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2
星期日
当前报纸名称:南通日报

从阅兵口号变迁看爱国主义教育的升华

日期:09-01
字号:
版面:第A05版:学与思       上一篇    下一篇

□王书芬

近日,九三阅兵集训动员现场的视频引爆全网,“苦不苦,想想民族屈辱;累不累,想想抗战先辈”,集训动员的口号变迁迅速掀起网友热议。从“苦不苦,想想长征两万五;累不累,想想革命老前辈”,到“苦不苦,想想民族屈辱;累不累,想想抗战先辈”,这不仅是语言的更迭,更是爱国主义教育内涵的升华。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阅兵即将到来之际,这一转变生动映照出时代精神的新跃升。爱国主义教育,正从历史的回响中汲取力量,在新时代的征程中焕发勃勃生机。

口号的演变,首先体现了爱国主义教育叙事的扩展与包容。过去,“长征两万五”聚焦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斗争,彰显了党领导下人民军队的不屈意志。而今,“民族屈辱”的提法,将视野拓展至全民族的苦难史,涵盖抗战时期全体中华儿女共赴国难的集体抗争。这一转变,使教育叙事从单一的革命主题,转向更全面的民族复兴征程。它包容了所有抵御外侮、捍卫主权的历史片段,让爱国主义教育更具整体性和时代感。正如阅兵仪式通过徒步方队、装备方队和空中梯队的立体展示,融合历史与现实、国内与国际视角,全方位呈现抗战的全民性与世界意义,教育的内涵更丰富、更接地气。这种包容性叙事,引导人们从民族苦难中汲取警示,而非停留于简单的历史灌输,从而深化了对国家命运的理解。

其次,口号的变化标志着爱国主义教育从个体激励向集体认同的升华。旧口号通过对比当下与长征的艰苦,激发个人克服困难的动力,强调“苦不苦”“累不累”的个体体验。新口号则更进一步,将个人命运与民族荣辱紧密结合,呼吁“想想民族屈辱”“想想抗战先辈”,唤醒集体责任感和认同感。这种演进,让爱国从朴素的情感共鸣,升华为理性的集体信念。阅兵仪式作为纪念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宏大的装备展示和历史再现,强化“勿忘国耻、振兴中华”的共同誓言。透过视频,网友们从参训官兵们铿锵的步伐、坚毅的眼神中感受到,爱国不是孤立的个人行为,而是融入集体行动的使命。正如爱国主义教育法所强调的,爱国需转化为维护国家利益的实际行动。这种集体认同的深化,推动全社会在追忆先辈牺牲时,自觉践行“强国必须强军”的责任担当。

再次,教育方法的创新,是这一时代升华的关键支撑。口号从强调“吃苦耐劳”到呼唤“民族觉醒”,反映了教育从历史灌输向互动式价值内化的转变。当代爱国主义教育更注重实践体验,如红色研学、场馆思政课等形式,让青少年在沉浸式活动中理解历史。例如,延安精神与长征精神一样,抗战精神的核心正是将个人理想与国家命运融合。这种创新方法,使教育不再是简单的说教,而是通过具象化的场景,如阅兵队列的庄严仪式,让人们在实践中感悟爱国真谛。其推动教育从情感层面深化为理性认知,引导人们从民族屈辱中汲取教训,从先辈牺牲中体悟责任,从而在新时代的奋斗中,将爱国情怀转化为实干动力。

总之,九三阅兵集训口号的变迁,是爱国主义教育在时代熔炉中升华的生动缩影。在阅兵式的庄严时刻,我们缅怀先辈的牺牲,更铭记爱国不是抽象的口号,而是具体的行动;不仅是历史的回响,更是未来的使命。唯有将个人奋斗融入民族复兴的伟大征程,才能真正实现“苦累不言弃,肝胆照山河”的铿锵誓言。

(作者单位:海门区委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