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3
星期一
当前报纸名称:南通日报

观点声音

日期:08-26
字号:
版面:第A04版:时评       上一篇    下一篇

暑期以来,一些高校和中小学的体育场地设施对外开放。在假期开放校园体育场地设施,将体育资源从“围墙内”延伸至“校园外”,不仅回应了儿童青少年的运动需求,也让优质资源惠及更多人。然而,打开大门并非一劳永逸,资源共享与校园管理如何平衡?不妨从各地实践中寻找解题思路。以精细管理挖掘有序开放的潜力。在云南昆明,今年暑期共有82所中小学的体育场地面向社会开放。其中,五华区先锋小学安装了人脸识别设备;盘龙区联盟小学设置了物理分区,运动场地与教学区域需经由不同校门和路线进入;中华小学购买了开放场地责任险……各项积极创新之举,在守护校园安全秩序的前提下,满足了周边社区居民健身需求。用多方参与提升共建共享的能力。社会力量的规范参与,有利于进一步盘活学校资源。在浙江杭州,目前很多中小学和中职学校向社会开放体育场馆。在探索过程中,部分学校引入专业运营企业,将学校场地设施对外开放的安全责任分解为属地方、运营方和保险方,不仅缓解了学校的管理压力,也提高了场馆的利用效率。对场馆不“放假”的呼唤,本质上是对运动不断档的需求。要进一步解决“健身去哪儿”的问题,单靠学校开放体育场地设施还不够。归根结底,还是要不断完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积极拓展场地设施的增量、见缝插针盘活存量,为更多人开辟运动天地,让全民健身的种子在更广袤的土地生根发芽。

——人民日报《场馆不“放假”,运动不断档》

日前,据媒体报道,财政部进一步加大对特殊教育学校支持保障力度,2025年下达资金42.5亿元,比上年增加6.1亿元,增长16.8%。特殊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针对听力、视力、言语、肢体、智力等方面有特殊需要的人群开展的教育,旨在帮助其获得知识、提升技能,更好地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目前的特殊教育还存在学位不足、学段缺失、师资力量不足,以及保障体系不够健全等问题。逐步提高特殊教育学校经费保障水平,提升学校办学能力水平,是值得点赞的大好事。在有了更充足的投入后,特殊教育学校一方面将能够提供更加充足的特殊教育学位供给,满足特殊需要儿童少年的入学需求;另一方面也将发挥专业支撑作用,对普通学校做好融合教育专业支持。针对残疾学生的特点制定个别化教育教学方案,提供多样化的教学策略,采用医疗康复、信息技术与特殊教育融合等多种方式,探索科学适宜的培养方式。在对义务教育阶段特殊教育加大投入的同时,还需进一步将特殊教育从义务教育向两头延伸。在学前教育阶段,通过多种形式提升大众对各类残疾儿童致残原因和早期表现的认知,并提供针对性干预。在高中阶段,重点发展职业教育,提高特教职业教育水平,为残障学生提供更多就业机会。也需大力发展高等特殊教育,让残疾人人尽其才。

——光明日报《为加大特殊教育支持力度点赞》

“真的太温暖了!”近日,广东深圳龙岗一家沙县小吃店老板给顾客退款13元刷爆全网。据报道,两位刚踏出校门、奔赴深圳求职的毕业生,到一家沙县小吃店吃饭,傍晚时手机收到13元的退款信息,备注栏中还写着“加油,免单!”原来,是细心的小吃店经营者听出她们是初来乍到的求职者,悄悄退还了餐费。店主说,请她们吃一顿简单的饭,让她们心里温暖一点是一点。为求职毕业生默默退还饭钱的小吃店经营者,说自己做的只是“一点点善举”。但就是这看似微不足道的善意,却让两位女生泪流满面。来自陌生人的温暖,驱散了她们初来乍到的惶恐与不安。普通市民自发的小小善举也折射出一座城市的温情。一些毕业生怀揣梦想来到陌生城市,可能难以马上找到理想工作,这更加剧了他们的焦虑感。正是洞察到这一痛点,不少城市都已经行动起来,推出一系列针对性扶持措施。例如,北京经开区为本科及以上应届生求职者提供阶梯式安居服务,即求职有7天免费住宿,实习有3个月免费短租,就业则有3年优惠长租。这些举措切实缓解了毕业生的燃眉之急,更传递出城市的热情与友好。如今,城市之间的竞争已不再局限于经济总量、基础设施等“硬实力”,而更多体现在人文关怀、社会氛围等“软实力”上。一座有温情、有温度的城市,无疑更能吸引人才、凝聚人心,在竞争中占据优势。

——新京报《13元退款全网刷屏,不只温暖了求职毕业生》

当“吸猫撸狗”依然活跃于社交平台时,一股名为“鸟门”的手养鹦鹉风潮正在年轻群体中悄然兴起,成为宠物文化的新兴现象。数据显示,淘宝平台手养小鸟的订单量同比增长超50%,其中“95后”群体增长显著。这一数据背后,折射出当代年轻人对宠物饲养的全新理解和情感需求的变化。“鸟门”热的兴起并非偶然,而是年轻一代对传统宠物饲养模式的创造性重构。杭州“00后”姑娘李嘉甜的养鸟经历颇具代表性——从小心翼翼给雏鸟喂食到耐心训练各种技能。她将训练鹦鹉学说话的过程比作拆盲盒,这种不确定性带来的惊喜感,恰恰是对程式化日常生活的诗意对抗。与传统猫狗饲养相比,小鸟食量小、不占空间的特性,完美契合了都市年轻人既渴望情感联结又拒绝责任捆绑的矛盾心理。这种“微饲养”模式让年轻人在有限的居住空间和繁忙的工作节奏中,依然能够享受到宠物陪伴的乐趣。“鸟门”文化在社交平台的发酵呈现出明显的性别差异。女性饲主数量8倍于男性的数据背后,隐藏着不同性别应对城市孤独的差异化策略。男性更倾向于将鸟类视为“会飞的电子宠物”,享受它们带来的即时反馈;而女性则通过精心设计的互动场景,将养鸟转化为具有表演属性的社交货币。从消费层面看,“鸟门”热潮正在重塑宠物经济的底层逻辑。义乌国际商贸城的商户们敏锐捕捉到,年轻人要的不再是功能性的鸟笼,而是能与现代生活美学兼容的宠物配件。GPS放飞绳既是实用工具,也是彰显科技感的时尚单品;定制化鸟窝承载着饲主的审美趣味,更成为身份认同的延伸符号。当传统的宠物消费还在比拼“谁养得更大更贵”时,“鸟门”群体早已在“谁养得更聪明更有趣”的新赛道上领跑。这种转变不仅带动了鸟具市场的繁荣,更催生了鸟咖等新型社交空间的兴起。从更深层次看,“鸟门”现象反映了Z世代对情感供给模式的革新。他们不再满足于单向付出的传统养育关系,而是追求一种“低耗能高回报”的平等互动。既不会像猫狗那样过度侵入私人空间,又能通过条件反射式的互动给予及时反馈。这种“刚刚好”的亲密成为高压都市生活中最稀缺的情感配方。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年轻人通过饲养鸟类找到了平衡工作与生活、责任与自由的新方式。其实真正的治愈往往来自那些愿意为生命驻足的时刻,而“鸟门”文化的精髓,或许正是教会我们在繁忙生活中保持对微小生命的关注与珍视。

——北京青年报《“鸟门”热映射年轻一代情感新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