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3
星期一
当前报纸名称:南通日报

观点声音

日期:08-22
字号:
版面:第A04版:时评       上一篇    下一篇

近年来,乘着短视频的东风,医疗科普圈粉无数。有报告显示,在全国10.74亿网络视听观众中,92.1%的观众曾通过短视频平台接触健康科普内容,其中63%的观众已养成定期关注健康科普账号的习惯。短视频医疗科普提供专业知识,有利于公众提升健康素养。但同时,相关乱象也不容忽视。比如,有的靠同质化文案简单重复霸屏,有的“名为科普、实为卖药”,有的披着医学外衣玩“软色情”“擦边”,有的滥用AI技术假冒权威专家。表面上是科普,背后则是“流量生意”。聚焦平台这个治理交汇点,既要大力治乱,也要完善机制。依法治网,该出手时就出手。江苏南京一医生在某平台发布短视频,含有“肉毒素”治疗效果相关内容,因违反广告法被处罚。有平台出现“5天治愈糖尿病”等夸大宣传,被监管部门严肃约谈。多想办法,提升平台监管质效。比如,某短视频平台联合中国医师协会健康传播工作委员会推出“同行评议”机制,对科普内容质量进行评定和认定,同时完善平台规则,发布医疗账号日常运营规范、医疗健康内容审核指南等,并对部分违规案例进行公示。无论技术如何迭代,都必须守住伦理的底线。禁止不当牟利行为、禁止擅用职务身份、不得夸大治疗效果……细览上海推出的全国首个“互联网健康科普负面行为清单”,着力规范医务人员言行成为鲜明特色。推动行业加强自律,让“关键角色”守住科普初心,才能守住市场经济的规则边界、法治底线,崇扬尊重科学、追求创新的风尚。

——人民日报《医疗科普莫成“流量生意”》

“心里不舒服的时候就出去丢一个,很解气”“重卡车的轮胎可以刺伤吗”……据8月19日《工人日报》报道,记者在某电商平台的铁蒺藜(三角钉)商品评论区看到,一些买家或分享商品使用经历或询问商品情况,原本用于安防等领域的这一商品被部分买家用于扎胎等不良用途。商品评论区是消费者与消费者、消费者与商家之间互动交流的纽带。然而,部分商品评论区却变味了,曾有媒体调查发现,部分售卖女性内衣的商品问答区和评论区存在贩卖色情内容的现象。如今,诸如弹弓、弓箭弩的问答区,“能不能打鸟”“能打碎别人家玻璃吗”的交流内容裹挟其中;微型摄像头商家用“录像不闪光”“藏起来不会被发现”等字眼暗示偷拍用途……商品评论区夹杂诱导性描述、不良评论等问题,亟待引起平台重视。从表面上看,这类商品评论区的互动交流信息,是网友或者消费者的自然发声,但也有商家雇的“托儿”通过问答方式推销商品。也就是说,暗示商品不良用途的商品评论区,更可能是商家为规避某些禁用宣传语的监管而自导自演的推销戏码。虽然电商平台的系统会对评论区信息进行审核,但让人遗憾的是,某些既能用于正途也能用于歪门邪道的商品,平台似乎很难甄别出其中不良用途的暗示。避免商品评论区变成“不良推销区”,平台和有关部门都应强化监管。电商平台要对暗示不良用途的信息进行精准识别和屏蔽,通过触发关键词、人工审核、消费者投诉等渠道限制发布不良信息。同时,对于暗示商品有不良用途的商家要有严厉处罚措施,轻则要扣减商家信用分,重则要做出下架或封店等处理。有关部门要对商品评论区加强巡视和监测,一旦发现评论区存在不良信息,要约谈平台督促整改,或者对平台开出罚单,以高压监管对评论区进行长效整治。

——工人日报《商品评论区不能沦为“不良推销区”》

“打卡0元学”,你听过吗?一些在线教育、辅导机构宣称,消费者需要先支付学费,在一定期限内、按照要求完成打卡学习后,支付的学费就可以全额返还。然而,不少消费者参与这类活动后发现,等到申请返现时,商家往往会以各种理由拒绝。江苏省消保委为此发出提醒,警惕其中的陷阱。打卡返现,本应是双赢之举:商家借此迅速聚拢人气、提升用户黏性;消费者则通过严格自律获得实在回馈,养成良好习惯——这种相互成全的模式有其天然吸引力。然而,若商家在实际执行中打了折扣,不仅会损害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也违反了相关的法律规定。“0元学”沦为“空头学”,首先是对契约精神的公然亵渎。民法典明确规定网络平台发布的商品服务信息在符合要约条件时合同成立,双方应恪守约定。消费者已如约完成打卡,商家却翻脸拒不返现,这无疑构成违约,当负法律责任。其次,这也是商家自毁长城的短视之举。诚信乃商业根基,一次轻诺寡信所侵蚀的,是消费者对整个品牌生态的信任地基。面对此类风险交织的活动,消费者需保持清醒。选择可靠商家、细读规则条款、保存完整证据链条,皆为护身之盾;与平台协商或依法维权,则是破局之矛。而更深层的智慧,或许在于洞悉学习的本质。学海无涯,若以返现为唯一航标,极易迷失于打卡形式主义的荒岛,而忘却了汲取知识甘泉的本心。打卡返现活动本身并非原罪,但若规则不透明、承诺如“画饼”,便是对诚信底线的挑衅。监管部门当重拳出击,对虚假宣传、蓄意违约者严惩不贷,为市场筑牢公平诚信的堤坝。唯愿商家铭记:营销纵有千般机巧,不及一诺之重。于消费者而言,亦需时刻清醒——打卡返现终是末,学有所得方为本。

