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3
星期一
当前报纸名称:南通日报

新见史料彰显白雅雨地学救国情怀

日期:08-28
字号:
版面:第A07版:城市记忆       上一篇    下一篇

□於亮

6月底出差南通,经文友、南通地方史研究者羌松延老师牵线白雅雨的曾孙白维铭,拜访了白雅雨故居。交谈中,我了解到,白烈士故居正在升级改造,故居内的展陈也在有条不紊地对接推进中。因为平时研究张相文的原因,我手头掌握一些白烈士的史料,也是未见公开发表的内容,现整理罗列出来,期待能为丰富白烈士故居布展发挥点小作用。下图左起:1910年《地学杂志》创刊号,1924年秋期《地学杂志》封面,1933年第2期《地学杂志》刊载的白烈士祠大门照片。

■白雅雨在天津任教的登记材料

登记材料有两份,一份是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报告,宣统元年(1909年)六月出版的《直隶教育统计图表》,另一份是己酉冬仲(1909年冬)出版的《北洋师范学堂汇编》。

《直隶教育统计图表》系直隶学务公所编辑,宣统元年(1909年)六月出版。其中《女学堂简明表》北洋女师范学堂教员一栏载“历史地理,白毓崑,江苏通州,南洋公学毕业”;《中学堂简明表》北洋客籍学堂教员一栏载“地史,白毓崑,江苏通州廪贡”;《专门学堂简明表》北洋法政学堂并无白毓崑的记载。

我收藏的《直隶教育统计图表》共3册,其中1908年出版的1907年《统计图表》中记载了各学校管理层的人员信息,例如张相文任北洋高等女学堂教务长登记在册,而他作为教员兼课的北洋女师范学堂则未登记,但是通过1907年农历十二月二十六日由傅增湘签发的学生毕业文凭上地理教师有张相文姓名。1910年出版的显示1909年情况的《统计图表》则仅有图表,没有人员信息。

上述资料清楚表明,白雅雨于1908年到天津北洋女师范学堂、北洋客籍学堂任教。据2002年3月出版的《天津教育史(上卷)》介绍,1910年12月,北洋客籍学堂并入南开中学,与该校毗连的北洋女师范学堂奉命迁入,校址为今天津美术学院处。1912年春,北洋女师范学堂更名为北洋女师范学校,8月张相文任校长。1913年8月,张相文曾任教务长的北洋高等女学堂也并入该校,作为北洋女师的附属女子中学。1916年,该校奉令更名为“直隶第一女子师范学校”,即今河北师范大学的前身。

《北洋师范学堂汇编》出版于己酉冬仲(1909年冬),在堂教员中有白玉崑(即白毓崑)、张相文等28人。

其中白玉崑任职为“专科中地讲员”,籍贯为“江苏元和县”,出身为“南洋公学师范毕业”,经历为“前充南洋公学历史地理教员,河南文修小学堂堂长,上海澄衷中学堂地理教员”,到堂时间为“宣统元年正月”即1909年2月。据宣统元年《直隶教育统计图表》中《直隶省师范学堂简明表》所载,1909年全校共有教职员42人,其中职员14人,教员28人,教员中,白雅雨、张相文等15人接受过近代高等教育。

1911年,北洋师范学堂被撤销,改建天津直隶高等商业学堂,后经过多次撤并、改名为河北法商学院,1949年,天津解放后,该校撤销。

白雅雨在北洋法政学堂教学经历没有明文记载,根据推断,其在北洋法政学堂任教时间最早也要在1909年正月以后。

■宣统元年天津《大公报》报道两则

天津《大公报》对白雅雨最早的记载是在宣统元年八月(1909年9月),都与其发起成立中国地学会有关。

第一则是宣统元年八月初九(1909年9月22日),白雅雨、张相文等27人在天津《大公报》第6版发布专件《地学协会启》,发起成立地学协会。

在这篇启事中写道:“近世以来,持帝国主义者,类能浮海辟新地,以蕃殖其种族。而我国地大物博,坐资强敌,外交失败,边事日亟,虽欲划疆自守,聊固吾圉,而犹不可得……推原祸始,实由地学隔膜,有以增敌之骄,而短我之气。凡我同志,抚邱墓之墟,怵陆沉之祸,果有热诚提倡,谋所以交通而启牖之者乎?仆等不敏,窃愿馨香顶礼以迎之。”

