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2
星期日
当前报纸名称:南通日报

观点声音

日期:08-29
字号:
版面:第A04版:时评       上一篇    下一篇

每人罚5000元!深圳开出全国首例自然灾害综合法规罚单。不少网友对此拍手称快,并呼吁应该“全国推广”。怎么回事?近期深圳台风预警,但两名游客仍擅自闯入自然灾害危险区,最终被困报警。经过12小时风雨救援,两人安全脱险,但事后也依规受到处罚。“全国推广”呼声的背后,是公众对任性冒险行为浪费公共救援资源的强烈不满。这原本是一场可以避免的救援。当事人无视预警执意登山,还穿着洞洞鞋、未携带应急物资、手机几乎快没电,平白给救援增加难度。救援人员顶着风雨,在湿滑的野路上摸黑搜救,其艰难可想而知。这种任性之举,不仅将自身置于危险境地,更直接消耗了大量公共救援资源。近年来,类似事件屡见不鲜:驴友违规穿越禁区、游客无视警告遇险……每一次救援都要耗费大量人力物力,甚至让救援人员也面临生命危险。公共救援资源本应用于真正的突发灾难,而非为个别任性的行为“买单”。目前,多地已明确规定,因个人原因涉险导致动用公共资源救援的,“谁违规,谁担责”,这既是对违规者的必要惩戒,也是对公众的警示教育。深圳的这张罚单,是又一记警钟!公共救援资源不容肆意挥霍,规则底线不容随意突破。任性冒险,必须付出代价!

——新华网《任性冒险浪费公共资源,该罚!》

最近,一门叫做“相亲鉴定”的生意火了。一些主播以“婚恋军师”自居,分析前来相亲对象的条件、评估用户的“婚恋竞争力”,受到不少网友追捧。相亲时有人“参谋”,本来倒也无妨。毕竟,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部分青年的效率意识也在上升。然而在现实生活中,一些媒婆在介绍婚恋对象时,通常会有意夸大条件,给人造成不靠谱的印象。在明知相亲存在局限性,却又被迫卷入其中时,花钱找人“鉴定”便成了缓解焦虑情绪的一种选择。从形式来看,这些主播大多像老师一样站在白板前,用笔指着相亲对象的条件,并逐条分析、一一拆解,颇有“见招拆招”的意味。而这些主播手中的招,似乎是一套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爱情公式”。这套公式的核心逻辑并不复杂。一是“别人说了的,打个折才是真相”,比如身高中的个位数要“过5减4,低5为0”,列收入区间的一律按最低的算;二是“不仅要看说了什么,更要看没说什么”,从“现居深圳说明不是本地人”,到“只写了法院上班没有写岗位,说明岗位不受欢迎”,默认对方没有主动提及的,或者表述得不够直接的,都是对自己不够有利的。可以想见,在这样的“挑刺”之下,前后反差有了,节目效果有了,“吃瓜群众”也被“爽”到了。可对花钱买服务的人来说,问题真的解决了吗?这种做阅读理解式的拆解,或许部分印证了一些人的经验,但也很可能形成过度解读,甚至是恶意引导,比如将“孝顺”理解成“妈宝”。因为它背后有一个基本的预设——“对方肯定有东西瞒着我”。一旦带着预设、拿着放大镜去观察他人,难免会造成“打击范围过大”,也不利于双方的真诚沟通。某种程度上,“婚恋军师”们的“抽丝剥茧”,倒是提供了另一种“情绪价值”:“对方的条件也就那样,你值得更好的”,可这又有多大意义呢?门槛过低、物化爱情、话术同质化、缺乏监管约束和行业标准……仔细审视“婚恋军师”,问题同样也不少。在寻找同频者的路上,心与心的距离,总比数据和数据更近。

——南方日报《“相亲鉴定”未必靠谱》

据《新华每日电讯》报道,近期,旨在用“真金白银”缓解家庭养育压力的国家育儿补贴政策发布。然而,有新手父母反映,奶粉、纸尿裤等母婴用品近期“悄悄涨价”,部分产品涨幅“甚至不小”。另一边,有商家称仅少数品类价格略有波动,且涨价与育儿补贴政策出台并无关联。育儿补贴政策的出台,承载着国家缓解家庭育儿压力、提振生育意愿的殷切期望。对于普通家庭而言,每年3600元的补贴无疑是一阵“及时雨”。然而,当奶粉、纸尿裤等母婴用品“悄悄涨价”,补贴的温暖被价格寒流冲刷,家长的获得感就会在“价签游戏”中悄然流失,这绝非政策初衷,更不应成为市场常态。母婴用品涨价背后,原因或许是复杂的。一方面,原材料价格上涨、物流压力增大等客观因素确实存在,企业成本压力会传导至终端。另一方面,不排除部分商家借政策东风“割韭菜”。他们利用补贴政策带来的市场预期,以更换包装、优化配方等为借口抬高价格,或是以“促销截止”“折扣取消”为由回调价格,侵犯了消费者权益,也扰乱了市场秩序。育儿补贴的“掌声”,绝不能被一片“涨声”所淹没。在尊重市场规律的同时,监管部门也要提防商家借势涨价的行为,应重点跟踪奶粉、纸尿裤等必需品价格走势,建立监测机制,对哄抬物价的行为果断出手、严厉处罚,提高违法成本。企业须摒弃短视思维,担起社会责任,通过优化供应链、提升效率等方式消化成本压力,而非将负担转嫁给消费者。

