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3
星期一
当前报纸名称:南通日报

多条战线,汇聚抗日磅礴洪流

日期:08-22
字号:
版面:第A06版:新闻       上一篇    下一篇

1938年3月,日寇的铁蹄踏碎了如皋水绘园的一池静水,攻入靖海门占领如皋城,与其相隔200余米的药王庙目睹硝烟四起只能无声伫立。

如今,它面前淌过迎春桥西河的一湾碧水,季恺事迹馆设在其中。这里没有恢宏的战争场景复原和声光特效,只有泛黄的信件、旧笔记和褪色的皮箱,默默诉说着这位在财经、军工、文教等多条战线作出杰出贡献的革命斗士——季恺的故事。

1941年3月,如皋历史上第一个人民民主政权——如西县政府成立。经陈毅推荐,季恺当选首任县长。作为季恺后辈,朱霁云指向展板上的本票图样说,“这是‘季恺本票’,背面有他的签名盖章。”江淮银行三支行建立后季恺兼任行长,为了给根据地吸收物资、采购军火、医药等大宗物品,收兑各地军政机关发行的流通券,经苏中区领导和三分区专员公署批准,季恺领导印发了有季恺个人签名盖章的“季恺本票”,流通周边12个县,搞活了经济,促进了商品流通,深受欢迎。

货币斗争是对敌经济斗争的一条重要战线。抗日战争期间,我方货币是1942年江淮银行成立后发行的江淮币(抗币),日伪方货币是1941年成立的汪伪中央储备银行发行的中储券(储备票),在市场上通行的法币是国民党政府发行的纸币。我方联合友币、抵制伪币,江淮币阵地不断扩展,逐渐成为根据地流通的本位币,我方以“稳定币值、巩固阵地”的金融政策打赢了经济突围战。

朱霁云介绍,陈毅曾风趣地说,“我们新四军有两个大胖儿子,一个是军工厂,一个是印钞厂”,季恺还办了几十人的军工厂,用老虎钳、台钻等,造手榴弹、步枪、子弹,修理枪械。

抗日民主根据地初创时,通如海启抗日民主根据地内尚无一家为战时服务的军事工厂,但对于武器、弹药、衣被服装、生活用品等物品的需求越来越迫切。“没有枪,没有炮,敌人给我们造”。面对武器、物资匮乏的困境,军民携手创办工厂、开辟渠道,让“江海造”装备走上抗日前线。

当时创办工厂困难重重。既没有设备工具,也没有技术力量,既没有原材料,也没有仓库和厂房。根据地“聚天下能工”,通过多种渠道聘请了一批裁缝师傅、织布工人到军服厂工作,动员当地木匠、铁匠和修理工,并请了上海等地机械工人到榴弹厂工作。修械所、榴弹厂、被服厂、鞋厂、军工厂、印刷厂、肥皂厂等生产单位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地发展了起来。

军工厂从修理枪械起步,逐步实现子弹翻造、刺刀锻打,而后制造手榴弹、信号弹及地雷等。陶勇司令员督造武器的故事也广为流传。陶勇在一次查看采购回来的五金材料时发现三角刮刀后,连夜组织程长兴铁铺仿制,协调商人购回废旧钢轨,一个月造出1500把三角刺刀,在实战中发挥了很大威力。榴弹厂工人在陶勇指导下改良手榴弹,研制出杀伤力翻倍的“快中快”手榴弹。根据地战时工业的发展,打破了敌人对根据地的物资禁运和封锁,为部队机关各类物资和军需产品的供应提供了保障。

“枪杆子”之外,“笔杆子”同样成为抗战利器。如西县创办《如西报》,党刊《江海大众》《红星》、苏中四地委机关报《江海报》、《东南报》《南通报》等报在根据地纷纷创办,宣传党和抗日民主政府方针政策,鼓舞广大干部和人民群众斗志。季恺还恢复、发展根据地中小学,建立了如西中学,培养了一批抗日人才。抗日民主根据地开辟后,各级党政军机关十分重视教育和知识分子工作,各地除了建立学校,还成立教育界文教研究会、教育界抗敌协会等,发布《关于知识分子组织工作的决定》。在党的教育引导下,不少知识分子先后走上革命道路,为抗战胜利输送了“人才活水”。

夕阳透过窗棂照进季恺实物陈列室,木窗内悬挂着一根叶飞将军赠予季恺的老藤手杖,见证季恺与革命将领们的深厚情谊。“他为新四军抗战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流传下来的精神财富,我们后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朱霁云说。这位散尽家财投身革命者的传奇故事就像一扇窗,透过它,我们得以窥见无数革命先辈在财经、军工、文教等各条战线上浴血奋战,共同奏响了抗战胜利的交响。

