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建锋
近日,崇川区教体局举办了区第二届校园征联活动,征联主题是吟咏“寺街西南营古街区”。活动共征集到了区内小学三到六年级学生的应征作品1200多件,成联和对句各评选出了15个特等奖、30个一等奖和45个二等奖。其中成联的特、一等奖由区内小学生书写,并在西南营南关帝庙明清古建筑群进行了展览。这些楹联体现了崇川学子不俗的文采和较为深厚的学养,现就其中部分作品进行简要赏析。
小巷越千年,扬名江北;宏图添一笔,造福寺西。
启秀小学周祎同学撰写的这副联气魄宏大,将叙事和抒情完美地结合起来:上联介绍了寺西小巷跨越千年的古老历史和遐迩闻名的现实状况;下联赞美了区委、区政府保护性开发寺西历史文化街区,造福当地百姓的决策部署。
嘉树成荫遮古巷;瑞云献彩绕名街。
这副联是通师一附王嘉瑞同学撰写的。“嘉树成荫”描绘了街区优美的环境,“瑞云献彩”更是营造出一片欢乐祥和的气氛。值得一提的是,这是一副“藏头联”,又称“凤顶格”,小作者把自己的名字“嘉瑞”作为对联的首字,构思非常巧妙。
青砖绿瓦千秋媚;海韵江风万古承。
跃龙桥小学杨浚芃同学撰写的这副联非常契合古街区的地方特色。寺西多是唐宋明清的古建筑,青砖黛瓦粉墙映衬着红花绿树青草,古意盎然而又生机勃勃。古街区所在的南通又是江海交汇的地方,“江风海韵”处处可见,千古流传。
寺街韵绕名人事;营巷香飘老灶烟。
这副联是朝晖小学厉芯萌同学撰写的。小作者把西南营古巷概括成“营巷”来和“寺街”相对,显示出不俗的概括能力。“韵绕名人事”和“香飘老灶烟”采用倒装的句法,表现出精湛的遣词造句技巧。上联讲文化,下联说烟火,雅俗兼顾,更体现了该生构思的精致巧妙。
寺街井洌煎茶早;濠水波柔捣练迟。
北城小学李子豪同学的这副联为我们缓缓打开了寺西日常生活的画卷,浓浓的生活气息扑面而来:清晨,寺西的居民用甘洌的井水煎茶,清香溢满了庭院;傍晚,附近的女子在美丽的濠河边洗衣捣练,波纹和笑声一起荡漾开去。
一街阅尽江淮史;片瓦拾来唐宋风。
北城小学陈语汐同学的这副联含金量很高:“一街”“片瓦”即能让人领略到江淮的历史和唐宋的风貌,以小写大,构思精巧。“江淮”是空间概念,“唐宋”是时间概念,空间和时间对举,使得整副楹联立体饱满,包罗万象。
寺街石径通幽处;文脉书香绕古檐。
通师二附高书飏同学的这副联巧妙地把“寺街”和“文脉”对应起来,告诉我们寺西历史文化街区引以为傲的正是那千年不绝的文脉和处处飘逸的书香。漫长的石径、清幽的庭院、隐约的书声,共同构成了一幅清幽淡远的寺西生活长卷。
一巷烟霞连古寺;满墙藤蔓缀新诗。
十里坊小学张妙涵同学的这副联对比非常强烈:上联是恢宏的烟霞映寺远景,下联是精巧的藤蔓缀墙近观;上联是寺院和街巷的古老,下联是藤蔓和诗歌的清新。把远近新古糅合在一起,又形成了一个和谐美妙的整体。
石阶曾印状元履;花壁还听稚子谣。
实验小学刘方卓同学的这副联充满了文化气息和童真童趣。寺西历史文化街区有清代状元胡长龄的故居,也有先贤张謇创办的通州女子师范的旧址,这里留下了他们深深的印迹。而今,崇川的学子们弹琴唱歌、吟诗作赋,咿咿呀呀的声音久久回荡在古街上空,更为这里增添了浓厚的文化气息。
一副副楹联,饱含着崇川学子对家乡的热爱,也展现出他们的满腹才华,希望他们在诗词楹联创作之路上越走越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