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3
星期一
当前报纸名称:南通日报

莫让“谐音梗”模糊诚信底色

日期:08-22
字号:
版面:第A04版:时评       上一篇    下一篇

□刘佳

四川宜宾“蜜雪冰橙”的招牌被市监部门责令拆除,表面是一起寻常的山寨侵权案件,其背后却折射出一个值得令人深思的现象。当谐音梗在商业领域被滥用为投机取巧的工具,其不仅是对知识产权的侵犯,更是对商业诚信基石的侵蚀,对创新动力的无形绞杀。这一现象警示我们,语言创意的边界一旦失守,整个社会的创新生态与诚信体系都将面临被瓦解的风险。

谐音梗的商业化滥用,本质是一种文化投机。它披着“创意”外衣,行剽窃之实,其背后是经营者对“捷径”的病态迷恋和对诚信价值的集体漠视。当“康帅傅”冒充“康师傅”,“粤利粤”模仿“奥利奥”,“雷碧”冒充“雪碧”,这些看似巧妙的文字游戏,实则是对市场规则赤裸裸的挑衅。它们如同精心伪装的陷阱,利用消费者对知名品牌的下意识信任与认知惯性,攫取不正当利益。这种投机行为,不仅扭曲了公平竞争的天平,更在无形中向市场传递着“创新不如仿冒,实干不如取巧”的扭曲价值观,使商业道德在一次次“抖机灵”中不断矮化、贬值。

当语言创意沦为侵权的遮羞布,其对创新生态的伤害是系统性的。对真正锐意创新的企业而言,其苦心研发的产品、精心培育的品牌价值,随时可能被一个精心设计的谐音梗瞬间稀释甚至窃取。长此以往,必将导致“劣币驱逐良币”的逆向选择。企业投入巨资创新的热情被浇灭,整个社会陷入“无人愿创新、无人敢创新”的死循环。更令人忧虑的是,当这种“搭便车”思维蔓延,从商品商标延伸到影视剧名、文学作品甚至城市地标,原创的尊严将在谐音狂欢中被消解殆尽,整个社会的文化创造活力将如沙流失。

谐音梗侵权的顽固与反复,根植于多重社会土壤。部分经营者法律意识淡漠,心存“小恶不为过”的侥幸;监管在新型侵权形态前,有时存在识别滞后与处罚震慑力不足;消费者辨识能力有限或价格敏感,客观上为“李鬼”提供了生存空间。当社会整体对知识产权的敬畏之心、对诚信价值的尊崇尚未形成坚不可摧的共识;当一些网络平台对“山寨梗”的传播推波助澜,甚至将其包装为“接地气”的营销,无疑在无形中模糊了是非边界,弱化了侵权行为的耻感。

筑牢防线,守护创新与诚信的根基,需要凝聚多元力量。法律必须亮出锋利的牙齿。监管机构需敏锐洞察“谐音变异”等新型侵权手段,提升技术监测与快速响应能力,对恶意侵权者施以重罚,使其真正“痛到不敢再犯”。司法应明确裁判尺度,对“搭便车”“傍名牌”行为形成强大司法威慑。社会层面,则需大力弘扬尊重原创、崇尚诚信的价值观。媒体要敢于揭露批判“伪创意”,学校需从小培养知识产权意识,行业协会应强化自律,引导企业走正道。消费者亦需擦亮双眼,用脚投票,让“李鬼”失去市场,让创新者赢得尊重。

宜宾“蜜雪冰橙”的招牌已倒下,其警示意义常在。语言创意自有其边界,法治精神与诚信伦理才是支撑市场繁荣与社会创新的不二基石。当每一个市场主体都能恪守本分,敬畏规则;当每一次消费选择都投向品质与原创;当全社会形成对投机取巧“零容忍”的共识,我们的营商环境才能真正清朗,创新活力才能如泉奔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