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3
星期一
当前报纸名称:南通日报

生活没有标准答案

日期:08-25
字号:
版面:第A06版:阅读       上一篇    下一篇

□朱朱

这些年读了不少跟心理学有关的书,每一本读过都深以为然,而后慢慢发现各种理论都有彼此对立的观点,每一本书跟独立的个体一样都有自身的局限性。这本《抑郁的力量》措辞和角度都更通俗化,实用性更强。

这本书是日本著名的精神心理专科医院、泉谷医院的创办人和院长泉谷闲示,作者看来,抑郁并非只会给人带来负面的影响,还可能是一个积极的信号,是一种成长的契机。陷入抑郁可能意味着一个人正在经历蜕变,长久以来的生活对他而言不再合理,他需要停歇片刻,整理好思路再迈步向前。

《抑郁的力量》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写的是人们对抑郁的误解与真相,人们总以为得抑郁症的人内心敏感、性格软弱、缺乏自控力,可以通过吃苦来改善,其实大部分得过抑郁症的人意志品质都特别坚韧,忍耐力超强。

第二部分分析了抑郁症的成因与定义,用头脑、内心和身体之间的关系来解释是一种独特的角度。头脑习惯使用“必须”和“应该”,擅长分析过去预测未来却不擅长把握现在,像电脑一样处理各种信息,试图控制一切,而内心是由情感和欲望来控制,使用的话语体系是“想要”和“喜欢”,身体是由感觉或是直觉来控制,但头脑和内心之间存在一个盖子,当头脑试图控制内心时,这个盖子就会关闭,导致内心发出的声音被屏蔽。

打个比方,头脑认为你今天应该上班应该服从应该上学应该交作业,而内心因为不喜欢工作环境等原因不喜欢上班不想去学校不想交作业,头脑要往东,内心不高兴往东,人们的各种情绪问题全都来源于这种分裂和对立。读这部分的时候,有种豁然开朗的感觉,大脑与内心与自己的身体和谐统一,才是一个人最幸福的时刻。

第三部分写了如何与抑郁的人相处。作者说了,不要鼓励,不要劝出门,不要说“不可以逃避”,因为“逃避”是负面标签,但“避害”是本能反应。人在接触外界时,会自然而然打开一道隐形的心理屏障,以保护自己不受外界的侵害,当精神能量下降时,人类的心理屏障就会弱化,以前做起来毫不费力的事情就会变得困难。

抑郁的人闭门不出不与外界联系的意义是什么呢?作者用“孵蛋”来解释,小鸡必须在坚硬外壳保护下才能逐渐发育成形,当成长到不需要外壳保护的时候,小鸡就会主动破壳而出。真正的痊愈不是变回原来的自己,而是重生或是新生。

第四部分探讨了如何从抑郁中走出来。作者建议坚持“昼夜颠倒”,避免白天的失能感和社会的脱节感,坚持“虎头蛇尾”,放弃盲目坚持遵循内心感受,放下早日复工的念头,用创造性的改变生活方式来重建生活。

作者认为,在抑郁的人从前的生活里,他的头脑为了塑造应有的自己,只能不断催逼内心和身体服从高压的命令,正是这种长期的自我压榨导致了头脑与身心的隔阂,抑郁是一种生活选择的结果,是提醒我们重建健康合理的生活的信号,只有倾听这种信号,尊重身心的感受,才能从根本上免于抑郁的困扰。

发现所有这一类的书里都忽略了这样一个问题:什么才是正常的人?是适应社会还是回归本我?人在健康的时候是适应社会的,很难发现自己在多大程度上已经违反了生物的自然规律,规律生活就是正确的吗?其实社会主流的价值观并不适合所有人,之所以整个社会期待大家都差不多,就是为了方便管理。

人类是情感的动物,在理性生活的同时难免被各种感性所裹挟,这也是特别善良的人容易抑郁的原因。也曾认识一些催眠师和心理师,还有一个热爱写作的精神科医生,发现有些问题他们从不会回答,后来想想,站在他们处于相对正常状态的立场,上述的“大脑应该倾听内心”的理论,对于一个养家糊口的成年人来讲,贯彻的阶段性成果就是失去一部分社会功能。

不想上班也得上班啊,不然喝西北风吗?得同时让内心充分认识到大脑指令的意义,平衡需求承受的范围,互相认可才能和谐。

这本书的最后有几行字写得特别有意思,明治三十九年,夏目漱石给学生写了一封信,里面有一部分内容是“身处于当下这个愚蠢而错误的社会中,只要还是一个正直的人,他就一定会出现神经衰弱,没有神经衰弱的要么是有钱人,要么是生性愚钝的人,要么是没教养没良心的人,否则就是盲目满足于20世纪轻浮世道的糊涂虫”。

做个纯粹的好人不一定会有好的人生,有些规则就是反人性的,想不通的时候怎么办呢?那就不想!真正的生活没有标准答案,也不会写在书上告诉你。许多人在现实中正在把伪装与真实的自己灵活切换。

朱德庸有部漫画叫《大家都有病》,许多看上去不正常的行为背后都有让人啼笑皆非的无奈。做个正常人好难,有人说要想少受到伤害,就得活得亦正亦邪,太正直一定是会吃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