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网友发现,北京某商场将“母婴室”更改为“育婴室”,设有自动门和隔帘,将哺乳区与换洗区明确分隔。爸爸们可以在换洗台区域为孩子更换尿不湿,哺乳区则仍为妈妈们保留私密空间。还有媒体报道,上海、深圳一些大型公共场所,开始尝试在“母婴室”之外另设“父婴室”,专门方便带娃出行的爸爸们使用。笔者为这样的举措点赞,因为现实中确有需求。一些“母婴室”只供妈妈使用,有的还在门口贴上“男士免进”的提示牌,无形中设置障碍。改为“育婴室”、另设“父婴室”,爸爸独自带娃出门会更省心。对于有娃家庭,这样的改变带来更多便利,让爸爸、妈妈或其他监护人放心使用安全、卫生、功能完备的照护设施。建设生育友好型社会是一项长期工程,只有瞄准痛点,细化措施,精准发力,以更多温暖举措回应多元关切,才能真正为生育减负,让宝爸宝妈的育儿之路走得更省心、更舒心。
——人民日报《“母婴室”改“育婴室”,一字之差显理念之变》
近年来,极端天气多发。今年以来,暴雨、台风、高温不断,在此背景下,极易引发各类灾害和安全事故。遗憾的是,气象预警发出后,仍有一些安全事故发生,造成人员伤亡,让人痛心。相信不少人都听说过著名的“海恩法则”,即每一起严重事故背后,必然有29次轻微事故和300起未遂先兆以及1000起事故隐患。具体到极端天气引发的各类安全事件,我们有必要检视:在气象预警发布后,我们在防灾减灾工作中是否存在不足。比如,在收到气象预警后,是否立即启动相应级别应急预案,做好人员疏散、物资调配、隐患排查等工作?应急预案是否扎实落地、应急联动链条各环节是否完整有效?防灾减灾的账,从来不是赌概率,而是用可控的资源避免或减小灾害带来的损失。当每一个预警发出,只有果断采取行动而非侥幸等待,才能将未知的巨大风险转化为已知的可控成本。然而,现实中,一些地方和组织不反思自身应急不力,反将相关安全事故的责任一味归咎于极端天气的不可控以及气象预报的不准确,似乎只要天气预报再精准些,所有的灾害和事故就都能避免。暴雨洪涝固然可怕,更可怕的是警报拉响之后依然“沉睡”的心灵。我们应当对自然始终保持敬畏之心,切不可心存侥幸,尤其是要把人民安危放在至高位置,保持“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宁可十防九空,不能万一失防。”在越发频繁的极端天气面前,克服麻痹大意思想,进一步强化底线思维和极限思维,既要竭尽全力攻克科学难题,提升极端天气监测预报预警服务能力,更要闻“警”而动,进一步完善落实应急预案、加强隐患排查整治,让预警信息在防灾减灾工作中发挥最大作用,最大限度守护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光明日报《预警响应联动 把握灾害防御主动权》
“我教你写作,我想学习陶艺和瑜伽,互相免费,时间自由……”据近日《光明日报》报道,不知从何时起,“技能交换”的风潮悄然席卷社交平台。没有金钱交易,全凭兴趣联结,这种“以所长换所需”的模式,不仅让知识技能流动起来,更勾勒出当代青年的生活新态度。技能交换之所以走红,是因为戳中了年轻人的痛点与“痒点”。想培养新爱好,付费课程动辄几千元;想拓展社交圈,却苦于没有共同语言。而技能交换像一把钥匙,同时打开了两扇门,既能解锁新技能,又能认识同频的朋友,这种新模式精准契合了年轻人的生活哲学。有人说,这是“穷出来的智慧”,实则不然。当代青年并非拒绝消费,而是拒绝为溢价买单。技能交换中,价值的衡量标准变得纯粹:一段优美的吉他旋律,一个实用的剪辑技巧,都可以成为“交换货币”。去商业化的互动,不必担心被推销课程,不用顾虑教学藏私,让学习回归兴趣本身。在这种“双向奔赴”中,教的人要琢磨怎么讲对方才懂,学的人要思考如何练才能让对方认可,互动中藏着被需要感与获得感,这种正向反馈无疑能滋养内心。事实上,技能交换的意义早已超越“学东西”。有年轻人在社交平台上分享:“本来只想学做饭,结果和交换对象成了每周聚餐的朋友,现在连对方家的猫都认识了。”从“技能伙伴”到朋友,技能交换搭建的不仅是学习平台,更是情感联结的桥梁。在快节奏的生活里,青年群体用热爱打破壁垒、建立社交,在低成本的快乐中找到了属于自己的精神角落。换个角度看,技能交换也重构了年轻人的社交生态。在算法推送的世界里,人们习惯了“刷视频式社交”,却难有深度互动;在快节奏的工作中,同事成了最熟悉的陌生人,朋友聚会也常变成各玩各的手机。而技能交换需要“面对面”“手把手”,一个和弦的纠正,一次运球的示范,都需要专注与投入。