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标专家本该是招投标领域的“公正裁判”,如今其中一些专家却沦为利益输送的“工具人”:收受贿赂后带着意向打分,用“阳光明媚”等暗语团伙作案,甚至化身“黄牛”串联同行——这些乱象严重破坏公平竞争,非治不可。问题症结在于制度漏洞与监管乏力。权力过大且约束不足:评标专家在打分,特别是主观分上拥有很大的自由空间,缺乏硬性约束。监管职责不清、力度不够:一些项目的主管部门,既负责招标又负责监管,角色冲突容易导致“灯下黑”。腐败链条环环相扣:从提前泄露专家名单、用暗语接头,到“黄牛”居中串联多名专家共同作假,已经形成利益输送链条。这些专家发现组团作假来钱快、风险低,企业觉得不行贿就中不了标,违法违规行为就变得愈发难以遏制。整治不能仅靠查处个案,必须系统发力。打破地域限制,严控“熟人评标”:有关部门应牵头推动评标系统互联互通,建立全国共享的专家库。大力推行专家“盲抽”和异地评标,最大限度减少“熟人圈”干扰。改革评标方式,压缩操作空间:加大投入,推广配备独立洗手间的“零接触”评标室,实现全过程音视频监控、电子留痕。评标打分规则上,应普遍采用去掉最高分和最低分的方法,减少异常分的影响。厘清监管职责,形成监管合力:明确区分招标操作方和监管方的角色,赋予交易平台更有效的监督处罚手段。各行业主管部门应加强协调,统一规则,攥紧监管“拳头”。同时,要主动“晒”在阳光下,比如探索引入社会力量参与监督。
——新华每日电讯《评标腐败侵蚀公平根基 系统整治刻不容缓》
上海博物馆“不眠夜”活动吸引数百万观众,宁波博物馆青铜文明特展参观人数一路攀升……今年暑期,各地博物馆热度持续高涨,“为一座馆奔赴一座城”是很多游客假期的生动写照。今年暑假伊始,国家文物局办公室就专门发布了关于做好2025年暑期博物馆开放服务工作的通知,提出增强优质文化供给、提升开放服务水平等要求。一段时间以来,各地博物馆采取了优化预约制度、延长开放时间、升级细节服务等便民举措,不断优化服务,获赞一片。但与此同时,博物馆面临的“成长的烦恼”也不容忽视。近年来,预约难、客流超载、服务失衡等问题仍不同程度存在。如笔者了解到,某博物馆沉浸式演出引发游客“排队2小时,观看10分钟”的吐槽;有的博物馆因闸机故障导致游客滞留1小时,却没有任何补偿措施;有的博物馆过于追求商业化,文创区甚至占据主厅的30%;有的博物馆研学活动不安排讲解内容,只要求孩子拍照打卡等等。消除博物馆“成长的烦恼”,让暑期的热闹转化为博物馆行业可持续的发展动能,必须让法治成为“压舱石”。一方面,通过出台专门法律,明确博物馆的法律义务,同时,细化博物馆的公益属性条款等,还要对游客权益保障作出有针对性的规定,对于损害游客权益的行为,要确立权利救济机制,明确博物馆因管理失误导致损失的赔偿责任。另一方面,执法层面要形成严格到位的闭环合力。主管部门应加大监管力度,对过度商业化的场馆,应采取限制其评优资格等措施。只有完善博物馆相关法律制度,构建起全链条治理体系,实现立法完善、执法严格、社会共治的法治屏障,才能破解行业痛点,实现博物馆高质量发展。
——法治日报《用法治消除博物馆“成长的烦恼”》
近日,多名网友在社交平台反映,部分电商平台出现大量“0.01元抢购品牌饮品/餐券”的低价商品推荐,下单后却发现无法兑换商品,理由包括“订单当日过期自动退款、券码无法兑现、无法进行评价”等,不少人咨询客服时还被诱导下载第三方App为商家引流。折腾良久,最终不仅无法获取有效优惠券码,个人信息还面临泄露风险。记者调查发现,此类以“0.01元超低价”为诱饵的套路已在多个平台蔓延。在各类电商促销中,“0.01元抢购品牌饮品/餐券”类低价推荐十分常见,这看似是商家给予消费者的福利,实则暗藏玄机。商家以“0.01元超低价”为诱饵,却不提供相应商品或服务,或单方面利用格式条款限制消费者的正常权益,都违背了基本的商业诚信原则。