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潇潇
农历七月初七,星河璀璨,鹊桥相会。这个源自古老传说的节日,穿越千年时光,在今天仍焕发新的生命力。今年七夕刚过,街头仍被浓郁的商业气息包裹:花店门口娇艳的玫瑰、商场里“七夕限定”的促销海报、电商平台推出的“情侣礼盒”“奢侈品套装”优惠活动格外醒目。不少人在“爱她就给她买最好的”的营销话术裹挟下,将七夕浪漫等同于“花钱买单”。当七夕的仪式感被简化为一张消费账单,我们不得不感慨:这份跨越千年的浪漫,不该在物质狂欢中失去本真。
追溯七夕的浪漫内核,从来与“高价消费”无关,而是藏在朴素的仪式与真挚的情感里。在古代,七夕是“乞巧节”,少女们围坐庭院,手执彩线穿针引线,比谁的手更灵巧,祈求的是掌握生活技能、收获幸福未来;主妇们摆放瓜果糕点,祭祀织女,盼的是家庭和睦、岁月安稳;即便是牛郎织女的传说,打动人心的也不是轰轰烈烈的物质馈赠,而是跨越天河、坚守相守的忠贞——哪怕一年只有一次相会,这份“两情若是久长时”的深情,也足以成为千古浪漫的典范。那时的七夕浪漫,是指尖的温度,是心底的期许,是不需要用金钱衡量的精神共鸣。
可如今,商业化正在消解七夕浪漫的精神内核。打开社交平台,满屏都是“七夕送什么礼物有面子”“千元以下的礼物拿不出手”的讨论,仿佛礼物的价格越高,爱情就越深厚;走进餐厅,“七夕专属套餐”价格翻倍,却仍有人为了“仪式感”咬牙消费。而且,这种“消费式浪漫”一定程度上还催生了攀比心理,有人因伴侣送的礼物不够昂贵而争吵,有人为了在朋友圈“晒幸福”透支过度消费,原本象征美好的节日,反倒成了焦虑与负担的来源。我们并非否定七夕的消费行为,适度的礼物交换、温馨的约会聚餐,本是增进情感的方式。但当消费成为七夕的唯一主题,当浪漫被明码标价,节日便失去了应有的温度。事实上,真正的七夕浪漫,从来不在物质的堆砌里。
让节日回归浪漫本真,需要我们共同拨开消费的迷雾。对商家而言,应少一些“绑架式营销”,多些对节日文化的挖掘,让消费成为感受传统文化的桥梁,而非单纯的营利手段;对年轻人来说,树立理性的消费观,明白“爱”的表达可以有多种形式:为伴侣做一顿家常菜,陪长辈聊一段七夕传说,甚至只是在月光下共读一首《鹊桥仙》,这些低成本却有温度的举动,远比高价礼物更能传递心意;对社会而言,应多推广传统七夕习俗,让“穿针乞巧”“晒书赏星”等活动重回公众视野,唤醒人们对节日文化内涵的认知。
七夕的浪漫,是“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的诗意,是“愿我如星君如月,夜夜流光相皎洁”的期许,是刻在民族文化基因里的精神共鸣。愿我们都能在传统与真诚中找回七夕原本的模样,让这份浪漫,无关价格,只关真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