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如皋城战斗的胜利,是如皋人民与新四军主力部队并肩奋战的胜利。”如皋市新四军研究会副会长沈寿高坦言,正如延安《解放日报》报道如皋城解放的新闻导语中所写:“如皋战役最大的特点,为万余民兵协助正规军进行了密不透风的围攻。”
在长达8年的时间内,如皋人民与日本侵略者进行了殊死抗争,对日军暴行的忍耐度已到达极点。“一听说新四军要打如皋城,各区县、乡村的人民群众主动找到抗日民主政府,要求参加反攻大队。在短短几天时间内,如西县的11个区都竖起‘反攻连’‘攻城大队’‘后勤大队’的旗帜。如皋(东)、泰县的民兵和群众也积极参加了围攻如皋城的战斗,一时间,参加围攻如皋城的地方武装和民兵就达1万多人。”沈寿高强调,在攻城最激烈的时刻,民兵冒着瓢泼大雨,跳入城河,用肩膀撑起浮桥,为攻城大军提供了战斗保障。他认为,围攻如皋城的胜利,正是毛泽东所说的“兵民是胜利之本”的生动实践。
南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陈志杰教授认为,中国共产党之所以成为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关键在于始终坚信“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解放如皋城的战斗就是鲜活的实例。在1945年9月18日下午,新四军苏中军区主力部队开抵如皋城城外之前,如皋县等三县的地方武装和民兵1万余人就已经将如皋城包围起来,封锁了城四周所有道路。在总攻打响之后,民兵和支前群众夜以继日地挖战壕、打造攻城工具,并对护城河进行了排水作业,还用草包在河底堆筑起了多条土坝,供突击部队使用,帮助新四军苏中军区部队完全消灭守敌,胜利光复了如皋城。这一战进一步验证了动员民众、组织民众、依靠民众是争取抗战胜利最基本条件的结论。
本报记者 冯启榕 朱颖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