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南通市委党史工作办公室
南通地区的抗日战争是全国抗战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战争形势发展,南通地区先后经历了从沦陷区到根据地,再到解放区的转变。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新四军与南通人民团结一心、同仇敌忾,浴血奋战、誓死抗争,相继开展反摩擦、反“扫荡”、反“清乡”、反据点斗争,创造了在平原水网地区长期原地斗争的辉煌战果,赢得了抗日战争的最终胜利,在江海大地上谱写了气壮山河的壮丽史诗。
一、南通沦陷前后的形势
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到1937年七七事变,日本侵略军的铁蹄践踏中国大地。南通地区的抗日救亡运动一浪高过一浪,人民群众以实际行动响应中国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支持爱国抗战的正义行动,表明了不受侵略压迫的鲜明立场,青年学生在抗日救亡运动中发挥了先锋作用。全民族抗战爆发后,南通人民在党的领导下投身到抗日斗争的洪流中。
1937年8月17日,淞沪会战第四天,南通城遭日机空袭,基督医院病房楼被毁,大生一厂、副厂均受不同程度损失。此后,日机又多次空袭,海门青龙港两度遭轰炸。南通学院医科附属医院开始曲折艰辛的内迁,被命名为第七重伤医院。
上海、南京相继沦陷后,战火烧到江北。1938年3月,日军当局为策应徐州会战,决定在“南通附近及崇明岛攻略作战”(据日本防卫省防卫研究所资料)。3月17日晨,日军华中派遣军第101师团步兵101旅团约5000人在飞机掩护下,乘坐2艘舰艇在姚港附近登陆。国民党地方当局和守军未作有效抵抗即弃城而走。临近中午时分,南通城被日军侵占。19日,日军侵占如皋城。接着又相继派兵出犯茅镇、掘港、汇龙、金沙、西亭等城镇。
日军入侵给南通人民带来深重灾难。日军先后制造了屠杀108名无辜群众的川猫儿河惨案、刺杀25名农民的如皋“蚕豆血案”,在南通城南、城北及如皋城、汇龙镇等地纵火焚烧。日军洗劫南通博物苑馆藏文物,侵占南通学院,设立毒品机构,在各地建立供日军淫乐的慰安所,犯下了罄竹难书的滔天罪行。一度通过“以德御日”策略维持的大生纺织公司被日军强行“军管”,大生各厂变成日军在江北掠夺棉纱棉布等战略物资的基地。
当时的南通地区为国民党政府治下的江苏省第四行政督察区(简称“苏四区”,辖南通、如皋、海门、启东、崇明、靖江6县)。日军入侵南通前,原驻防南通的国民党第57军111师已奉命北移。南通城的防卫力量主要是江苏省保安队杨仲华团和县保安队等。日军入侵时,除在江边、城南交火外,没有发生较大的战事。日军入侵南通地区后,在所控制的城镇建立统治机构。一批民族败类甘愿为虎作伥,充当汉奸,组建“南通县自治会”等伪机构,后改为“南通县知事公署”“南通县政府”(先后隶属于日本扶持的傀儡政权南京“维新政府”和汪伪南京“国民政府”)。
日军占领南通城后,国民党苏四区专员公署撤至如皋东乡马塘、掘港一带。4月上中旬,南通地区日军大部分调走,佐藤支队从南通出发赴徐州方向作战。国民党地方武装乘机发动了几次战斗。4月28日,苏四区专员兼保安司令葛覃组织通崇海启抗敌指挥部(简称“通挥”)、南通实业警察大队等共3000余人围攻南通城,一度突入城中,毙伤日军30余人。国民党地方部队秉承片面抗战的方针,不组织发动群众,惧怕过度刺激日军导致自身利益受损,因此,在几次攻城之后便偃旗息鼓,葛覃在事后被撤职查办。这段时间,陈玉生、季恺、曹持衡分别在南通、如皋、启东等地组织抗日武装,均遭到国民党顽固派的排挤、打击。数次袭击日军、名扬海启的瞿犊被国民党顽固派张能忍部设计诱捕,和政训员王进一同遇害。
二、开辟苏中抗日根据地
