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法官,就别来了,我就是为了争口气,你咋判我都接受!”八月下旬的一天早上,江苏省启东市人民法院和合人民法庭副庭长杨帅民刚到办公室就接到当事人朱某兵的电话,声音里带着几分倔强。
这是一起亲兄弟因地界争执不下而引发的纠纷。电话这头的杨帅民语气坚定:“哪怕只有一分地的争议,我们也要查清!我也是农民的儿子,明白土地在咱农民心里的分量。”?挂断电话,杨帅民立刻驱车就往村里赶。时值八月末,暑热未消却已透出秋意,田间谷穗飘香。然而刚到地头,卷尺还没拉开,兄弟俩便激烈地争吵起来。
哥哥朱某海大手一挥:“我对父母尽了主要赡养义务,家里人口也多,就该这么分!”弟弟朱某兵却坚决反对,双方剑拔弩张,不欢而散。
首次调解虽未达成共识,却让杨帅民发现了问题的症结。他注意到被告席上的弟弟全程沉默,庭审后也未多言。结合农村土地纠纷特点,杨帅民判断这起家庭矛盾背后必有深层原因。
于是他再次来到村委会,听村干部讲述十余年来的调解经过。在老人们回忆中,真相逐渐浮出了水面:原来父母在世时,常年在外工作的弟弟曾口头承诺让哥哥多耕种土地。但近年来,因哥哥与弟媳发生激烈口角,甚至升级到肢体冲突,导致兄弟关系彻底破裂。
听了村干部的介绍和走访情况,杨帅民了解到朱某兵其实十分清楚哥哥照顾母亲的辛苦,兄弟二人矛盾的症结主要在于哥哥朱某海和弟媳之间的那次口角。
抓住“关键点”后,杨帅民决定去镇上的“融和法庭”继续开展“面对面”调解,杨帅民特意请了村里老支书、调解员同去,在搭建的“和”文化调解室开展调解工作。走进“融和法庭”的 “和” 文化调解室,兄弟俩的脚步不自觉慢了下来,驻足在几幅的有关孝亲敬老家风家训的展板前。
杨帅民顺势拉着朱家兄弟坐下。在这里,依托以和为贵的人文环境,将“和文化”融入调解环境。四周的展板和宣传栏中,古老的孝亲、饱含和合文化精髓的家风家训故事交相辉映。“法律尊重事实,更尊重亲情。不说这事谁对谁错,我先给你们讲个故事。”见两人有了兴趣,杨帅民搬出“田真叹荆”的典故娓娓道来:“就这样,在三兄弟决定不分家的几天后,紫荆又活了过来了。”朱某海和朱某兵听着听着就入了迷。杨帅民又语重心长地说:“人生苦短,同根连枝的兄弟怎能因一时之气反目?”
村里老支书也加入劝解:“父母不在了,你们就是最亲的亲人,何必为这点地伤了和气?” 杨帅民则分别对兄弟俩动之以情:“大哥,您照顾父母不容易,但冲动说的话就像扎在弟媳心上的刺。”“老弟,您常年在外奔波,哥哥的付出大家有目共睹,何必斤斤计较?”
在情感共鸣与法理疏导的双重作用下,哥哥朱某海率先打破僵局:“是我脾气急躁,不该说那些伤人的话,这些年心里一直过意不去……”弟弟朱某兵也眼眶湿润:“哥,我知道你辛苦,这块地该咋分就咋分吧。”当日下午两点,在村干部和亲友一起见证下,兄弟俩依据土地清册确认了边界。朱某海突然转身跑向自家菜地,摘下两大袋新鲜玉米,一袋送给朱某兵,另一袋硬塞给杨帅民:“自家种的,没打农药!”杨帅民忙笑着婉拒:“玉米就不要了,看到你们和好,比什么都强。”
夕阳把三人的影子拉得很长,一阵风吹过,玉米叶子沙沙作响。在家事纠纷办理中,杨帅民始终秉持“迈开腿深入现场、俯下身倾听诉求”的工作理念,以“和文化”为引领,用“听得懂的法理”和“接地气的人情”化解矛盾。那些散落在阡陌间的家长里短,在他的赤诚丈量中,终化作法治星空下最璀璨的星子。
·胡丹 古林·
杨帅民法官实地勘查平息纠纷。
徐越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