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2
星期日
当前报纸名称:南通日报

于无声处听悲鸣

日期:09-04
字号:
版面:第A07版:阅读       上一篇    下一篇

□南西

一口气读完《西线无战事》,这部位居豆瓣读书TOP250第111位的作品,用刺骨的真实击穿了我对“战争”的所有模糊想象。作者埃里希·马里亚·雷马克是德国小说家,18岁应征入伍,在战斗中多次负伤,小说内容部分借鉴了他的个人战争经历。1927年秋天,雷马克开始创作《西线无战事》,仅用6周时间便完成初稿,1929年正式出版后随即引发全球共鸣,当年就被翻译成26种语言,成为跨越时代的反战经典。这种创作的高效与传播的迅猛,印证了作品对战争本质的洞察已超越国界与语言,直抵人类对和平的共同渴望。

从书名便能窥见其讽刺内核。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军在东线进展顺利,宣传部门大肆鼓吹,营造出“胜利在望”的虚假氛围;而在西线,德军与英法联军陷入惨烈对峙,士兵伤亡惨重却鲜有战略突破。为掩盖战场颓势,德国新闻报道里对西线战况只轻描淡写一句“西线无战事”。这轻飘飘的五个字背后,是无数生命的湮灭、无数家庭的破碎,也是整部小说最沉痛的底色——当生命被简化为一句无关痛痒的战报,战争的荒谬与残酷便被暴露得淋漓尽致。

小说里的士兵从不是“英雄”,而是一群被战争碾碎的普通人:钳工、挖煤工、农民、鞋匠,还有被老师煽动参军的中学生——出发前,这群少年一起刮了人生中第一次胡子;仅经过十周仓促训练,他们就被匆匆送往前线。而对手法国的士兵,同样是工人、小职员、手工业者这类平凡人。“一个法国的钳工或鞋匠,为什么一定要攻打我们呢?”作者借角色之口抛出的灵魂拷问,撕开了战争所有冠冕堂皇的借口。

残酷从未远离。出发去前线时,他们甚至能看到学校旁堆着为自己准备的崭新棺材;到了前线,枪林弹雨中的生死,全凭一颗子弹的偶然。幽闭症、跳蚤、饥饿、恐惧,还有战友一个个倒下的画面,不仅摧残肉体,更绞杀精神。雷马克以主角保罗的第一视角“我”展开叙述,让读者沉浸式感受战争的窒息,直到最后一段突然转用第三人称:“他于1918年10月阵亡。那天,整个前线寂静无声。军队指挥部战报上的记录仅有一句:西线无战事。”至此,书中人物全部阵亡,而这句重复的战报,成了最为尖锐的讽刺。

好的译本是读懂外国小说的钥匙,我此次挑选的是姜乙翻译的版本。此前读过她翻译的《悉达多》,语感和文笔非常好。翻译这部小说,姜乙是依据1929年德语原版直译,避免了二次转译的损耗。书的末尾,她还撰写了6000余字的译后记,补全了战争的时间线——1914年8月,一列德国运兵火车徐徐开赴西线,车窗内挤满兴高采烈的士兵,他们挥着手、唱着歌,坚信自己会在几周后成为胜利者,谁也没想到计划中的“闪电战”竟陷入长达4年的拉锯。时至1918年11月战争结束,他们中的大多数人都没能活着回来。译后记还点明,这是人类历史上首次现代化战争,重炮、飞机、潜艇、坦克、毒气等武器,将战争的暴力推向了新高度。译后记中还收录了雷马克未发表的手稿,还原了保罗1915年上战场前的生活,这让保罗的形象更立体,也让他最后的牺牲更令人扼腕。

“西线无战事”从不是真的平静,而是无数生命被漠视、被遗忘的证明。合上书,那句冰冷的战报仍在耳边回响,提醒着我们:所谓“无战事”的背后,是再也回不去的青春,是再也见不到黎明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