——广州日报《“打卡0元学”不应是营销噱头》

“大家好,我是你们的婵宝,今天有事请大家帮忙。婵妹就想着帮助妈妈,让家里的生活过得更好一点,同时把老家的土鸡蛋分享给粉丝们尝尝……”在网络上,奥运冠军的“声音”突然开始推销农产品;知名演员的“声音”24小时不间断在直播间与粉丝互动……当这些熟悉的声音能被轻易窃取和滥用,随之而来的侵权乱象频繁上演。事实上,备受这类侵权乱象困扰的,不只是奥运冠军等名人名家。无论你是谁,只要你在网上有了一定关注度和流量,让一些不法分子看到了有流量可蹭、有利可图的机会时,你我的声音以及肖像等信息就都可能被盗用。随着AI时代来临,各种AI应用多如牛毛。这些作品不仅使用相关名人的声音,还配上他们一些公开的视频素材,具有一定的隐蔽性和迷惑性,再加上AI技术进步飞快,这些AI侵权现象正在从“一听就假”到“真假难辨”直至“以假乱真”。另外,当一项技术带来“广参与度”时,其不可控性自然飙升。每一次“技术平权”实现后,带来便捷和美好的同时,也会进一步放大监管和治理的难度。将于今年9月1日起施行的《人工智能生成合成内容标识办法》明确规定,服务提供者应当对文本、音频、图片、视频、虚拟场景等生成合成内容添加显式标识等。中央网信办近日也在全国范围内部署开展“清朗·整治AI技术滥用”专项行动。法律规定和治理措施的落地,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任何监管也都具有一定滞后性。由此,一方面需要提升网民辨别能力和防骗意识,另一方面,也要倒逼越轨者强化自我约束。同时,监管部门要进一步提升善治、智治、法治的水平和力度,再辅之以行业自律和市场自我净化,AI智能向善定会战胜AI侵权乱象。

——钱江晚报《AI克隆不能零门槛 监管治理须发力》

一碗十三元的饸饹面,本该是再寻常不过的街头餐食,却意外搅动舆论。8月13日晚,三名女子带着四个孩子在郑州某面馆消费140元。商家规则写着“一人一碗,可免费续面”。前两次加面顺利,第三次想再添加被拒。顾客留下差评,商家则把监控视频上传网络,未打码的孩子面孔迅速传播,风波就此点燃。8月15日,双方在有关部门调解下约定:商家删除视频、顾客撤销差评。但协议未能终止争议,商家在直播间旧事重提,顾客随即表示要诉诸法律。这场看似偶然的冲突,最终暴露出三个必然的问题。面馆的规则,并非没有写,但留下了模糊空间。“一人一碗,可续面”,没有说明儿童是否算作“一人”、是否允许分食、续面是否有限次。双方各执一词,矛盾的种子就此埋下。当自媒体用“七人只点一碗面”的标题渲染时,真相更被遮蔽。规则若模糊,就一定会引发争执;标语上的“无限”,不能只是营销噱头。矛盾升级后,顾客根据体验写下差评,这是消费者正当的维权方式。商家若有异议,可以解释、申诉,却不该“亮剑”式公开监控。差评是评价体系的一部分,是消费者的权利。若每一次差评都可能换来曝光隐私的代价,谁还敢如实反馈?一个健康的市场环境,需要保护差评,而不是打击差评。风波中最无辜的是孩子。视频未经处理直接上传,四名未成年人的脸清晰可见,并很快被制作成表情包在网络上扩散。《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明确规定,未经肖像权人同意,不得制作、使用、公开肖像权人的肖像。而涉及未成年人更应取得监护人同意。商家的做法,已涉嫌侵权。而网络上的二次加工,则把孩子推向更深的伤害。我们必须明确,孩子的脸,不容触碰。热闹总会过去,但留下的裂痕需要弥补。愿下一次,孩子们被记住,不是因为一碗面里的纷争,而是因为他们的笑容。

——红网《“续面”风波暴露了什么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