动管理与创新。基层政府需在夯实理论知识的基础上,结合具体工作场景开展精准的数据思维与应用技能培训,推动传统工作模式转型,确保工作人员能在不同任务情境下有效链接数据资源,利用既有数据简化流程、提升效率。其次,应强化省级统筹,构建“全省一盘棋”数字基座。具体包括:统一技术标准,制定基层数字化系统接入规范,如广东省统一政务云平台,要求地市系统按标准接口接入;建设共享中枢,搭建省级数据资源池,归集人口、空间地理等基础数据,向基层按需开放;试点推广机制,遴选示范项目全省推广,如安徽省将合肥“智慧社区”模式标准化后覆盖16个地市;财政精准调控,设立专项资金,优先支持跨层级协同场景开发,如“跨省医保结算”系统;为增强数据在基层治理中的参与度,还需进一步明晰各部门权责边界,尤其需合理划分不同机构的数据采集范围。可运用元数据建模技术,构建统一的数据标准体系。
推动基层决策现代化,将数字治理融入政策全周期
决策是管理的核心环节,也是基层治理的基本范畴。在数字化治理背景下,提升基层决策的民主性与科学性,关键在于将全过程人民民主理念与数字治理思维贯穿公共政策制定与执行全流程,依托数字技术驱动传统决策机制变革,实现决策现代化。在议题形成阶段,应广泛集纳民意,确保政策议程切实反映人民诉求。可充分运用大数据及现代网络信息技术,主动识别、收集、管理各类民情民意,广纳群言,发挥群众智慧。在方案制定阶段,发挥数字技术在信息搜集、民意征集、协商对话等环节的关键作用,有助于提升决策的前瞻性与精准度。在政策实施阶段,数字技术的赋能效应主要体现在资源调配、工具选择以及政策宣传、协调、监控等活动中,将合法化的政策转化为实践,达成既定目标。在效果评估阶段,数字技术的价值则集中体现在反馈信息收集、趋势分析、绩效评价等环节,用以检验政策成效、明确未来方向,促进决策科学化水平的持续提升。
健全监督评估体系,提升治理绩效与满意度水平
建立健全数字化治理评估体系,将基层治理数字化转型成效纳入目标责任考核范畴,并将考核结果作为领导干部综合评价的重要依据。加强动态监测与指导,建立常态化督查机制。对数字化转型项目经费实施全过程绩效管理,将评估结果作为政策优化、管理改进及预算安排的关键参考。强化日常监督效能。推动行政效能系统与各类数字治理平台深度整合,完善平台交办事项的全流程跟踪问效机制,细化各环节业务流程与标准。加强跨部门协同督办,与相关监督督查机构建立紧密联动机制,合力破解跨部门、跨层级、跨领域的复杂难题。借助新闻媒体、政务热线、新媒体平台等渠道,搭建参与式监督平台,构建媒体与公众共同参与的多元监督网络。尤其要发挥基层群众的主体作用,及时回应诉求,诚邀群众监督,在数字治理中践行群众路线。只有当数字工具成为群众可感知、可参与、可评判的治理载体时,数字化转型才能真正抵达价值终点。
构建数字治理共同体,营造良好数字生态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要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建设人人担责、尽责、共享的社会治理共同体。推动基层治理数字化转型,其根本目标在于构建基层数字治理共同体,实现信息资源共享、价值共同创造、责任共同分担,激励多元主体协作共治,最终形成促进人人参与高质量发展的利益共同体。为此,首先要发挥党建引领核心作用,培育共同体意识。加强治理网络建设,促进跨层级、跨部门协作,拓展多元主体共同参与数字治理的渠道载体。其次,着力培养高素质基层数字治理人才队伍。采取“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的方式,不断拓展队伍的数字视野、更新治理理念与方法。同时,深入开展数字治理理念宣传教育。倡导“数字技术即生产力”的新观念,将数字治理置于与经济工作同等重要的位置。提供更多参与和实践数字治理的场景与机会,让广大干部群众在具体治理实践中认识数字价值、享受数字便利,从而提升其数字素养及运用数字思维解决公共事务的能力。
(作者系南通市委党校法政和公共管理教研室主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