本报记者 汤晓峰 邢知洁

本报通讯员 严保林

筑起抗战的坚强后盾

财经战线:在封锁中开辟生存之路

抗日战争时期,南通军民用智慧与勇气打造大后方,根据地财经、军工、文教等工作成绩卓著,筑起了抗战的坚强后盾,为抗战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

抗日战争期间,南通地区各级抗日民主政府先后建立健全了财经机构,挫败日伪经济掠夺、经济封锁的阴谋,筹集了必要的经费和粮食、布匹等重要物资,为斗争的胜利提供了经济保证。

1940年11月,新四军东进通如海启后,沿用国民政府的章法,指导所属各县抗日民主政府征收田赋。1941年夏季起,除征收田赋外,开征救国公粮。1941年,四分区征缴公粮占苏中45%,税收收入占苏中三分之一。

1943年起,随着日伪推进“清乡”,根据地财源大量缩减,粮赋、税收急剧减少。根据地人民为反日伪经济掠夺,进行了长期不懈的斗争。不少地方成立了“拖捐会”“齐心会”等灰色群众组织,组织广大群众拖捐或反捐。为了应对日伪强盗式的抢劫,每逢收获季节,各级武装和民兵保卫群众快收、快运、快藏。有的群众为了保护公家财物,牺牲了自己的生命。

为打破日伪的经济封锁,南通地区各级民主政府在苏中行政公署领导下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一是鼓励进口,限制出口。军需品、日用必需品、电器器材、医药用品等一律奖励、保护进口;粮食、耕牛、五金物品、工业原料一律禁止出口。二是组织人员采购、运输。后勤人员经常化装成商人,通过各种关系进行采购;爱国商人也为根据地筹办了军需民用物资。三是开辟地下运输线。通过统战人士的关系,把粮食、棉花运往上海换回军需品。四是发展、扩大战时生产。政府发放农贷,帮助农民解决种子、肥料、水利等困难,鼓励农民开荒造田,扩大耕地面积,增加粮棉生产。五是厉行节约,互助救济。各地自力更生为主,广泛开展互助互救活动,各级领导干部和机关工作人员带头节衣缩食,捐钱捐物。

军工生产:从无到有的铁血制造

苏中四分区抗日民主根据地初创之时,在通如海启抗日民主根据地内尚无一家为战时服务的军事工厂,但对于武器、弹药、衣被服装、生活用品等物品的需求越来越迫切。当时既无上级供给,根据地内又无货可购,唯一的办法只有自己建立工厂生产。

根据地通过多种渠道聘请了一批裁缝师傅、织布工人到军服厂工作,动员当地木匠、铁匠和修理工,并请了上海等地机械工人到榴弹厂工作。军需生产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地发展起来。

被服厂主要生产单衣、棉衣、大衣、军帽、绑腿布、九龙带、蚊帐等。鞋子厂分糊浆子、上鞋子、配鞋底等。军工厂开始是修理枪械,翻造子弹,打制刺刀,而后制造手榴弹、信号弹及地雷等。当时子弹没有固定来源,战士在领取子弹时必须上缴打不响的瞎火子弹和子弹壳,而后进行翻造。制造手榴弹、地雷等所需炸药,一般自己土法配制,有时把海滩上搜寻到的水雷拆卸取出炸药使用。

文教事业:硝烟中的精神灯塔

发挥党报党刊的宣传喉舌作用。如西县创办了《如西报》,油印出版电讯新闻和本地新闻。南通中心县委成立不久,接办了国民党苏四区的报纸《东南晨报》(三日刊),还创办出版了党刊《江海大众》《红星》。1942年年初,苏中四地委机关报《江海报》创刊。1943年春,为了适应反“清乡”斗争的形势,海启、南通县委根据苏中四地委的决定,分别创办了《东南报》《南通报》。

创作了一批文艺作品。四分区美术工作者邵宇以火烧竹篱笆为题材创作的《这里是严肃的战斗》,毛哲民创作的《“三冬”图》以及音乐工作者创作的《反“清乡”胜利之歌》《“清乡”谣》等,都是在根据地传诵一时的名作。另外,根据地的宣传工作者还编写了大量通俗易懂的传单诗。各地广泛开展了群众性文艺创作,以及群众自我宣传教育。

重视教育和知识分子工作。1940年8月,如西县抗日民主政权建立伊始,开始接管、恢复公私立中学。1941年夏,苏中四分区教育界文教研究会、教育界抗敌协会等相继成立。1942年春,“联抗”司令部拨出经费,恢复了紫石中学,又出资扶助私立成达中学、进德中学继续办学。在党的教育引导下,不少青年知识分子先后走上革命道路,很多人后来成为党的优秀干部。 ·周磊 邢知洁·