南通地区国民党地方部队派系林立、相互倾轧,虽然总数有3万之众,但缺乏统一指挥,战斗力不强,不能担负抗日救国的使命。国难当头,南通一带与组织失去联系的共产党员以及其他爱国人士积极寻找党组织,把领导南通人民抗日斗争的希望寄托在中国共产党身上。1938年8月,设在上海的中共江苏省委决定成立中共江北特区委员会,唐守愚为书记。在随后的两年里,江北特委在南通地区重建和恢复了党的组织,党员发展到150多人;通过创办《大众周刊》、开办苏北文化服务社,开展抗日宣传动员,建立了群众抗日团体;争取开明士绅、国民党上层人士支持,扩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掌握控制了国民党地方部队的部分武装,创建了工人武装和盐民武装。这些卓有成效的工作为后来抗日民主根据地的开辟创造了条件。
由南方八省红军游击队改编而成的国民革命军新编第四军(简称“新四军”),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一支劲旅。1939年起,新四军加快向敌后发展,在创建苏南根据地之后,积极跨江发展。1940年7月,新四军江南主力到达泰州西部的塘头镇,新四军江南指挥部改成苏北指挥部,继续由陈毅、粟裕担任正副指挥,部队整编为3个纵队9个团。8月下旬,新四军苏北指挥部在黄桥召开通如靖泰各界人士代表会议,宣布成立通如靖泰临时行政委员会,宣布成立如皋、泰县、泰兴、靖江4县抗日民主政府(如皋县后以通扬运河为界分设两县,东部设如皋县,西部改为如西县;抗战胜利后分别更名为如东县、如皋县)。
1940年9月,根据中共中央中原局决定,撤销江北特委,成立由苏北区党委领导的如皋中心县委(10月更名南通中心县委),党组织至此公开活动。11月,中共如西县委成立,如西地区党组织建设加快发展,在农村广泛开展减租减息斗争。如西抗日民主根据地成为新四军北渡长江后在南通地区创建的第一块根据地。
黄桥地区的开辟,使苏北出现新四军与日伪军、国民党顽军三角斗争的局面。新四军积极争取李明扬、李长江等国民党地方实力派,得到韩国钧等爱国士绅的大力支持,营造团结抗日的强大声势。国民党江苏省政府主席韩德勤为首的顽固派蓄意制造摩擦,加紧对新四军的进攻。10月上旬,新四军以少胜多,取得黄桥决战的胜利。新四军苏北指挥部随即进驻海安镇。新四军先头部队与南下的八路军在东台白驹狮子口胜利会师,苏北、苏中连成一片。黄桥决战后,由新四军和国民党地方部队李明扬部、薛承宗部三方联合组建的“联抗”部队在曲塘成立,由国民党军事委员会战地党政委员会委员、中共地下党员黄逸峰任司令。10月30日,苏北抗敌和平会议在“联抗”司令部所在地曲塘召开,通过了苏北各部队要求联合抗日的通电。
1940年11月,中共中央中原局书记刘少奇(化名胡服)受中央委派到达海安镇。11月15日,在刘少奇的指导下,苏北临时参政会在海安镇成功召开,宣告成立苏北临时行政委员会,这是江苏省境内第一个“小省制”民主政府。为统一指挥陇海路以南的新四军、八路军,保卫、巩固和发展华中抗日根据地,中共中央书记处同意刘少奇的建议,决定成立华中新四军、八路军总指挥部(简称“华指”)。11月17日,“华指”成立大会在海安西寺举行,叶挺任总指挥,刘少奇任政治委员,陈毅任副总指挥(代理总指挥),赖传珠任参谋长。11月23日,“华指”迁往盐城。
正当刘少奇、陈毅等运筹苏北乃至整个华中战局之时,通扬运河以东的南通、如皋(今如东)、海门、启东4县(合称“通如海启”)的开辟正在紧锣密鼓推进。中共特别党员(未公开)季方接受陈毅的指派,以国民党军事委员会战地党政委员会少将指导员的名义,来到苏四区与国民党地方军政当局协商合作抗日事宜,成立了由季方任指挥,保安一旅旅长薛承宗、游击第六纵队司令徐承德为副指挥的江苏省第四区抗日游击指挥部。之后因徐承德企图挑起反共摩擦,季方即致电新四军苏北指挥部请求派兵接管,开启了和平接管通如海启的进程。
1940年10月中旬,新四军苏北指挥部决定由陶勇、刘先胜率领第3纵队3000余人(下辖第3团和第5团)向通如海启地区进发,陈毅亲自布置了任务。10月下旬,这支队伍从海安镇出发,沿运盐河向东挺进。11月初,部队顺利到达掘港,第3团留下,第5团继续向海启地区挺进。11月中旬,由季方出面,在掘港镇召开通如海启各阶层代表会议,会议通过了推行民主法令的《告苏四区民众书》,决定以“三三制”原则改组、建立各县抗日民主政府,由梁灵光、叶胥朝、顾民元分别任南通县、如皋县、启东县县长,苏四区专员兼海门县县长季强成(季方的胞弟)留任。掘港会议后,各新任县长分别接管了国民党县政权。