启事之后附了《地学协会》暂定简章,开宗明义地表明地学协会以研究地学为宗旨,也开启了白雅雨、张相文等人地学救国的序幕。

第二则是宣统元年八月十七日(1909年9月30日),天津《大公报》第3版,报道中国地学会成立,张相文当选会长,白雅雨当选编辑部长的本埠《开会纪闻》。

1909年9月28日,农历中秋节,张相文和白雅雨联络傅增湘、袁希涛、英敛之、张伯苓等天津教育界精英,于当日下午二时,在河北第一蒙养院召开地学协会初次大会,成立中国地学会,张相文当选会长,白雅雨当选编辑部长。中国地学会为辛亥革命前,中国仅有的3个科学团体之一。

1910年,中国地学会创办学术期刊《地学杂志》,为地理学、地质学及地理历史科学者提供发表成果和讨论问题的平台,也是清末民初中国科学杂志的代表与旗帜。截至1937年,杂志共刊印181期,刊载论文1545篇,其中,作为编辑部长的白雅雨共编辑18期。

1910年创刊的《地学杂志》第1期刊登了《中国地学会启》,这篇文章系1909年9月22日那篇刊载在《大公报》发起成立中国地学会启的转载。在当时,公开反对“帝国主义者”的团体,中国地学会算是第一个。在张相文、白雅雨等人的带领下,中国地学会“愿馨香顶礼以迎之”,以复兴民族文化、捍卫民族独立与尊严为己任。张相文、白雅雨等人地学救国情怀在这篇文章中得以完整体现,在中国地学会出版的全部181期《地学杂志》中,爱国主义始终是一根鲜艳的红线,贯穿始终。

■中国地学会北京新会址白烈士祠图片

1912年初,白雅雨参加滦州起义被俘就义,张相文痛惜万分,亲自撰写《编辑部长滦州殉难白烈士小传》,刊登在当年第一期《地学杂志》上,向世人介绍这位同盟会的会友、亲如手足的挚友、矢志反清的战友。

1923年3月,张相文在北京多方募捐,购得什刹后海北河沿11号作为中国地学会新会址,将前厅三楹改作白雅雨烈士祠堂,请时任陆军检阅使的冯玉祥题额。在白祠刻二石以记事,一为其本人所撰写的《中国地学会新置会所记》,另一为陶懋立所撰《白烈士祠堂记》,书字者为书法家张伯英。《中国地学会新置会所记》碑文被收入张相文的文集《南园丛稿》,原碑残石被收藏在北京石刻艺术博物馆。《白烈士祠堂记》原碑去向不明,碑文刊载在1993年《江苏文史资料》编辑部出版发行的《白雅雨》一书中。

1923年第五、六合期《地学杂志》本会纪事二记载了新建白祠的经过:本会于新置会所内,建白烈士雅雨祠宇三楹。烈士夙擅地史学,为本会创办人之一,任编辑部长,著述宏富。迨武昌起义,结合滦军响应,战败殉难。倾由其当年同志冯检阅使焕章呈请,明令优恤,追赠上校。本会同人,感其劳绩,钦其伟烈,故于会内设祠,永志景仰,祠额亦冯公亲题。

1924年秋期《地学杂志》封面图系中国地学会新置会所的鸟瞰图,标明了地学会新置会所的位置,南为什刹后海北沿,北靠鸦儿胡同,东通后门电车,西接新街口电车,直观地反映了正门、白祠、办公处的位置布局。该期杂志还公布了地学会的账目报告,翻建白祠洋三百二十三圆三角二分,本会建碑洋一百六十元正,其中张会长(相文)捐翻造白祠洋二百元。

1933年1月,张相文逝世。当年第2期《地学杂志》为张相文逝世专号,刊载了包含白祠在内的中国地学会会所的主要建筑,让我们能够看到早已不复存在的白烈士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