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3
星期一
当前报纸名称:南通日报

人性高下出幽微

日期:08-25
字号:
版面:第A06版:阅读       上一篇    下一篇

□张中杰

“人生无迹应留名”的哲思,源于袁炳发《无痕》的叙事里化作照见人性的幽微烛火。这篇荣膺中国好小说的作品,勾勒出当代社会的精神图谱。当消费主义浪潮席卷文学创作领域,《无痕》却以近乎苛刻的克制,在有限的叙事空间里完成对人性本质的深刻解剖,展现出小小说文体突破篇幅桎梏的惊人艺术张力。

《无痕》的创作过程犹如精密的炼金术。显而易见,灵感乍现令作者怦然心动,“故事核”先有,再等待脑海酝酿许久自然而生发成小说。无论是个人,还是大千世界,物质与意识碰撞产生的奇妙结果,如排列组合,可以衍生出迥乎不同的离奇生活片段。如何管中窥豹敏锐捕捉精彩一瞬最考验作家的功夫。作者捕捉到的故事核并非灵感碎片,而是承载着时代基因的文学胚胎。两位文友十年后的重逢,看似普通的相遇,实则是作者精心设计的“人性实验室”。桥头镇潮湿的石板路、粤园氤氲的茶香,这些地域符号不仅构建起真实可感的叙事场域,更成为折射人性光谱的棱镜。市井烟火气里的人情冷暖,茶烟缭绕中的价值碰撞,共同构成当代社会的精神标本。

《无痕》以白描手法构建起当代社会的精神镜像。在疯狂物欲与精神坚守的无声对抗中,小说没有开出廉价的救赎药方,而是通过细节的力量完成价值传递。粤园里逐渐冷却的茶盏、桥头镇被雨水打湿的诗集、友人指间闪烁的名贵戒指,具象化的意象构成了抵御物欲洪流的精神防线。小说是艺术化的生活。形象的背后是思想。“画虎画皮难画骨,知人知面不知心”的古训,在《无痕》中获得了现代性的演绎。作者以悲悯的目光审视人性的灰色地带,商海沉浮中迷失的友人,并非脸谱化的反派角色,其蜕变轨迹充满现实逻辑;坚守精神净土的主角,也非完美的道德标杆,同样面临着价值选择的困惑。这种对人物的立体化塑造,打破了传统文学的道德审判惯性,转而将人性置于时代语境下进行解剖。“已识乾坤大,犹怜草木生”的悲悯情怀,不仅仅用于底层众生,更推而广之,包含那些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精神赤贫者。希望这一当头棒喝足让某些人迷途知返。

所有写人见事的小说最难的是写人性。对人性弱点的悲悯与失望,或者对真善美的讴歌与追求。这样的小说主要以思想的深度来展示其独有的魅力,我们称之为思想小说。小说中“赌石”的隐喻堪称神来之笔。惊心动魄的财富博弈,本质上是人性弱点的放大镜。当玉石剖开的瞬间,有人因贪婪而癫狂,有人因恐惧而崩溃,戏剧化场景不仅是对投机心理的批判,更是对人性本真状态的赤裸呈现。作者没有充当道德裁判,而是将选择权交还给读者——在充满诱惑的现实赌局中,每个人都在进行着隐秘的人性博弈。

小说艺术展现了深隽的思想性。复杂社会人间百态如哈哈镜,现实中没有美颜相机,你的真实,从面孔到心灵,他人心中有杆秤,世间没有后悔药,是非功过后人说。所谓志同者道亦合,道不同者不足与谋。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相知与人善者补台怡然自乐,小人则拆台好人不以为耻。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守住道德底线和尊严。面对世俗利益诱惑,淡泊自适才是最佳选择。

有人说,你要么成为吃羊的狼,要么成为被狼吃的羊。社会的本质,就是丛林世界,弱肉强食是颠扑不灭的真理,那与动物又有何异?赌石,惊心动魄,一念之间财富鹿死谁手定乾坤,要么一夜暴富,要么一贫如洗甚至负债累累。看似赌的运气,实则是残酷人性的博弈。两者高下立判,让受众自我权衡裁断,寻找正确的人生道路,负重前行,为后人留下口碑。

文体探索层面,《无痕》完美诠释了“小小说不小”的艺术真谛。它突破了传统短篇小说的叙事框架,以哲学思辨的深度、诗性表达的纯度、现实批判的锐度,在有限的篇幅内完成了对文学本质的重新定义。当故事在温暖的灯火中落幕,留下的不仅是某个具体的人生故事,更是对人类精神困境的永恒追问——在物质与精神的天平上,我们该如何寻找属于自己的平衡点?

“弱肉强食”法则盛行的时代,《无痕》犹如一记振聋发聩的警钟。它提醒我们:人性的高下不在于先天的禀赋,而在于后天的选择;人生的价值不在于留下显赫声名,而在于坚守内心的道德自律。当文学创作日益陷入娱乐化、碎片化的泥沼,《无痕》以其深邃的思想性、精湛的艺术性、强烈的现实性,为小小说创作树立了新的标杆,也为当代文学的精神突围提供了有益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