1940年12月,为应对国民党顽固派掀起的反共高潮,陶勇、刘先胜奉命率领第3纵队主力西驻海安,苏四区抗日游击指挥部第3旅从海启地区调至掘港。国民党军徐承德部以为有机可乘,大举围攻掘港,留守掘港的新四军部队奋力迎战,主力迅速回师,取得掘港保卫战的胜利。此战的胜利,打击了国民党顽固派的嚣张气焰,维护了团结抗战的大局,也标志着通如海启地区的开辟全面完成。
1941年1月皖南事变发生后,新四军军部在盐城重建,陈毅任代理军长、刘少奇为政治委员。随后,新四军华中部队统一整编为7个师,原苏北指挥部改编为第一师。1941年春,中共中央中原局、新四军军部决定,华中敌后划分为8个战略区,实行小省制,其中宝应、东台一线以南至长江,大运河以东至黄海的区域为苏中区。苏中区党、政、军机构相继建立,苏中军区于1941年4月26日在栟茶成立,新四军第一师师长粟裕兼任苏中军区司令员。苏中区先后设立4个行政区,南通、如皋(今如东)、海门、启东属第四行政区,如西县(今如皋)属第三行政区,姜堰、曲塘、海安一带至兴化运河划为苏中特区。
三、在反“扫荡”、反“清乡”斗争中保卫、巩固和发展根据地
苏中根据地建立后,新四军面对日、伪、顽开展艰苦斗争。日伪一方面加强对国民党政府要员和部队的拉拢,另一方面对抗日根据地开展多种形式的“扫荡”。1941年2月,国民党李长江部在泰州公开投敌,新四军第一师三旅开展讨伐李长江的战役,歼3000余人。7月,日军在盐阜地区开展大“扫荡”,新四军第一师三旅、一旅在泰州至李堡一线打外围战,迫使日伪分兵出援,保卫了中共中央华中局和新四军军部的安全。在南通地区,新四军取得反日伪“八一三扫荡”和高明庄战斗、双灰山战斗等胜利。
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军加紧对根据地的“扫荡”和掠夺。在苏中,南浦旅团纠集日伪军每星期进行一次四五百人的小“扫荡”,每半月进行一次千人以上的大“扫荡”。1942年,南通地区军民坚持“保持有生力量,不放松在有利条件下与敌作战,歼灭敌人”的军事斗争思想,反“扫荡”斗争接连告捷,相继取得斜桥伏击战、石港攻坚战、谢家渡战斗等胜利。这些战斗创造性实践了游击战争战术策略,均取得了全歼敌军的战果,陈毅代军长把谢家渡战斗作为新四军在华中的典型战例进行总结。苏中军区海防团组建成立,拓展了海上武装斗争新的战略空间。
1943年至1944年的反“清乡”斗争,是华中、苏中抗日斗争的光辉一页。苏中根据地所在的长江三角洲地带是我国最为富庶的地区之一,因此也是日本侵略军争夺的焦点。1943年春,日伪相互勾结,将“清乡”由苏南扩展到“苏北南通附近”。被划为苏北第一期“清乡”的地区就是我苏中四分区的南通、如皋(今如东)、海门、启东,面积约3600平方公里,人口约270万。日伪投入“清乡”总兵力增至1.5万余人,在“清乡”区边沿构筑竹篱笆封锁线,在“清乡”区内加筑梅花桩据点,动用军事、政治、特务等一切手段,企图挤走、消灭共产党、新四军等一切抗日力量,对“清乡”区域由点线的占领变成全面殖民化,从而实现其“以华制华”“以战养战”的战略目的。我苏中根据地开展反“清乡”紧急动员,开展精简机构、调整区划、军事训练、改造地形等各项迎战准备。
1943年3月底至5月初,日伪军对苏中四分区连续发动4次大规模“军事清剿”。由于我新四军提前应对,主力部队已跳出“清乡”区,日伪妄图一举歼灭新四军的计划落空。“清乡”区内外,主动袭击日伪交通线和群众性游击战此起彼伏,迫使日伪“军事清乡”计划破产。6月起,日伪推行编组保甲,以强化法西斯统治。四分区各地发动群众开展反编保甲斗争,撬掉门户牌,焚毁户口册,让敌人编不成保甲。海启地区开展群众性的“九一八游击运动”,迅速扩展为整个“清乡”区内抗日军民的统一行动。
