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3
星期一
当前报纸名称:南通日报

悉心编织命运的罗锦

日期:08-25
字号:
版面:第A06版:阅读       上一篇    下一篇

□天凌

“在我漂泊的一生中有穷山恶水,也有花前月下,不管处在什么样的环境里,我永远都忘不了故乡眉山的山水……是童年的这一切,成就了我。”这是新书《我是苏轼》的开头,作家王春鸣也是“坡迷”,写这本书给世界观正在成型的青少年,一直是她的美梦。

世间写苏东坡的书多矣,1947年,林语堂就用英文写作出版了《苏东坡传》,珠玉在前,如何写出新意?王春鸣的做法是摒弃第三人称的客观描述,而采用第一人称,将自己的身心灵充分代入到苏轼的成长旅程中,由苏轼自己的视角,去体味这少年成名,建功立业,遭遇毁谤,屡受贬谪又豁达开阔的一生。要把一种“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旷达气量写透,作家把苏轼从少年时代到临终前的诗词代表作打印下来,在书房里张贴,她循着这些诗词的线索,书写分镜头剧本,最终徐徐展现苏轼颇具现代意义的人生故事。

《我是苏轼》这本书,以苏轼母亲的去世为分界线,使用双重笔法,来描摹这位“知识界的生活家”。在书的前四分之一,王春鸣采用了类似丝绸织造法中的“杭罗织造法”,均匀平静地编织出一位少年英才的求知故事,而在他和弟弟苏澈双双得中进士的大喜时刻,却得到噩耗——母亲在眉山病逝了,丁忧期间,苏轼得以探索和了解自我,“除了会读书会考试,我还是一个怎样的人。”此后,苏轼重出眉山,进入成熟期,作家又采用了类似丝绸织造中的“绞罗织造技艺”,将苏轼生命中的三条线索同时编织到故事中,展示了他作为生活家的诙谐动人,作为文学家与艺术家的境界精进,以及作为朝廷命官的尽忠职守和治理天赋。譬如,作为官员,苏轼在徐州动员3000多人修筑“小外城”来抵御洪水,在杭州为西湖清淤并修筑“苏堤”,都是今人啧啧称奇的奇思妙想;作为文学家和艺术家,仅仅在贬谪黄州的1082年,他就完成了诗词书画风格的蜕变。他写出了被称作天下第三行书的《黄州寒食帖》,词作《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念奴娇·赤壁怀古》,还有千古名篇《前赤壁赋》与《后赤壁赋》。在经历了人生最大的磨难“乌台诗案”之后,苏轼从朝廷命官变成了东坡居士,成为真正的农人与生活家。他开垦荒地,变成了能种稻米、大麦、果树与黄麻的“农场主”;为招待朋友,他练出一身好厨艺,发明了无数的美味佳肴;他迷上了捡石头,共收集到298块可细细赏玩的细石……是的,在他这一生中,荣耀升迁与凶猛贬谪几乎像烈日后的暴雨一样到来,而旷达天性最终帮他找到心态上的温和平衡。而这种“绞织式”的写法,也令《我是苏轼》出现了迷人的暗纹:在故事背后,苏轼天真又世故,自傲又谦逊的高贵灵魂,就像绞织艺术品中藏着的金线一般,熠熠生辉。

以自传体的方式书写千百年来知识分子的楷模,最重要的是触及他的灵魂。王春鸣把一个豁达者的郁闷,乐观者的哀伤,倔强者的脆弱,真率者的自责都写出来,不仅贴近了人物的复杂性,而且就像大浪扑面冲击之后,突然出现的回头浪,更为击中人心。

她这样写苏轼第一次与弟弟分别:“寒风吹起他帽子上的飘带,他单薄的身影在低陷的古道上随着地势起伏,若隐若现……我感觉心弦都被离别之情崩断了。”她这样写苏轼被贬到湖北黄州的感受。“某一天,我在定慧院东边的山坡上发现,乱七八糟的野花丛中竟然盛开了一棵垂丝海棠,这不是我故乡独有的名花吗?我在花下看呆了,一时不知道我是海棠,还是海棠是我。我们都是从同一个地方流落到黄州来的呀。”她这样写苏东坡被贬到海南儋州去的感受,“海天茫茫,一只孤雁掠过船头,消失在灰色的烟云之间。我拄着竹杖站在船头,不知怎么想起了年少时在嘉州渡口遇到的那个末路英雄郭纶。霎时间,老泪纵横。”在人生的转折点上,王春鸣以低回写高昂,以脆弱写韧性,以放手写不舍,以偶遇写必然,她写出了苏轼人生中痛楚矛盾的一面,写出这些生命中大大小小的告别的结晶,而正是后者,触发了苏轼格局的生成。

苏轼并非一开始就是“在现实生活、精神世界和艺术领域里自由翱翔的老男孩”,他的灵心慧性,正是经历了一次次惊天巨浪之后,月光下出现的细密忧伤、缱绻动人的“回头浪”。这一点,对当今的读者也是深刻的启迪:那些没有冲垮你的,必将掸去你的虚荣,啄去你的傲慢,最终刻画出你的品格与风骨。而这,也是作家写作这部传奇的初衷:为少年读者注入帮助吸收钙质的维生素D,让他们从榜样的一生中汲取无尽的能量,从而疗愈自己的“脆骨症状”。

是的,只有你在风雨泥泞中走过,才会明白,“一蓑烟雨”之后,自会有“山头斜照却相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