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1
星期六
当前报纸名称:南通日报

全科社工一岗“包圆” 基层治理提档升级

日期:09-08
字号:
版面:第A03版:看南通       上一篇    下一篇

近日,海门区“全科社工”实践实训中心在海门街道党群服务中心成立。活动现场,海门区委社会工作部、南通大学管理学院、海门街道三方签署共建协议,构建起“政、校、地”社区工作者人才多元化培养模式,为提升社会工作服务专业化水平注入新动能。当天,南通大学管理学院教授为首批50位参训社区工作者上了“开学第一课”。

“全科社工”成为香饽饽

社区工作者作为国家治理体系中最小“细胞”,是社区建设的主要力量,更是政府和居民沟通的桥梁,在推进和谐社会建设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随着社会不断进步,“全科社工”成为香饽饽。“全科社工”是指综合掌握党务、民政、社保、综治等社区各项工作职业技能,具备集中接待群众咨询和规范办(受)理各类社区便民服务事项能力,是“一专多能、一人在岗、事项通办”的综合型社区工作者人才。

海门街道党建组织员办公室副主任马明告诉记者,海门街道目前共有社区工作者455人,但治理任务与治理能力存在着较大的差距。随着海门城区人口不断增加、居民需求多元化,部分社区工作者一直在“被动执行”,影响任务效率与服务精准度。并且,居民对社区服务的期待从“有”转向“优”,如希望提升对老年人的康养指导、对青少年的成长关爱、对新业态群体的权益保障等,但是部分社区工作者缺乏心理疏导、法律解读、应急救护等专业技能,难以提供高质量的服务。打造“全科社工”队伍成为当务之急。

“政校地”协同按需授课

“社区工作者能力和素质直接影响到社区治理水平的高低。于是,我们就想到了借助南通大学的力量,联合海门街道,合作建立‘全科社工’实践实训中心。”海门区委社会工作部部长、“两新”工委书记朱红兵介绍,根据共建协议,南通大学管理学院组建了由23名教授构成的导师团,与海门共同搭建起智库平台,开发了20项特色课程,涵盖政策解读、群众工作技巧、数字化治理等核心内容,精准按需授课、分层分批培训。

不仅有理论上的培训,中心还实施“跟岗实训”融合培养。海门街道社区书记带领学员参与老旧小区改造、停车位规划等实际项目,试点设置“全科社工”服务岗位,让学员为群众零距离办理涵盖社会救助、失业登记等6大类86项服务事项。

此外,南通大学管理学院积极引导该校社工专业学生积极参与“全科社工”实训项目,打通“高校学子实践—在地就业—扎根社区”渠道,实现人才培养与基层发展的双向奔赴。

解决社区治理共性问题

海门街道理想城社区党总支副书记马燕作为首批社区工作者参加了“开学第一课”,她受益匪浅:“‘全科社工’实践实训中心的成立,为我们社区工作者搭建了一个优质的学习平台。‘开学第一课’通过真实鲜活的社区案例,深刻阐释了全科社工的核心要义,让我明白社区工作者要像医生一样,既能诊断‘病症’,又能开出‘药方’。”

海门区“全科社工”实践实训中心预计每年培训“全科社工”200人次以上,努力推动海门持证社工比例向80%跃升,计划每年孵化3—5个可复制的社区治理微项目,集中解决一批社区治理共性问题。与此同时,打造“政、校、地”合作示范点,形成独具特色的“海门模式”,为长三角地区提供“政、校、地”协同治理的实践范本。

“接下来,我们将全面推行‘全科社工’社区工作者队伍强能强基计划,发布落实《‘即应通办’全科社区工作者服务规范》,常态化地举办‘全科社工’职业能力竞赛等,有效推动社区工作者从‘专岗专职’向‘全科全能’转型,社区工作从‘被动响应’向‘主动治理’升级,持续提升居民群众的满意度,为推进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注入动力。”朱红兵说。

本报通讯员 陆新华 毛慧青 王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