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正平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场合多次强调保护和延续城市历史文脉这一重大命题。前不久举行的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强调要“完善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体系,完善城市风貌管理制度,保护城市独特的历史文脉、人文地理、自然景观”。独特的历史文脉、人文地理、自然景观是城市个性和魅力的体现,保留和传承了丰富多彩的中华文化基因。保护和延续城市历史文脉,是城市文化繁荣发展的内在要求。
一方面,独特的历史文脉、人文地理、自然景观是“城市魅力之关键”。
岁月之河,贯通着悠久文脉。五千多年的中华文明,城市是主要载体。一个城市的传统文化,是包括生产、生活、生态在内的一系列创造性活动在空间上的统一和历史性的呈现,城市的人文地理、自然景观和历史演进构成的独特文脉,就如同一个人的血脉,生生不息、世代传承。文明是城市的根,文化是城市的魂。城市演变进程中主观客观条件的异同,促成城市文明有同有异、同中见异,从而充分体现出文化进程的不同性、文明空间的丰富性、文化风貌的多样性。在我国众多城市中,有依江傍海的城市,又有地处草原、内陆、边疆的城市,也有矿山城、工业城、汽车城;有百年历史的城市,也有千年历史的古城。
习近平总书记曾说:“城市是一个民族文化和情感记忆的载体,历史文化是城市魅力之关键。”独特的文明存在和特殊的文化自然状态,具有特别的价值和现实的意义,彰显城市的个性魅力,成为新起点上城市发展的宝贵资源、现实基础和无穷潜力。从一个城市来说,由传统特色传承下来的文明形态绚丽多彩。所谓旅游,就是为了真切感受差异性、特异化。人文和自然上的特色和个性,是重要的人文禀赋、旅游资源,也是对外展示的优势所在。具有特色的城市演进脉络为文旅融合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本地人以赖以生存的精神文化家园为归属,而外来人群也因文化特色性、文明多样性而乐享其间。
另一方面,“保留中华文化基因”的城市历史文脉汇聚成多元一体的中华文明。
在城市文明演进史上,不管是自发形成还是自主建设的城市,都是在一定空间上循序渐进的文明累积成果。这些城市本来就各有特色、多姿多彩。每一个城市,从滥觞到发育、壮大,都有属于自己的成长史,这就构成了文化来源的多元性,显现出不同城市的底色和亮色。它们依地域而生,依靠先民的劳动创造,形成一定的人文地理、文化脉络。不管古今地名、行政归属如何变化,其时间轴线上的人和事构成了地域的来路、城市的血脉。以水兴城的城市有水脉,依山而建的城市有山脉,如水脉与文脉并存的运河古城,山脉与文脉同在的高原古城,人文地理、自然景观就各不相同。所以,在一定程度上来说,具有特定的地理条件、历史特征的空间布局和展现出来的民俗风情就构成了与众不同的城市人文历史。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记得住乡愁”,就要保护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延续城市历史文脉,保留中华文化基因。历史文化中的城市文脉保留着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众多基因。历经古代、近代,特别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形成了各具地域风采、人文魅力的超大规模城市群体。改革开放以来,大力推进城镇化建设,规模、人口、面积特别是包括文化软实力在内的综合实力快速增长,城市成为文明集聚、生活美好、人人享有的现代空间。以文化人、以文化城,文脉与城脉共同延展,个性与共性相得益彰,或古老或年轻的城市万川归流,展现出文脉独特的历史荣光和迷人风采,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多元一体的中华文明版图由此更加绚丽多彩。因此,从中华文明完整性、统一性和维护多样性角度来说,城市独特历史文脉是中华文脉不可多得的宝贵资源、中华文化不可或缺的发展基础,必须保护延续好、传承弘扬好。
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指出:“我国城镇化正从快速增长期转向稳定发展期,城市发展正从大规模增量扩张阶段转向存量提质增效为主的阶段。”做好新时代城市工作,需要高度注重延续城市历史文脉,妥善处理好保护和发展关系,以城市文脉为基础向“内涵式发展”方向转变。
(作者系江苏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