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创刊于1942年元旦的中共苏中四地委机关报——《江海报》(《南通日报》前身),见证了通如海启地区革命军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进行艰苦卓绝斗争的烽火岁月。今日起,本报推出《烽火战旗——〈江海报〉里的抗战记忆》系列报道,追寻历史足迹,重温办报初心。敬请关注。
1942年元旦,《江海报》于烽火硝烟中诞生。抗战期间,《江海报》印数不过数千份,存世则更为稀少。近日,本报记者走访南通博物苑、南通方志馆、苏中四分区反“清乡”斗争资料陈列馆和民间收藏家,觅得十余份《江海报》,得以在残破的纸片里回望漫天狼烟,倾听铿锵脚步……
或手写油印,或铅字印刷,珍藏在密封袋里故纸也抵挡不住岁月的侵蚀;有的原件已不可寻,只留下字迹模糊的复印件……我们将这些珍贵的历史碎片重新拼凑,在模糊的字迹中还原那段战火纷飞的峥嵘岁月,深情凝望这份被誉为江海平原上“最鲜艳的战旗”“最响亮的号角”——《江海报》,重读革命先辈用汗与血写下的敌后抗战壮烈篇章。
挥师江海,奏响东进序曲
触摸泛黄的纸张,折痕处的裂纹诉说着岁月的故事,如皋民间收藏爱好者孙殿林展示着我们迄今能够寻觅到的最早的一份《江海报》。“上海南京沦陷以后,南通如皋海门各城市相继失守……由于缺少坚强的革命政党的领导,缺少坚强抗日的基础武装,通如海启形成分裂混乱的状态。”在这份1942年11月11日出版的油印四开四版报纸的第4版上,时任苏中四地委书记、军分区政委向明在《我四分区抗日民主根据地建设的两周年》中痛陈这片土地曾经历的至暗时刻。
据江海之汇,扼南北之喉,南通、如皋(今如东)、海门、启东(简称“通如海启”)地区既是屏蔽苏中腹地的天然屏障,又是连接苏南与苏北的交通要道,有着重要的战略地位。陈毅随东进先头部队沿途考察时,将通如海启一带比喻为围棋盘上的“金边银角”。“苏中的南通、如皋、海门、启东四县(后划为苏中四分区),好像伸在长江口和黄海边的一个牛犄角。”陶勇在文章《犄角之争》中形容。取得这一江海战场的胜利,对我军取得敌后抗战胜利至关重要。
“忠实于抗日民族利益的我党我军,不能坐视通如海启的分裂混乱局面,不能坐视通如海启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中……我军一师三旅部队为了抗日民族的利益,为了通如海启广大人民的利益,为了建设通如海启敌后的抗日根据地……东进通如海启——敌后抗日战争的前哨阵地——与敌伪进行英勇流血的战争!”向明在《我四分区抗日民主根据地建设的两周年》中回忆振奋人心的“敌后抗日战争的前哨阵地”的建立。
“东进,东进!我们是铁的新四军……”昂扬的《新四军军歌》响起,新四军在取得黄桥战斗的胜利后,1940年10月,新四军苏北指挥部决定,由陶勇、刘先胜率领第三纵队,挺进通如海启。三纵从海安镇出发,先后进驻如皋东乡掘港、海门县政府驻地江家镇及启东县政府驻地汇龙镇,同时收编、改编了一批武装力量。至当年12月,新四军三纵完成了通如海启的开辟。
在新四军东进的同时,根据地政权建设也在紧锣密鼓推进。1940年11月中旬,在掘港召开通如海启各阶层代表会议,会议通过了推行抗日民主法令性文件《告苏四区民众书》,并决定按照“三三制”的原则,改建和组建各县抗日民主政府。1941年3月,中共苏中第四地方委员会、苏中第四行政区专员公署成立;4月,苏中军区在栟茶徐家祠成立,通如海启地区被划为苏中第四军分区。从此,抗日民主根据地各项建设全面展开,南通地区抗日斗争迎来新的局面。
多线并进,巩固敌后战场
根据地建立初期,面临诸多困难,经济凋敝、农业生产停滞、民生困苦……日伪的频繁“扫荡”和“清乡”,给根据地建设带来了巨大破坏。但新四军和根据地人民凭借着顽强的斗志和灵活的战略战术,一次次粉碎了敌人的进攻。根据地军民紧密团结,并肩战斗,农业、军工、贸易、金融等各条战线的发展,有力地配合支持了反“扫荡”、反“清乡”斗争。
《江海报》1942年11月11日第2版“开展根据地经济建设”专栏报道了《苏中行政公署决定拨放公粮五万担作农业贷款基金——四分区拨放二万担》的消息。这一决定犹如一场“及时雨”,解决了农民耕牛、种子、肥料短缺等问题,为根据地经济建设打下坚实基础。面对日伪的经济封锁,南通地区各级民主政府在苏中行政公署领导下采取了“鼓励进口,限制出口”“组织人员采购、运输”“开辟地下运输线”“发展、扩大战时生产”“厉行节约,互助救济”等一系列有效措施,始终坚持开展对敌经济斗争、金融斗争,筑牢抗日根据地建设经济堡垒。
