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以来,江苏可以说是铆足了干劲,持续提升发展质量,做大经济总量。勇挑大梁的劲头体现在哪里?
先看“大”的底气。2025年上半年,江苏经济总量突破6.69万亿元,同比增长5.7%,由此带来的经济增量达到2543.8亿元,居全国各省份第一。再看“强”的门道。亮眼的“成绩单”离不开经济结构的升级向新。上半年,江苏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速达到9.2%,产值占规上工业的比重达到51.8%,超过了半壁江山。
目前,江苏人工智能相关产业规模已超4000亿元,工业软件产业链占全国份额超过20%。更“强”的背后,正是不断提升的科技含量。
经济增量全国第一的江苏如何继续保持稳中有进的增长势头?据了解,当地正想方设法锻造“新引擎”、开辟“新赛道”、培育“新场景”,围绕“新”字做文章。
锻造“新引擎”
聚焦重大科技创新平台
重大科技创新平台,是突破关键核心技术的“实力担当”,也是支撑产业发展的“创新引擎”。江苏就瞄准这个重要载体,大力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
在连云港码头,记者登上了刚刚完成海试的我国首艘深远海绿色智能技术试验船“未来”号。工作人员介绍,“未来”号既是新型绿色智能技术的试验船,又是深海装备应用、调试、测试的支持船,还是科学家开展深远海海洋科学调查的“海上移动实验室”,身兼三项重任。“未来号”将推动打通从技术突破到产品市场应用的梗阻,助力海洋装备智能化、绿色化升级加速“跑起来”。
这艘船由深海技术科学太湖实验室历时6年科研攻关和设计制造而成,它的研发过程本身就凝结着中国造船业的创新突破。同时,它也在为更多海洋装备从“实验室”走向“市场”,搭建了一个创新通道。
开辟“新赛道”
科教优势和园区经济强强联手
目前,江苏已牵头建设了44家全国重点实验室,加快突破一批产业关键共性技术。并且,正在组织开展18家高新区和37所高等院校结对试点,采取“优势产业链+优势学科群”方式,加快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的深度融合。
江苏省科技厅厅长徐光辉介绍,一个方面加快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的融合,同时在重点的高新园区布局国家重大的科研平台。比如苏州实验室、紫金山实验室、云龙湖实验室等,促进了更多原创性的成果产生,并且有效转化,为高新区提升综合竞争能力,不断地增强综合竞争力提供有力支撑。
瞄准新兴产业的新赛道,江苏先后出台了支持机器人、第三代半导体、低空制造等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32个,推动新兴产业“建链成群”。
目前,江苏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比重已达41.8%,已有14个集群入选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占全国总数近五分之一。新兴产业加速集聚,正在带来更多的经济增长点。
培育“新场景”
上半年社零总额同比增长5%
说到江苏经济新增量,还有一个重要领域不能不提——消费。2025年,江苏大力培育消费新场景,火热的体育赛事和文旅活动拉动餐饮以及零售等领域增长。上半年,江苏省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3949亿元,同比增长5%,为经济增长提供了有力支撑。
根据国家统计局江苏调查总队的专题调研,这个夏天,在“苏超”足球赛的带动下,看赛事、品美食、逛夜市,形成了“一条龙”式消费新场景,95.9%的观众在现场观赛前后,进行了门票外的延伸消费。7月份,江苏超过10座城市的夜宵订单量增长都超过了70%。“苏超”的火热甚至从街头巷尾传导到了生产草坪的工厂。
企业负责人王跃介绍,现在人造草坪订单已经排到了9月份,订单量比往年这个时候增长30%左右,每天处于满产状态,每个月可以生产80万平方米左右人造草坪。 据央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