在封锁中突围的财经战场

“经济斗争的胜利,为军事斗争筑起了不可逾越的物质防线。”在江苏省党史专家库成员、南通市新四军研究会特约研究员王昀看来,南通波澜壮阔的抗日斗争中,不仅有威武雄壮的军事斗争、针锋相对的政治斗争,还有扑朔迷离、引人入胜的经济斗争。这条组成抗战胜利不可或缺的财经战场,谱写了一部在封锁与掠夺中突围的史诗。

抗日战争期间,我四分区面对日伪经济掠夺、经济封锁的阴谋,开展财经工作的环境异常艰苦残酷。作为敌伪统治的核心区域,这里长期遭受日伪的严密封锁,频繁的“扫荡”与“清乡”行动让生产流通渠道被严重阻断,整个区域的运转陷入停滞边缘。同时,经常发生的自然灾害使得农业生产极不稳定,粮食供应岌岌可危。在工业基础本就异常薄弱的情况下,不少地区甚至处于近乎空白的状态,药品、武器、布匹等关乎生存与抗战的战略物资长期短缺,严重制约着军民的生存与斗争。

在极端艰苦的环境中,广大财经工作者始终坚持党的领导,紧密团结群众力量,财经工作展现出惊人韧性,支撑起根据地的运转。新四军东进后,向富民筹款及沿用旧制征收过境税、盐税保障供给。1941年3月起,各地纷纷建立财经机构,培训专业干部,推行统一税制,江淮银行及其发行的“抗币”江淮币成为经济支柱。面对日伪的经济封锁,根据地财税干部冒着危险征税纳粮,筹集经费物资,南通地区109名财税干部英勇殉职。各地开展群众性的护税斗争,组织反伪捐行动,广大群众积极帮助保管公粮、转移物资。以季敦廉为代表的爱国商人从上海采购军需用品,开辟了打不断的地下交通线。

在随时面临生死考验的抗战时期,广大财经工作者始终贯彻“发展经济、保障供给”的财经工作总方针,金库制度、审计制度等为现代财经体系提供了有益借鉴;而这些经济革命斗士们艰苦奋斗、敢于创新、不畏艰难、不怕牺牲的革命故事,将永远成为后人的宝贵精神财富。

本报记者 邢知洁

时空交错处的回响

踏在如皋东大街的青石板路上,从迎春桥循河北行数米,我们找到了设在古药王庙里的季恺事迹馆。午后迎春桥下的河水静得几乎凝滞,偶有几只飞虫低低掠过水面,像在试图打捞沉落水底的时光。

走进这座古朴庄重的历史建筑,飞檐翘角间仿佛能听到八十多年前的烽火余音。“季恺在抗战期间的丰功伟绩和传奇故事,在今天这样特殊的时刻重温,意义重大。”循声走去,如皋老区建设促进会正在这里开展支部活动,季恺后辈朱霁云激情讲述着他眼中的季恺。

“面临日伪经济封锁的艰难处境,季恺创新发行季恺本票,每张都有签名盖章,在12县流通,是根据地当年最受欢迎的‘硬通货’。”朱霁云介绍。当年就是这张薄纸,在物资封锁最严峻之时,为根据地换回了药品、军工材料,筑牢了根据地“自给经济”的基础。

季恺是千千万万在日寇封锁中寻找出路革命者中的一员。日伪的封锁线不止于竹篱笆和炮楼,更在于让根据地“无粮无饷、无布无药”的企图。而回应这企图的是“季恺本票”这样的经济创举,是举起老虎钳、台钻自力更生造手榴弹、步枪、子弹的军需准备,是在一份份报纸的摇旗呐喊、一所所学校的琅琅书声中筑起武装思想的堡垒。

临近采访结束时,季恺事迹馆迎来一批海外留学生,他们聆听着季恺散尽万金追求信仰的传奇故事。那一刻,八十多年的时光仿佛被压缩,革命者的智慧与牺牲、老一辈的追求与坚守、青年的探寻与赓续,在这小小的展厅里交会融合。

这寂静馆舍里珍藏的,不只是一段尘封的历史,更是一份依然在叩问当下的珍贵遗产,它关于一个民族如何凭借智慧、勇气与信念,从封锁中开辟生路,并把这条指向光明与希望的道路,一直通往我们美好的今天。我们从革命先辈们的故事中寻找到了答案,而时代出的新题,仍需我们带着先辈流传下的精神财富,将答卷接续书写……

·汤晓峰 邢知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