农业建设是抗日根据地的生存基础与持久抗战的根本保障。“从区长到炊事员全体同事,开始下田生产”,《江海报》1944年11月19日第5版报道了《如皋二区紧张战斗中——区政府同志都种田》。“大家要一面战斗一面生产,集体伴工把田种得更好,收得更多,做人民模范”,《江海报》1944年11月15日第2版报道了《如皋总队部发出号召,自卫武装要做四件事》。在艰苦斗争中,政府同志、新四军指战员们与农民一起下田生产,帮助群众开荒、抢种,极大激发了生产热情。苏中四分区始终将农业放在优先地位,鼓励农民开荒造田、增加粮棉生产,组织民兵基干队耕种自卫田,兴办合作社及小型工厂,为根据地的长期抗战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新四军和抗日民主政府始终将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在开展艰苦斗争的同时,坚持民生保障工作。《江海报》1944年11月7日第3版《献粮移作救济金,政府真是活菩萨》报道:“如皋丰利附近的民众受敌伪压迫,非常痛苦,只希望反攻早日到来……政府决定把献粮完全改作救济基金,老百姓个个说,民主政府真是活菩萨。”政府积极组织开展各种民生保障工作,推行减租减息政策、救济灾民、改善医疗卫生条件等,减轻了广大人民的负担,将他们从水深火热中解救出来。
号角催征,铸就血肉长城
兵民乃胜利之本,战争的伟力来源于人民。在艰苦的抗战岁月里,团结人民的力量成为壮大抗日民主根据地的关键。铁笔刻穿蜡纸的沙沙声,与战场杀敌的呐喊共振。苏中四地委机关报《江海报》作为党的宣传阵地,号召团结军民力量,为抗战胜利凝聚了强大精神动力。文史学者张贵驰在其所著《苏中战地文化》一书中写道,“在战争年代里,《江海报》成了江海平原人民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斗争越紧张,人民群众越渴望看到《江海报》”。
《江海报》1944年1月24日第3版发表了陶勇、吉洛、钟民的联合署名文章《告全体指战员书》,文中提到全体指战员和民兵自卫队员们在反“清乡”斗争中,打了2000多次仗,杀伤敌伪近2000人,保护了老百姓和抗日民主政府。老百姓亲切地称他们为“亲爹爹”,这一声声称呼,是人民对子弟兵的最高赞誉,也是军民团结的生动体现。
在全国上下处于团结抗战的高峰期,1944年1月24日,《江海报》第2版转载了贺龙于1944年1月15日在《解放日报》上刊登的文章《军民关系要更亲密》,文中指出“八路军之所以能在敌后极端困难的条件下坚持抗战,成为不可战胜的力量,就因为八路军和人民血肉相连、休戚相关,并得到人民和抗日民主政府的有力支持”。阐明了军民团结的重要作用,为南通抗战注入全民动员的实践号角。
“这是人民斗争的胜利”,曾全程领导苏中抗日根据地军民反“清乡”斗争的粟裕曾在回忆这段历史的时候指出。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江海报》的号召下,根据地军民紧密团结在一起。反“清乡”斗争中,南通人民把一批批优秀儿女送往新四军,使新四军从成立时的1万余人发展到21万人。军队与人民鱼水情深,军队冲锋陷阵在战火一线,人民也冒着生命危险,为部队提供情报、运送物资、掩护伤员,共同为保卫根据地而战,人民成了新四军的坚强后盾,千千万万的爱国群众铸就了抗日的铜墙铁壁。
走进位于黄海之滨的苏中四分区反“清乡”斗争资料陈列馆,从“救亡图存 铁流东进”展厅行至“决胜江海 驰骋苏中”展厅,讲述反“清乡”斗争的故事以一个标志着胜利的“V”形展墙结尾,“南通地区牺牲的区、营职以上干部100多人,基层干部、战士和民兵近4000人……”墙上的数字亮着光,照出了从东进通如海启到建设根据地这条充满流血与牺牲的抗战之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根据地军民在经济、农业、民生等各方面努力建设,不断发展壮大自身力量,军民紧密团结在一起,形成了坚不可摧的战斗堡垒,在中国人民抗战史上谱写了光辉篇章。
八十年浪潮奔涌,抗日战争的硝烟早已散去,但那段峥嵘岁月永远铭记在人们心中。新四军和通如海启地区人民用鲜血和生命铸就的抗战精神,将成为南通人民永远的精神财富,激励着一代又一代江海儿女续写新时代的奋斗篇章。 本报记者 汤晓峰 邢知洁
图①:1942年11月6日的《江海报》(已觅得的最早一份)。 孙殿林提供
图②:1944年11月15日《江海报》第2版《如皋总队部发出号召,自卫武装要做四件事》。 南通博物苑提供
图③:1942年11月11日《江海报》第2版《苏中行政公署决定拨放公粮五万担作农业贷款基金——四分区拨放二万担》。 孙殿林提供
图④:1944年1月24日《江海报》第2版《军民关系要更亲密》。南通博物苑提供
图⑤:1944年1月24日《江海报》第3版《告全体指战员书》。 南通博物苑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