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2
星期日
当前报纸名称:南通日报

万众一心, 夺取抗战最后的胜利

日期:09-01
字号:
版面:第A04版:烽火战旗       上一篇    下一篇

1945年8月15日晚,正在抄译延安新华社电讯的《江海报》电台报务员突然欢呼起来:“日本鬼子无条件投降了!抗战胜利了!”……翌日,一张张大红“号外”传送到读者手中,根据地内外一片欢腾。

岁月流逝,当年的大红“号外”难觅其迹,但这一难忘时刻、这份胜利喜悦,被记录在《南通日报(江海报)》大事记里,在寥寥数语中,穿越时空,打动人心。

翻阅现存的1944年至1945年间《江海报》,依然能窥见抗战胜利前后苏中军民向着胜利、一往无前的磅礴气概。

攻守易势,吹响反击号角

1944年3月初,粟裕率苏中新四军向日伪发起反击,打响车桥战役,使苏中、苏北、淮南、淮北抗日根据地连成一片,新华社赞扬“粟师打了一个‘大歼灭战’”。

随着抗日根据地的壮大,敌我双方攻守易势。曾在抗战时期任苏中行署主任的管文蔚,在其个人回忆录中写道:“我苏中军民在车桥大捷后,日军士气沮丧,有的悲观失望达到极点。……六七月间,几个分区的广大军民频频向敌伪发起凌厉攻势。”

抗战时期苏中地区歼灭日军最多的第二大战役——血战耙齿凌正是在此期间打响。曾在《江海报》当记者的林枫在《敌后采编杂忆》一文中写道:“(1944年)6月23日晨,双岔北区海河滩东南方向响起阵阵枪声。……重大战斗即将开始,我就跟随部队前进。部队同志问我是哪个单位的?我答是《江海报》记者。越接近耙齿凌枪声越紧……”

根据南通史志网相关记载,6月23日,驻栟茶日军加藤中队100余人和伪军400余人,奔袭如中地区。在与如皋警卫团一部遭遇后,日伪军向北窜到耙齿凌,未曾想到与奉命返回苏中四分区的新四军一师三旅七团碰上。在地方武装密切配合下,经过3个小时激战,七团大获全胜,击毙包括中队长加藤在内的日军100多名、伪军100多名,生俘日军14名、伪军100多名。这一胜利消息在《江海报》显著位置刊登。林枫也采写了民兵队长曹达富勇夺鬼子“三八”枪的故事,生动记录了耙齿凌战斗中民兵队长的英勇事迹。

耙齿凌遭遇战后,七团继续向南挺进,配合四分区特务四团取得南坎攻坚战的胜利。捷报频传,极大鼓舞了苏中军民。1944年7月7日的《江海报》第二版消息《分区举行文教会议》文末写道:“会议结束之日,正是我前方部队不断歼灭敌人、克服据点的捷音频传,代表们当即函首长暨前方将士致敬慰问。”

1945年春,苏中四分区第一届英雄模范庆功大会(群英会)在盐城东台召开。群英会是在各县自下而上广泛开展评选英雄模范的活动,自3月10日至4月21日历时一个多月,共表彰了各县和分区直属机关部队英雄模范205名。会后出版的《英雄榜》特刊,记录了他们的姓名和部分英雄模范的事迹。宋军、林枫等《江海报》记者参与了特刊采访和编写工作。

特刊的第二页详细记载了1944年苏中四分区的战绩:全年大小战斗456次(部分未统计在内),攻克据点25个,扩大解放区1674平方公里,解放人民约63万人……胜利的背后是巨大牺牲,仅当年四分区就有15名干部、301名战斗员付出了宝贵生命,另有近500人负伤。

捷报频传,夺取全面胜利

1945年4月23日,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延安杨家岭中央大礼堂隆重开幕,毛泽东同志在大会开幕词中指出,要打败日本侵略者、建设新中国,要团结全中国人民、团结全世界人民、争取最后胜利。同年5月8日,欧洲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结束。

“欧战胜利结束,中共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开幕,消息传来,各地军民无不欢腾……”1945年5月15日,《江海报》头版显著位置刊登了《分区直属队五百余干部庆祝欧战胜利结束与党七次代表大会》,文中写道:“地委副书记洪泽同志以一整天的时间作了详细的报告……”根据消息,此次庆祝大会传达了党的七大重要精神,详细分析了当时的斗争形势,指出“中国人民现在是处在胜利的前夕”,进一步统一全区思想、坚定夺取最后胜利的信心决心。

胜利的消息很快传来。1945年8月15日,日本无条件投降。据管文蔚的回忆,其时日军约有六千人分驻在泰州、南通、扬州、高邮等地,伪军也有十余万人,“均在我新四军各部及广大人民的包围之中”。苏中四分区军民投入了对日伪的最后一战,捷报频传。

