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霁云
20世纪90年代,笔者舅舅季耀(如西县抗日民主政府首任县长季恺的堂弟)自台湾回故乡探亲,先后赠我3册台北市如皋同乡会编印的《如皋文献》,分别为1989年第一册,计288页,编委会召集人沙壬,副召集人季耀;1992年第二册,计310页,召集人季耀;1995年第三册,计336页,召集人孙如晨,委员沙壬、季耀等。《如皋文献》繁体字印刷,老旧照片与手绘图画纷呈,设置栏目有:先贤人物、高僧名士、历史掌故、桑梓风光、乡土物产、教育文化、渔林工商、民俗采风、艺文记事等。尺素之间,乡音缭绕,故土情深。近日翻阅其中关于如皋抗战期间的回忆文章,台胞作者和当时如皋人民抵抗外敌的家国情怀,汹涌其间,令人动容。
陈吉哉血写抗日旗
1931年“九一八”事变,东北三省相继沦陷,如皋民众和全国民众一样义愤填膺,同仇敌忾。据刘为先《陈吉哉血写反日旗》一文记载,“九一八”九天后的9月27日,在公共体育场举行了声势浩大的如皋各界反日救国大会,有两万人参加,声讨日本侵略我国的罪行。
在党政首领、各界代表发言后,“从台下的人群中,走出了在教育局担任缮写工作的陈吉哉,他昂首阔步地登上了主席台。”与会民众见一位普通的机关职员,不经大会主持宣布,径直主动登台,惊奇不已,全场一片寂静,注视着他的动态。“只见陈吉哉把杀倭成仁的英雄的牌位带到主席台中央,向牌位行礼”,之后发表了慷慨激昂的演说,激起全场共鸣。他一边演说,一边从口袋掏出纸笔和小刀,“用小刀把手指割得鲜血淋漓,拿笔蘸着鲜血在四开大的白纸上写上‘誓死反日’。”场上“不当亡国奴!”“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口号响彻云霄。
他把血书做成旗帜,高举着血光闪耀的四个大字,参加群众游行,游遍如城四门,口号声震撼全城,激起全如皋民众的爱国热情。这以后,陈吉哉倡议募集救国基金,担任负责人,把如皋人民捐献的救国基金“寄给在上海浴血奋战的十九路军蔡廷锴将军和在东北抗日的马占山将军”。并用其中一部分资金,把位于体育场旁的纪念抗倭英雄的邱公祠修葺一新。
三同学投笔赴前线
广谷的《如皋师范学生抗日运动的回忆》写道:“九一八”事变后,如皋师范的学生和全国人民,和全国大中学校的学生一样,众志成城,热血沸腾。其中如师学生“崔伟生、谢春生、徐开儒三人,情绪尤为激昂,要求到东北义勇军马占山部参加抗日杀敌。这时如师全体师生,都一致拥护这三位同学的壮举,并派出学生赴各区募捐,支持他们三人赴东北抗日前线路费。”当时作者广谷分派到磨头区募捐,区长朱安晋很热心,不但自己带头捐款,还招待学生住宿。学生们宣传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罪行,当地百姓非常愤恨,纷纷捐款,一位60多岁的老太,跑了3里多路,把一块银圆送到学生手里。
在欢送大会上,校长沈振声主持,报告三位同学的壮举,训育主任丁雪弓讲话时,“流着眼泪勉励三位同学,泣不成声。台下同学,也都流着泪水,有的放声大哭。口号声此起彼伏。”“崔伟生同学在大会台上,咬破中指,用鲜血书写了‘还我河山’!”
众学生反日焚日货
据如皋台胞知方、广谷回忆,日寇侵华后,如皋民众和工商界奋起抵制日货,掀起高潮。但如皋少数商人利欲熏心,不顾廉耻,暗中偷卖日货,夜晚将日货由城外偷运进城。“于是中学生和如师学生,便组织纠察队,在四个城门站岗查日货。”当时如城鱼市口有一家商店,名“聚源祥”,所进日货很多。如师学生得知后,便由卢树声带领纠察队进店查货。店主黄某拒绝检查,与学生发生冲突,甚至动手打学生。如师增援几个纠察队,强行查出许多日货,学生们把所有日货,全部拉到街中心,日产布匹等能烧的烧掉,玻璃器皿砸碎。围观的市民无数,为学生惩处奸商、抵制日货拍手称快。
众难胞归葬马塘墓
官卜的《忆东皋旅沪难胞马塘公墓》回忆说,抗战初期马塘西郊有一座公墓,牌坊刻书“万骨同归公墓,千秋永作义山”,墓中安放近百口棺柩,俱为“八一三”事变中罹难的如皋同胞。
1937年距卢沟桥事变仅36天,日军又于“八一三”大举侵犯上海。恃其空中优势,在闸北、虹口、江湾等地狂轰滥炸,这些地区陷入一片火海。平民罹难甚多,如皋旅沪谋生的同乡,很多死于非命。
如皋旅沪同乡会激于民族义愤和同胞情深,于抗敌烽火中首倡义举,在马塘建立公墓,让遇难同胞得以归葬。工商界一呼百应,踊跃捐资,先买棺收敛,暂厝沪上。同年底,在马塘西三里墩购得义地20余亩建墓,并树坊筑亭。尔后雇船从上海将90余口棺柩运回安葬,以慰亡灵,安抚遗属,不忘国仇家恨。
1941年秋,日本侵略者蹂躏丁掘线,义地夷为平地,墓地建筑被日军悉数拆除,用以构筑碉堡。日军侵华的罪行,台胞白纸黑字,永志不忘,当年如皋旅沪同乡会和仁人志士的义举,迄今为梓里称颂。
为抗日不计私怨
季耀的文章《二哥与我》忆述了国难当头时,季恺一心共同抗日、不计私仇的往事。
季耀出生不久,其父母迷信,为避祸病,将其过继给伯父、季恺父亲为干儿子,儿时与季恺朝夕相处。
负责催征粮款的警察刘九才兼管司法,本是个小混混,横行乡里,耀武扬威。季藩、季恺因资助红十四军枪支被捕,刘某负责押送镇江赴省,勒索400元大洋,季家二兄弟拒绝敲诈。刘某一路将二人双手铐牢,横加刁难,还将自己随身的大包袱强令季恺背负。
1938年3月,日寇占领如皋县城,县长李某出逃,大小官差、走卒失去往日威风,逃往四乡八村。刘某一身落魄,逃到季家讨要。季耀气不打一处来,约了几个小玩伴,决定“晚上把他灌醉,拉到西北大荒场,狠狠打一顿,出了人命,就挖个坑埋了。”消息泄露,刘某四处求饶。
这时,季家二兄弟经营救,牢狱6年已出狱,季恺整日整夜正忙于组建抗日自卫大队。季恺把季耀叫去,铁青着脸说:“刘某作恶多端,应该惩处,但怎么能计划杀人?如今国难当头,日寇侵占我家乡,我们要一致对外,你有本事去打日本人,打他算什么本事?现在不是报私仇的时候,要团结起来报国仇!”季恺让季耀放了刘某,还给了他两块大洋。
这个故事不胫而走,感召了许多乡邻投奔季恺的抗日自卫大队。季耀后来当选如西抗日民主政府参政会副议长,为抗日奔忙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