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2
星期日
当前报纸名称:南通日报

观点声音

日期:09-02
字号:
版面:第A04版:时评       上一篇    下一篇

北京市反诈中心近期通报一起案件。骗子通过扫描入学手册上的二维码,混入高中新生群,冒用“群主老师”头像,以缴纳“资料费、复印费”为由,推送收款二维码,40分钟时间,就从9位家长手上骗走4000余元。家长群本来为了方便沟通,却被骗子轻易钻了空子。记者调查发现,此类公开暴露群二维码的现象并非个例,有些发布在学校官方平台,有的直接张贴在校园门口。这在方便了家长的同时,也给不法分子打开了方便之门。一位民警指出:家长群之所以能诈骗成功,核心在于“进群零成本,身份零核验”。要杜绝此类诈骗事件,学校必须强化群管理。设置严格的入群审核程序,核实进群人员身份,给不设防的二维码增加“防线”。家长与学生要加强防范意识,警惕群内任何收费转账消息,尤其是凌晨、节假日等非正常时段的通知,务必先与班主任或校方核实。让骗子黑手难以伸进家长群,开学季的校园才可安宁。

——新华网《别给骗子进入家长群大开方便之门》

当前,我国文旅消费正从“打卡式”向“深度体验式”升级。从需求转变来看,游客对服务品质、文化内涵的要求越来越高,也对旅行过程中的“体验价值”更加重视。而志愿服务以其灵活性、专业性,恰好填补了传统文旅服务中可能忽视的“缝隙”,通过高情感密度的互动,极大提升了文旅体验。景区旺季时,志愿者能缓解人手不足带来的压力;面对老年游客、残障游客等特殊群体,志愿者的贴心帮扶能提升他们的出行便利性;他们主动帮助他人、传递温暖,让善意在陌生人之间流动蔓延。这种“以善引善”的氛围,不仅有利于提升游客的文明素养,更能让志愿服务精神深深融入社会肌理。志愿服务在推动文旅经济发展的同时,也为志愿者提供了难得的成长机会。文旅志愿服务不仅锻炼了志愿者兼具阐释文化和服务运营的能力,更在各类场景训练中,让志愿者练就了临危不乱的稳定情绪和高效处理问题的应变能力。通过延展志愿服务的参与场景,志愿者更是能在研学、科普等领域发挥重要作用。志愿者既是文明的践行者,也是文明的传播者。从更广泛的意义来看,志愿服务的溢出效应,早已超越单一的文旅场景,延伸至生态保护、文化传承等更广阔的领域。在文化传播层面,志愿者的在地化讲解,能让游客更深入理解目的地的历史底蕴与民俗风情,进而增强对当地文旅产品的认同感,推动“流量”转化为“留量”。山东多部门组织以“志汇黄河美”为主题的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志愿服务活动,将志愿精神、志愿文化与传承黄河文化相结合,在黄河沿线定期开展植树造林、湿地保护、垃圾清理、水资源保护、野生动植物保护等志愿服务。这充分彰显了志愿服务在弘扬文化底蕴、塑造文化品牌等方面的作用,能够拓展文旅经济的综合效益,让志愿者成为生态屏障的“守护者”、文化底蕴的“传承者”。

——光明日报《志愿服务为文旅经济添活力》

文化和旅游部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国内居民出游人次达32.85亿,同比增长20.6%,出游花费3.15万亿元,同比增长15.2%。文旅消费是影响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是新的消费增长点和动力源,也是扩大内需的重要支撑。当前,随着居民文旅消费需求结构不断升级变化,供给结构面临调整优化的任务,需要以有效供给支撑消费扩容。今年1月份,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培育新增长点繁荣文化和旅游消费的若干措施》提出,发挥文化赋能、旅游带动作用,深化“文旅+百业”“百业+文旅”,提升产品供给能力,丰富消费业态和场景,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增强人民群众文化获得感、幸福感。文旅消费升级的过程,是供给与需求相互作用、相互影响、迭代升级的互动过程,以有效供给匹配和创造新需求,意在解决过剩和短缺并存、大量需求外溢等突出问题。一段时间以来,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试点(示范)城市、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国家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等建设取得积极成效,财政和金融政策的创新更好推动了文旅项目建设运营和良性发展,为繁荣文旅消费提供了更多可能。更好培育文旅消费新增长点,深入推进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建设是一个重要抓手。可鼓励主要商圈、历史文化街区、旅游休闲街区、重点旅游景区和文体休闲场所适当延长营业时间,优化夜间公共交通组织和线路安排,推出主题鲜明的沉浸式夜游产品,开发一批夜间旅游消费打卡地,点亮一批夜间消费场景。还要发挥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试点(示范)城市积极作用,鼓励带动各地因地制宜建设集合文创商店、特色书店、小剧场、文化娱乐场所等多种业态的消费集聚地,引导传统百货店、体育场馆、老旧厂房转型,积极营造文旅消费氛围。

——经济日报《更好培育文旅消费增长点》

去医院门诊看病办了就诊卡、交了预交金后,这张就诊卡再也没用过,里面的余额怎么办?据《工人日报》报道,记者日前浏览安徽多家医院官方网站发现,不少医院发布了清退门诊预交金公告。尽管不同医院清退预交金的流程和方式不一,但相关进程显示,这些“沉睡”的就诊卡正在得到全面清理。门诊预交金制度的初衷是为了保障医疗机构的运营效率,但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却逐渐暴露出诸多弊端。部分医院利用预存资金池来缓解现金流压力,进而衍生出“强制预存”和“余额不退”等行业潜规则。这些现象不仅加重了患者的经济负担,也加剧了医患之间的信任危机。安徽果断叫停门诊预交金,既是对不合理制度的纠正,也是构建新型医患关系的重要一步。从更深层次来看,这一举措有助于推动医疗资源的公平配置,是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一个微观体现。患者无需再为预存资金而担忧,选择医院的自主权也随之扩大,基层医疗机构有望吸引更多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同时,资金沉淀的减少将倒逼医院提升精细化管理水平,将更多精力投入到提升诊疗质量上,而非资金管理。近年来,国家卫健委等部门持续推进“改善医疗服务行动计划”,聚焦群众看病就医的痛点堵点。清退“沉睡”就诊卡,正是对疏通民众就医堵点的生动实践,体现了政策落实的穿透力和执行力。各地因地制宜的创新举措同样值得称赞。合肥推出了“线上+线下”双轨制退款通道,阜阳则通过多渠道公示确保信息触达每一位患者。这些做法既保证了资金的安全,又兼顾了不同群体的需求。更重要的是,清退过程全程透明公开,消除了群众对资金流向的疑虑,增强了政府的公信力。这种“把小事办实、把实事办好”的作风,正是新时代“枫桥经验”的生动延续。清退“沉睡”就诊卡这一行为启示我们,公共服务的优化永无止境,关键在于能否敏锐捕捉群众的需求;制度创新既需要勇气魄力,更需要系统思维;民生工程的价值不在于规模大小,而在于能否真正触及百姓的心坎。

——北京青年报《清退“沉睡”就诊卡传递民生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