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2
星期日
当前报纸名称:南通日报

以器物书写 活态江南

日期:09-04
字号:
版面:第A07版:阅读       上一篇    下一篇

□林小森

在富庶江南,近二三十年来涌现出大量的私人博物馆,它们有的收藏百年农具,有的收藏紫砂茶器,有的收藏明媚嫁妆,有的收藏仿佛从《红楼梦》中走出的清雅文玩,这些分门别类的器物,曾是江南人日常生活中活色生香的陪伴,如今,它们俨然成为民间史的一部分。先辈留下的珍贵器物,很多尚未抵达文物级别,但它们的隐约包浆里,有人情世故,也有江南人过日子的考究细节,更有睹物思人的深厚情感。抚摸它们,生活潮汐酿就的“回头浪”,就在月光下,在晚风中,倏然击中人心。

《江南器物志》是江南文化学者徐风的最新散文力作。这部长篇系列散文以作家生活的“器隐镇”为背景,用十组器物为索引,切入当地乡贤百姓的十个精彩人生故事。作家徐风打破传统的散文叙事,借助田野调查、名物研究、史志爬梳、古籍钩沉、“非遗”检索等不拘一格的方法,让器物承载的故事,从历史考据中走出来,成为非虚构写作的骨架。

区别之前面世的“器物书写”,徐风的长处在于写人物、写故事。他仿佛一名缂丝艺术的传承人,适时为本书提供了一种举重若轻的“通经断纬”式写作方法,所谓“通经”,就是他通过士子赶考、郎中救生、官宦退隐、稼穑传承等十个故事,接连不断地书写人物命运;所谓“断纬”,就是他在故事的书写中,不断“换梭织造”,选取了与科举、稼穑、节庆、风俗、嫁娶等人生大事紧密关联的器物,以笔为梭,织造出与江南人的性格命运丝丝入扣的“雕镂效果”,进而为江南富庶地的文明解码。比如,他通过明式家具的空灵线条,解析江南文人的以退为进的处世哲学;从家传的“邛竹鸠杖”,追问士大夫的为官之道;从一张“合欢桌”的玄妙结构,看过去的王朝如何构建起一套封建伦理,禁锢与束缚女性……他写民间器物的起始、传承、流变,不仅是要为那些逐渐退出现实舞台的器物作传,更是要为笔下的人物服务,是为了透过人物命运的跌宕,写器物背后的文明精髓,如何在江南土壤中的生根发芽,由器物的格局与细节,洞察一个时代的情义与隐痛。

通读本书,最动人的篇章,是作家透过故事,揭示器物如何塑造江南人的精神世界。器物不仅是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载体,更是修身的媒介。从徐风的叙事风格中,我们可以看到人物的炽热情感与丰满血肉。例如,在第一章《龙骨水车》中,作家通过书写种田好手郑龙大的晚年,将江南的稼穑事宜说了个透彻,我们得以从中窥见太湖流域精耕细作的各种要领,何为罂坑,如何装锄,怎样威风凛凛地使用抄竿扶起倒伏的麦子,如何让“梿枷嘴”吃足油,变得润滑好用,大旱时节如何依照水势,安装龙骨水车……这简直是一部江南农事的活态传承。而郑龙大的个性也在这耕耘、栽种、收获的旅程中,变得活灵活现,尤其令我感慨万分的,是他在竹林中选老刚竹做锄头柄的场景,他在收获时节的午夜大雨中跪地号啕的悲愤,他为自己油漆棺材的百无禁忌,95岁的他与90岁的刘裁缝互相取笑,说自己只吃得动卤水豆腐了,如今活着的意义就是小辈“什么都来问”,他病了一场又挺过去了,200只准备发给乡邻的寿碗只好又收了起来,这一先抑后扬的喜剧,竟让郑龙大觉得自己被阎王“退了货”,怪难为情的……这个狡黠、聪慧,让微服私访的皇帝都打了一会儿小工的农民,最终还是落葬他生活了一辈子的乡野,他临去时那一声“别拦我!”是对他心满意足的、骄傲的一生的解读吧,棺材里放入了他收集的各类种子,放入了他亲手做的各种缩微农具,放入了他用了半辈子的焗过两个铜钉的粗瓷大碗,是的,恐怕到了另一个世界,他也会忙着开荒拓土的,他说过“只有懒人,没有懒地”,家财万贯有何用,唯有大地与农时是辜负不得的。

作家脚踏实地地以纷繁细节,来呈现主人公与器物间的紧密又微妙的关联,来构筑人物命运的跌宕起伏。在他笔下,陶器、木器、玉器、漆器、酒器、农具、餐具、文玩等器物不再孤立,它们在“活态化”写作中充当放射光华的群星,透过作家的文学推演,及抒情笔法,“器物群”一时间成就了篇章中的无数互文关系。它们仿佛棱镜,折射出江南的民生百态、社会结构与精神脉络的七彩光华,也仿佛魔法扫帚,骑乘它们,就能回到过去,与百年前聪慧温润的江南人产生精神共鸣。

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有关抗战记忆类的文章,欢迎来稿:wyhappy78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