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新华
在如东马塘镇南的老严墩村,飞跃河北岸屹立着一个大土墩,当地居民习惯称其为“严家墩”,普遍观点认为它是古代潮墩遗址。经深研史料与实地比对,推断此处应为马塘场范公堤上的烟墩。
范公堤是江淮海防体系的重要历史见证。北宋时期,范仲淹在担任西溪盐仓监时主持修筑此堤用以抵御海潮,当地百姓为表敬意,将其称为范公堤。后来,范公堤逐渐崩塌损坏,到了明代成化年间,巡盐御史雍泰又主持进行了重修。
在明嘉靖《两淮盐法志》所载的“掘港场图”与“马塘场图”上,我们能够清楚地看到这条古堤的模样。该堤道始自掘港场北端开始,向东环绕,折向西南至运盐河位置结束。
那么,结合现今位置,我们来理一下范公堤的具体走向。明嘉靖《两淮盐法志》马塘的海堤是这样说的:“其海防,曰范堤,起彭家缺,抵运盐河口。”该堤道始自掘港场北端古墩,沿东南方向经掘港东,折向西南经今马塘南的胜利街(花市街)延伸至西边的运盐河口(现九圩港东的高桥二组附近),在胜利街段呈现东西走向的特征,当地老人回忆,该堤位置过去称挡水坝,坝外就是海。
老严墩村的这座“严家墩”土墩遗址,就在胜利街向西到运盐河口的位置上。从历史文献来看,明嘉靖《两淮盐法志》载:“其河渠,曰运盐河,发于丁堰…入于掘港…折而东南,为东运盐河,达于仓(东便仓、西便仓)”,指出在马塘东有一条南北向的东运盐河。再结合民国十六年的地图上马塘南有“盐河高桥”的地名,“盐河高桥”东侧有“严家墩”的地名。可以判断严家墩西侧的“盐河高桥”,即指东运盐河上的高桥,正是马塘范公堤的西顶点坐标,严家墩就在东运盐河东首。而且,明嘉靖《两淮盐法志》“马塘场图”上明确标注了“范公堤上置烟墩二”的建制特征,严家墩的地理位置与古文献中记载的范公堤走向完全吻合,此墩处于运盐河口处附近,经实地勘查与文献互证,可判定该遗址实为明代马塘场范公堤上西侧靠近盐河口的墩,实际为海防体系中的烟墩遗址。 这类军事设施在明清海防文献中多有记载,主要承担沿海烽燧报警功能,其建筑形制与普通潮墩存在显著差异。光绪《两淮盐法志》记载,马塘场并入石港场烟墩一座,表明清末时期马塘场海水不进,烟墩裁为一座,也必定就是严家墩了。
特别值得关注的是,“严墩”地名的语源流变具有典型的地方志研究价值。从音韵学角度考察,“严”与“烟”在江淮官话中存在音近现象,符合地方口传系统中常见的历史地名讹变规律。结合该区域自明中期以来历经多次海岸线变迁与移民迁徙的历史背景,可以推断“严墩”称谓应实为“烟墩”在数百年语言流变过程中形成的转音现象。这一发现不仅为厘清范公堤沿线军事设施分布提供了新线索,更揭示了地方志研究中语音学考据的重要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