——工人日报《育儿补贴的“掌声”岂能被市场“涨声”淹没》

算法已然无处不在,它当然也活跃在职场中。由此,《半月谈》一篇文章发问:打工人与算法如何和谐共处?这个问题,本身就很能说明问题:目前双方“共处”得可不算好。不妨想象一个画面:你老老实实打份工,老板却在你屁股下装“监控”——有企业曾用高科技坐垫“监视”员工,将员工心率、呼吸、坐姿、疲劳感等数据“一网打尽”。这还不算什么,有的将电梯摄像头与OA系统关联,有的在员工座位下方安装人体红外传感器,有的监测到员工电脑超过8分钟不活跃就自动判定他们在休息,有的甚至在厕所安装“坑位计时器”……无孔不入,各出奇招,这些“迷惑行为大赏”直教人叹为观止。站在科学性的角度——使用算法,意在提升工作效率、优化资源配置。据报道,早在2015年,亚马逊就针对其仓储管理构建了一整套人工智能效率监测及评估系统。据说为了不被系统“警告”,其员工连上厕所都要往返跑。而随着技术的飞跃,越来越多企业学习此类“先进经验”,争相用算法来招聘、监督、辞退员工。仿佛越是用算法,其管理就越科学、越先进、越精细,其企业就越高效、越高明、越高级。果真如此吗?去楼下买杯咖啡,就意味着工作不积极?在厕所待多了一会儿,就应该和“摸鱼”画等号?摄像头前的“不完美”一定代表着员工的不合格?再回到人之常情——算法没有温度,但人有血有肉。很多人都感受过那种被“抓包”的窒息感。少时,它可能来自突然开门的父母、悄然出现在窗边的班主任;如今,一双双监视的眼睛更为深藏不露、更加悄无声息。这种“监工”带来的,只会是紧张、焦虑,是反感、抵触。人工智能高速发展是大势所趋,将算法引入企业管理必将成为常态。可越是如此,用人单位越应多一分清醒:好心情也是生产力,轻松愉快的工作氛围也是凝聚力、战斗力。今后企业发展将更加倚重创新、创意,而充分的信任尊重才能更好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倘若痴迷于将员工“捆”在工位上、困在“数字监牢”里,那与自废武功何异?

——广州日报《该管管职场里的“算法监工”了》

暑假余额不足,不少家庭正经历着相似的场景:孩子情绪低落、易怒、食欲不振,甚至深夜难眠。假期生活规律被打乱带来的体重增加、近视加深,更成为压在孩子心上的又一根稻草。从自由散漫的假期模式切换到规律紧张的学习状态,这道每年两度的“坎”,考验的不仅是学生的适应能力,更是家庭的教育智慧和学校的育人理念。针对这种情况,有专家指出:持续一周以上的负面情绪和异常行为,可能是心理健康发出的预警信号。这绝非简单的“不想上学”,而是需要科学应对的身心适应过程。家长既要敏锐察觉变化,也要避免过度焦虑,用理解代替指责,用引导代替强制,方能帮助孩子顺利完成这次“模式切换”。心理调适是缓解开学焦虑的关键。通过情绪卡片、绘画、角色扮演等方式,给孩子提供情绪表达的出口;提前调整作息、设定小目标,如同赛前热身,让身心逐步进入状态;每天40分钟的户外活动,既是健康需要,也是心理疗愈。这些方法看似简单,却需要家长的耐心陪伴和持之以恒。体育运动的独特价值在此刻尤为凸显。家长要将体育锻炼从单纯的强身健体提升到全面育人的高度。集体运动培养团队意识,户外活动缓解用眼疲劳,规律锻炼塑造健全人格——体育正是治愈“玻璃心”的一剂良药。开学季恰逢夏秋交替,健康防护不可掉以轻心。疾控专家的提醒绝非老生常谈:校园作为人群密集场所,往往是呼吸道和肠道传染病传播的“放大器”。南方地区的虫媒传染病也需要提前预防。没有健康体魄,何来充沛精力应对学习挑战?若孩子已出现明显心理问题,专业干预不可或缺。现代医学提供了药物、心理、行为、物理等综合治疗手段,但关键在于及早识别、科学应对。家长要摒弃“病耻感”,将心理健康视同感冒发烧一样平常,才能帮助孩子获得及时专业的帮助。化解开学焦虑,需要家校社协同发力。学校不妨设置开学“缓冲期”,逐步加大学习强度;教师应关注学生心理状态,避免“开学即冲刺”的急躁;社区可提供活动场所,助力学生平稳过渡。每个孩子都有独特的成长节奏,尊重差异、科学引导,比整齐划一的要求更有智慧。

——北京青年报《告别开学焦虑,需要身心“软着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