“沉浸式社交”让年轻人体会到被倾听、被理解的温暖,也让社交恐惧在共同的热爱中渐渐消融。当然,技能交换也面临一些现实问题。有人担心教学水平参差不齐,有人顾虑时间匹配难,还有人遇到过只索取不付出的情况。从这个意义上说,该模式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完善,也需要参与者真诚沟通、全情投入,让自愿、平等、尊重成为默契。技能交换是年轻人用热爱编织的社交网络,是用巧思点亮生活的智慧。这股风潮里,藏着当代青年动人的特质:他们不抱怨资源有限,而是用创造力盘活拥有;不沉溺孤独,而是用真诚联结彼此;不在焦虑中迷失,而是在热爱里扎根。
——工人日报《“技能交换”何以成为青年社交新潮流》
据报道,云南大理苍山存在无序滥采等问题。记者调查发现,仅在苍山脚下阳和村一个进山路口,单日就有超过40辆车、500多人上山采菌,而整个苍山,类似的采菌路线多达二三十条。当日,云南省大理州政府召开苍山保护管理专项整治专题会议,强调以零容忍的态度严厉打击违规旅游、商业采菌等破坏生态环境行为;加强源头治理,开展文旅行业法规培训,规范市场秩序,严禁违规宣传;对推进不力的严肃处理,对失职渎职的依法追责。一些机构打着“研学游”“探险游”的旗号,干的却是“薅生态羊毛”的活儿。这种看似“亲近自然”的体验,背后暗藏对生态环境的威胁,如此做法与人们所倡导的文明旅游理念完全背离。依据《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苍山保护管理条例》,“擅自采摘花卉、果实、茎叶”“挖掘、采集国家和省列入保护名录的植物”,都是苍山保护管理范围内禁止的行为。可见,在相应区域内无序采摘野生菌的行为,已然涉嫌违反这些要求。此番大理州政府决心进行专项整治,是对这些乱象的纠偏。事实上,今年7月,社交平台上就有帖文称,大批游客进入苍山,“大理的野生菌,马上要被游客采绝了”。彼时,不少声音呼吁要对这些乱象进行纠治,但从此番媒体报道的情况看,似乎并未得到应有的重视。况且,像苍山这样有一定海拔的区域,本就有植物生长周期长、生态系统自我修复能力弱的特性。一个地方的生长环境遭到破坏后,轻则5—10年之后才能再长出新的野生菌,严重的情况还会导致野生菌种群彻底消失。如不及时阻止,难免会造成更严重的破坏。坦白讲,游客或许只是抱着好奇的心态采摘,但这不是脱责理由,不能因为自身的无知,就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除了游客要“自重”外,那些通过各种渠道招揽游客的组织,才是属地和管理部门要重点打击和引导的。当然,根治乱象,仅靠短期整治还不够,杜绝无序商业行为,引导其依法依规有序经营,方为长久之道。
——新京报《组团“大理采菌”,不是生态游正确姿势》
近日,绍兴鲁迅纪念馆内一面展示鲁迅吸烟形象的网红墙画引发社会广泛讨论。8月22日,控烟志愿者孙女士通过“浙里办”平台投诉,认为这幅放大版的墙画可能对公众产生误导,建议将其改为鲁迅握拳的形象。绍兴鲁迅故里景区25日晚回应:景墙落成至今已有22年之久,是鲁迅故里的组成部分,已成为海内外游客来绍兴的重要打卡地。鲁迅故里景区始终坚持尊重鲁迅、尊重历史、尊重艺术,不轻易改变鲁迅故里在广大游客中的既有形象。这场争议实际上反映了历史符号在现代社会表达中的普遍困境。解决这一困境需要建立多层次的应对机制:在操作层面,可以借鉴国内外优秀博物馆的经验,在保留原作的基础上增设说明牌,补充必要背景信息;在技术层面,可考虑运用现代数字技术开发互动展示系统,让观众能够自主选择了解历史人物的不同侧面;在制度层面,建议组建专家咨询团队,对可能引发争议的内容进行前置评估。这样既能保证历史的真实性,又能兼顾现代社会的价值诉求。具体到鲁迅纪念馆的案例或许可以考虑:在保留现有墙画的基础上增设互动解说装置,补充说明鲁迅当时吸烟的情境;开发配套教育项目,通过讲座、工作坊等形式引导公众辩证看待历史人物的生活习惯;在社交媒体等传播平台上主动释疑解惑,避免片面解读。这样既尊重历史真实,又履行现代责任,在两者之间寻找最大公约数。在保留历史真实与履行现代责任之间,需要的不是一种简单取舍,而是创造性的转化与创新性的发展,让历史人物的精神遗产真正成为照亮当代的灯火。这就需要文化机构、专家学者和公众共同努力和积极推动,只有当多方形成良性互动,才能构建起既尊重历史又面向未来的文化展示生态。
——北京青年报《鲁迅夹烟墙引争议:公共空间文化符号该如何转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