“(华中廿二日电)苏中伪军王孝礼部六个连在我新四军政治攻势下,于十九日全部反正,该伪原驻如皋——泰兴线上。”1945年8月23日的《江海报》头版刊登数条各地胜利的稿件,其中《如泰线上伪王孝礼部六个连全部向我反正》《向长江口挺进的我军连克七镇》等稿件,报道了苏中地区的战斗胜利情况。

南通史志网相关史料显示:1945年8月18日至22日,收复掘港镇;8月20日,四分区部队进攻通如线重镇丁堰,截断如皋守敌南逃之路;8月23日,解放金沙镇;8月30日,收复汇龙镇;9月14日,收复海安镇;9月15日至21日,攻克如皋城。至此,除南通城外的南通地区各城镇和广大农村全部光复。

据不完全统计,在整个抗日战争中,南通地区牺牲的区、营职以上干部100多人,基层干部、战士和民兵近4000人,人民群众生命财产的损失更是无法计算。

在记者找到的7份1944年的《江海报》里,就有三条追悼烈士的消息。其中,11月19日的报纸不仅刊载了追悼大会的消息,还采写了数条战斗故事。《爱护武器的英雄赵锡祺》一文描述了一位新同志在回香庵战斗中受伤,坚持将牺牲战友的武器带回去的故事。文中写道:“一颗子弹飞到他身上,但他不叫喊,同时有两个同志牺牲了,他想必须爬出去把他们的武器也带回去。”他带着武器爬了5个小时才回到队伍中。

而在同日刊载的《追悼牺牲同志 选举战斗英雄》一文虽因报纸残损,而致后半篇缺失,但文中那句“为了人民牺牲流血是最值得的”,读来仍觉力透纸背。正是在这种精神的感召下,江海儿女以血肉之躯铸就钢铁长城,最终和全国人民一道,取得了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

战旗飘扬,激荡磅礴力量

传播党的思想、宣传抗日主张、介绍国内外形势、讲述斗争故事、鼓舞军民士气……今天,翻开这些泛黄的《江海报》,八十多年前的历史跃于纸上,让人从字里行间窥见几许停留在烽火中的鲜活瞬间。

很多曾在苏中地区战斗过的老同志,在回忆起《江海报》时,都将她比作抗战烽火中的一面旗帜——在黑暗艰难时刻,鼓舞着江海儿女百折不挠、血战到底;在胜利即将到来之际,激励着苏中军民坚持斗争、夺取最后胜利。

“在休息的时候,杨兴雨把订的江海报拿出来,识字的孙恒如读给大家听,每当读到战斗消息,大家听得最有劲……”这是《英雄榜》中《杨兴雨的民兵伴工队》一文中的记载。战争年代,《江海报》是鼓舞江海儿女坚持战斗的精神食粮,也是他们看世界、看中国的“眼睛”,更是统一思想的有力“武器”。特别是在抗战胜利前夕,各种思想争锋,《江海报》通过转载党中央最新主张、分析当前形势、批判错误倾向等,使广大干部群众认清全局、增强信心,充分发挥了党和人民喉舌的作用。

1944年7月7日的《江海报》转载了解放日报社论《在民主与团结的基础上,加强抗战争取最后的胜利!》,文章分析了国际、国内形势,指出“无论国际环境如何有利,在中国战场上的胜利,依然是要靠我们以自己的努力去争取的,依赖有利的国际环境,幻想盟国替我们打日本,袖手观战,保存实力,坐享胜利之果实,这不仅是无出息的妄念,而且是不可能的幻想……”号召敌后根据地的军民肩负使命,“把敌后抗日根据地变成总反攻的前进基地”。

苏中军民闻令而动,对日伪发起反攻。据南通史志网记载:1944年7月,日伪签订协议,将靖江、泰兴、如皋(当年如西县和如皋县串场河以北地区)列为“扩展清乡”地区,……被划为“扩展清乡”地区抗日军民严阵以待,做好了反日伪“扩展清乡”的准备,并且取得了重大胜利。在一年多的时间里,先后攻克18个据点,解放了49个沦陷乡的25万群众,改造了64个乡政权,有1365人参加了抗日主力部队。

随着广大乡镇光复,解放区重建工作成为重点。1945年9月14日的《江海报》上刊登了《新解放区工作介绍——富安建立基层政权的经验》,文章反思了基层政权建立之初走过的弯路,总结了经验教训,为其他解放区开展工作提供了有益借鉴。

1945年底,苏皖边区政府成立,苏中三分区与四分区合并,《江海报》与《江潮报》合并为《江海导报》。1946年11月《江海报》复刊作为华中九地委机关报,继续战斗在江海大地上,激励着广大江海儿女跨过一个又一个困难险阻,迎接一个又一个新的胜利。

本报记者 朱文君 范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