“清乡”斗争期间,根据地军民采取针锋相对的斗争策略。针对敌人封锁分割,开展大规模破拆行动。在苏中区党委的统一部署下,1943年7月1日晚,三、四分区4万多群众和民兵在主力部队、地方武装的掩护下,将绵延200余华里的竹篱笆封锁线烧毁殆尽。针对敌人化装进村、突击剔抉,组织短枪队主动深入据点镇压日伪重要“清乡”人员。抗日大侠杨勇伟深入天生港锄奸,让日伪“清乡”人员闻风丧胆。以汤景延为团长的通海自卫团奉命假投降,编入伪军,暗中配合反“清乡”斗争,上演了抗战史上富有传奇色彩的篇章。四分区建立党的秘密组织,打入伪机关的马世和、李鹤皋等及时传递重要情报,有力配合了根据地的斗争。1943年11月,苏中区党委发出嘉勉电,庆祝新四军第一师三旅和四分区第一期反“清乡”斗争的胜利。
日伪在第一期“清乡”失败后又实施3个月的“延期清乡”。在每县组织机动部队,加强军事“驻剿”,根据地的斗争一度出现艰苦被动的局面。面对敌人的残酷镇压,根据地军民寻机出击,东南警卫团、南通警卫团先后袭击森岛机动队和山本机动队,击毙了残暴成性的日军大队长山本。1944年1月起,苏中四地委总结经验教训,部署开展反“高度清乡”斗争,在坚持公开武装斗争的同时加强各种辅助斗争方法,开展反抽丁、反“自首”等斗争,加强对“两面派”的控制和利用,有效地争取了斗争形势的缓和。
抗日民主根据地是抗日军民的共有家园,也是消灭和驱逐日本侵略军的重要战场。1941年起,随着新四军在苏中领导地位的确立,根据地各项建设如火如荼开展起来。南通地区各县积极发展党的组织,成立农抗会等群众团体,开展减租减息斗争。地方抗日武装发展迅速,在组建各县警卫团的同时,人民自卫总队、民兵等武装组织先后建立。1941年,四分区各县依靠群众支持做好战时财经工作,征缴公粮占苏中45%,税收收入占苏中三分之二。江淮银行成功发行“抗币”,组织货物贸易,有效地打破了日伪经济封锁。1942年,南通地区各县贯彻上级精神,进一步推进根据地的全面建设。在艰苦的环境和简陋的条件下,开展党的宣传、文化工作,坚持抗战教育,团结鼓舞广大军民众志成城抗击日寇。苏中四地委机关报《江海报》创刊。抗大九分校在海启地区的海复镇创建。在“联抗”防区,先后建立中共兴东泰特委和中共兴东泰地委,党组织公开活动。1943年1月,经中共苏中区委、苏中行署批准,在兴东泰地区建立县级抗日民主政权,以韩国钧的字命名为紫石县,下辖4个区。
反“清乡”斗争中,党的建设、政权建设不断加强。1943年底与反“清乡”斗争前比较,苏中四分区党员增加38%。四地委、三地委积极开展整风运动,通过集中学习、分批整训,党员干部的政治、思想、作风有了很大提高,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在斗争中得到充分发挥。1943年8月起,苏中四分区各县在反伪化、反编保甲的激烈斗争中推进基层政权的改造,撤换一批旧乡长,配备一批党员副乡长,乡长、副乡长中党员占到了多数。在此基础上,四分区在“清乡”区内外分别开展新乡制试点和普遍选举,群众通过“豆选”方式选出正、副乡长及乡政委员。
通过基层政权改造,“下层是封建势力包办”的现象得到根本改变,根据地的基层抗日民主政权更加巩固。面对日伪的经济封锁,根据地财税干部冒着危险征税纳粮,筹集必要的经费和物资,南通地区有109名财税干部英勇殉职。各地开展群众性的护税斗争,组织反伪捐行动,广大群众积极帮助保管公粮、转移物资。以季敦廉为代表的爱国商人从上海采购无缝钢管、通信器材、药品等军需用品,开辟了打不断的地下交通线。抗战期间,根据地集结了一大批文化、教育工作者,南通师范、南通县中学、海门中学上校等“游击教学”活动一直没有中断。南通地区于敬之、顾怡生等教育工作者获颁“苏中八老奖”。
四、发起反攻,夺取抗日战争最后胜利
1944年3月车桥战役的胜利打通了各战略区的联系,揭开了苏中战略反攻的序幕。
1944年5月起,苏中四分区集中力量开展夏季攻势,先后攻克童家甸、竖河镇、海晏镇等重要据点。新四军主力回到四分区,先后取得耙齿凌战斗、南坎战斗胜利。南坎据点的拔除,打通了“清乡”区内外的通道,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在夏季攻势中,四分区军民拔除日伪据点52个,打破了日伪分割封锁。8月底,规模更大的秋季攻势在如皋县汤家园打响。海启的富余区发动数千群众围困富安镇据点,迫使日伪军从该据点撤走。在通海地区,南通警卫团和通海自卫团配合作战,攻克川港镇据点,改变了这一地区的斗争局面。秋季攻势开始后,四分区司令员陶勇号召开展缴枪竞赛,全分区军民先后缴获13挺“九六式”机枪。至1944年10月,反“清乡”斗争取得决定性胜利,苏中四分区军民累计作战2600次,歼灭日伪军5600人,捕杀奸特1400人。在紫石县,苏中军区集中力量对一再制造反共摩擦的陈泰运税警团发动讨伐。讨伐税警团战斗结束后,苏中区连成一片。
