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2
星期日
当前报纸名称:南通日报

浴血攻城,夺取最后的胜利

日期:08-29
字号:
版面:第A06版:山河回响浩气长存       上一篇    下一篇

曾先燕烈士

27日,踏上如皋城的南门大桥,脚下护城河碧波荡漾,平静得能映出两岸的绿树白花。80年前,同一条河曾见证无数勇士一往无前的决绝和英勇捐躯的壮烈,承载着一段气壮山河的抗日史诗。

1945年9月2日,日本天皇与政府代表、大本营代表签下投降书,中华民族历经14年浴血奋战,终于迎来抗日战争的胜利曙光。然而,胜利的喜悦尚未传遍大江南北,盘踞在如皋城内的两股顽敌却成了“钉子户”——伪独立十九旅旅长孔瑞五与伪如皋保安大队队长孟宪平,手握3000余兵力,竟公然拒绝向新四军及抗日民主政府缴械。“他们疯狂加固城防,将如皋城墙增高四分之一,做最后的垂死挣扎。”如皋市委党史办二级主任科员顾小平愤愤地说道。

“敌人不投降,就把他消灭!”这是当时军民共同的怒吼。1945年9月15日午夜,如西县、泰县、如皋县三地1万多名武装力量悄然集结,将如皋城团团围住。19日,随着一声炮响,我军主力部队的炮击正式拉开战幕。城外,民兵们与主力部队并肩作战,夜以继日地挖战壕、筑工事、填城河,用血肉之躯筑起攻坚的“长城”。江安区的民兵们想出奇招,挖掘出一条直达城河边的地道,悄悄将架浮桥的工具运送至前线,随后纵身泅水,在枪林弹雨中抢搭浮桥;丁东区普渡乡的民兵更是智慧过人,一夜之间用芦苇与泥巴堆起一座和城墙几乎等高的“土碉堡”,让城内伪军误以为我军增添了重型工事;围攻北门的卢港区民兵,找来一批木桶,套上衣物,深夜将其推入城河。伪军远远望见满河“黑影”,以为是我军偷袭,慌忙开枪扫射,打了整整一夜,天亮后才发现上了当——这不过是民兵们设下的“疑兵计”。在如皋烈士陵园内,顾小平指着一面描绘作战画面的浮雕,详细给我们讲述着这段“兵民齐上阵”的历史。

21日凌晨1时,总攻开始!炮火轰鸣中,民兵们毫不犹豫地跳进冰冷的河水里,用自己的肩膀当“桥桩”,牢牢撑起浮桥。“就是我们脚下的这条河。”在如皋城南城门遗址附近的护城河旁,顾小平指着平静的河面说,“战士们踩着这座用民军们血肉搭建的‘生命之桥’,向着城头奋勇冲锋,最终成功破城。”

21日下午1时,如皋城内竖起白旗,伪军正式投降。围攻如皋城的战斗宣告大捷!至此,南通地区军民成功收复了除南通城以外的绝大多数城镇与广大乡村。

烈士鲜血浸染如皋大地,如皋人民永远铭记。如今,在如皋市城北街道柴湾社区,一座“慰烈园”长眠着当年的革命先烈们。顾小平告诉我们,2021年,如皋市政府推进慰烈工程,城北街道以柴湾社区无名烈士墓为基础,改造扩建了城北街道慰烈园。这里绿荫环绕,静谧清幽。其中有一位来自江西赣州的老红军的墓碑引起我们的注意。

“他是苏中军区教导旅三团政治处副主任曾先燕。1945年9月22日,35岁的他在收复如城的战斗中不幸牺牲,将生命永远定格在了这片他誓死保卫的土地上。”顾小平介绍道。

1945年9月16日,刚结束兴化战斗的曾先燕,来不及休整,便跟随部队日夜兼程赶赴如皋,投身到攻打伪军的战斗中。他所在的三团负责主攻北门,分工承担审俘、后勤保障与救护转运工作,指挥所设在城北1000米处一户民房的厅堂里。9月19日10时许,两位地方干部来到指挥所协调工作。就在曾先燕与他们交谈时,一颗流弹突然袭来,正中他的右腹。战友们立即将他送往包扎所,可受限于当时的医疗条件,无法取出弹头。9月21日,如皋城被攻克,3000余守敌被全歼的喜讯传来,曾先燕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然而,这份喜悦没能停留太久——9月22日,他永远地停止了呼吸。

曾先燕的妻子黎明,当时担任团部卫生队政治指导员兼党支部书记。她强忍悲痛,亲手将曾先燕埋葬在如皋西门小溪河畔,还解下他那条带有弹孔的皮带,小心珍藏。2022年12月,曾先燕的坟墓迁进慰烈园。

1985年9月22日,黎明专程来到如皋扫墓,将这条皮带连同曾先燕的其他遗物,一同捐赠给了如皋烈士陵园。如今,在如皋烈士陵园的陈列柜中,我们仍能清晰看到戴在曾先燕腰上那条皮带上的深深弹孔——它像一枚永恒的勋章,记录着老红军的英勇无畏,也提醒着每一个前来瞻仰的人:今天的和平,是无数先烈用鲜血与生命换来的。

本报记者 朱颖亮 冯启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