进入1944年冬,为迎接即将到来的战略性大反攻,苏中各级党政军机关加强斗争部署,撤销二分区、兴东泰特区,东台县、紫石县分别划归四分区和三分区。1945年春节前后,苏中三、四分区群众性游击战掀起新一轮高潮。各地广泛开展“红黑点”运动,争取了部分伪军政人员投降,加快了伪组织的瓦解。随着5月欧洲战场上德国宣布投降、8月苏联军队进入东北地区作战,抗日战争迎来决战的最后时刻。苏中三、四分区军民响应毛泽东主席《对日寇的最后一战》的声明,执行朱德总司令发布的命令,投入对日伪的最后一战。8月中下旬至9月中旬,南通、海门、启东、紫石各县的主要城镇相继收复。攻克如皋城是南通地区抗战的最后一战。1945年9月21日,苏中军区特务旅、人民抗日自卫军通如纵队在当地军民配合下,攻克如皋城,击毙伪军200余人,俘虏伪军3000余人。至此,除南通城以外的绝大多数城镇和乡村均已收复。苏中三、四分区军民在各地组织活动,欢庆抗战胜利。
五、历史的经验与启示
历史是最好的老师,80年前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留下了弥足珍贵的历史经验和穿越时空的现实启示。
抗日战争的恢弘历史表明,爱国统一战线是克敌制胜的法宝,中国共产党是全国抗战的中流砥柱,新四军是华中人民的长城。新四军东进后,南通地区的抗战局面发生根本变化,抗日民主根据地的开辟和建设得到各界爱国人士的支持和拥护。抗战期间,党的建设、武装建设、群众工作以及根据地财经、文教等各项事业都得到很大发展,党在根据地局部执政实践成为“新中国的希望”。南通所在的苏中根据地成为坚持到最后胜利的全国19块抗日根据地之一。
兵民乃胜利之本,战争的伟力来自人民,人民群众是真正的英雄。南通军民团结一心,并肩作战,人民群众支持、参与抗日斗争,付出了重大牺牲,仅反“清乡”斗争期间群众死难逾万人、部队指战员伤亡近千人。抗战期间,南通地区有名可查的烈士3800多名,顾民元、孙占彪、陈国权、殷逸、王澄、鲍志椿等县团级领导献出了宝贵生命。苏中四分区军民在反“清乡”斗争中表现出来的艰苦奋斗精神被延安《解放日报》称为“模范”。
回顾历史,我们不能忘记刘少奇、陈毅等老一辈革命家在南通留下的光辉足迹,不能忘记粟裕、叶飞、陈丕显、管文蔚、姬鹏飞、陶勇、向明、钟民、梁灵光等党政军领导人的卓越指挥,不能忘记韩国钧、黄逸峰、季方、季恺等爱国民主人士为抗日根据地开辟作出的重要贡献。
从土地革命的滚滚怒潮到抗日战争的漫天烽火,再到解放战争的隆隆炮声,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人民经过长期浴血奋战,推翻了“三座大山”,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新中国成立后,党团结带领人民经过建设、改革和新时代的不懈奋斗,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长征,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一场接力跑。新征程上,我们要传承好党的百年奋斗所得出的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人民至上等十条历史经验,弘扬伟大抗战精神,把抗日战争中南通军民深厚的民族团结精神、崇高的爱国主义情怀和不畏强敌斗争到底的坚定意志,转化为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的强大动力,立足本职、敬业奉献,攻坚克难、锐意进取,为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南通新实践的时代华章作出新的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