这不仅损害了消费者对电商平台的信任,也挤压了合法商家的生存空间,破坏了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面对这一乱象,相关部门应加大监管力度。一方面,要对电商平台加强监督,督促平台完善审核机制,严格审查商家资质和商品信息,防止类似的虚假宣传和违规引流行为一再发生。对于违规商家,平台应采取严厉的处罚措施,并将违规信息纳入信用体系,让失信者寸步难行。另一方面,要加强对App的监管,规范其信息收集和使用行为,对存在侵犯用户隐私、参与欺诈行为的App,依法予以下架和处罚。消费者自身需提高警惕,在面对“远低于合理成本”的优惠时,要保持理性和审慎,切勿被低价所迷惑。下单前要仔细查看商品详情和用户评价,了解商家信誉;下单后要及时保存订单截图、客服聊天记录等凭证,以便在权益受损时能够维权。“0.01元抢购”类乱象绝不能愈演愈烈,更不应成为侵害消费者权益的陷阱。在商业竞争中,创新促销手段无可厚非,但故意套路消费者,短期看只是损害个体消费者的一两单消费权益,长远看则是侵蚀电商的诚信根基——若当正常的促销也变成“狼来了”,商家则很可能陷入“冬天来了,春天也很远”的困境。对于这个道理,希望商家能有清醒的认知。
——工人日报《莫让“0.01元抢购”成“权益刺客”》
据《法治日报》报道,今年暑期,多地出现图书馆成“托儿所”的情况,引发社会广泛关注。多位受访家长表示,并非自己想要“添乱”,对双职工家庭而言,图书馆是暑期最好的“放娃”地点之一。孩子们在阅览区追逐打闹、垃圾随意丢在走道的画面,既是对公共空间管理能力的考验,更是对社会治理智慧的叩问。当城市公共服务体系无法满足千万家庭的现实需求,当商业托管机构的收费超出普通家庭承受能力,图书馆被迫成为临时庇护所,这既是当代都市生活的黑色幽默,更是亟待解决的民生痛点,暴露出我国普惠性托育服务的严重供给不足。未成年人的监护责任主要由其父母或其他监护人承担,即使家长将孩子“丢”给图书馆,仍需履行其法定监护义务。破解困局关键在于构建普惠托育体系,这需要政府、市场、社会的协同发力。据报道,杭州社区利用闲置党群服务中心开设“四点半课堂”,南京企业工会办“职工子女驿站”,昭通大学生志愿者团队辅导作业……这些实践证明,多元参与能有效缓解压力。政府要鼓励街道、社区积极利用闲置的活动中心等作为托管场地,并招募志愿者负责看护;中小学、幼儿园应充分利用校内资源,为儿童提供更为专业的托管服务;鼓励社区居民、退休人员、全职家长、大学生志愿者等在安全监管下提供就近托管服务;有条件的大中型企业可建立“职工子女托管服务站”,为员工解除后顾之忧。政府要为此制定相关标准和优惠政策,以确保托管质量和价格亲民。图书馆虽为知识殿堂,本不该成为临时托儿所,但从保障儿童权利的角度,也要维护其平等获取文化资源的权益。这需要重新审视儿童照护的社会属性,将普惠托育纳入基本公共服务范畴。比如设立儿童阅读区域,制定儿童友好化规则,引导其养成良好习惯等。
——北京青年报《图书馆变托儿所 困局需合力破解》
据《人民日报》报道,黑龙江绥化市王先生反映,当地东城客运站作为绥化市向社会公布的惠民工程之一,总投资3600余万元。然而,该工程2015年建成后一直未启用。市民搭乘长途汽车仍在破旧的老客运站,十分不便。记者调查发现,王先生反映的事的确存在。而除了东城站,另一座耗资5000余万元建成的六合站,也在2015年年底建成后,仅运营了一年多就因亏损关闭。两座客运站相似的命运,背后原因有差异,也有共性。对前者来说,交通运输局将原因归咎于拆迁滞后、施工单位材料报送不及时、结算拖延,施工单位则反驳称滞迁户不影响车站运营,验收材料早已补齐,直指“新官不理旧账”“干部不作为”。而在这种部门与施工企业的漫长拉锯中,车站成了“没人管的孩子”,一直闲置至今。这背后,本质上是一种公共责任的空转。因为无论如何,推动惠民工程及时落地,纵有再多困难,也是公共部门的应尽职责。如果说东城站的“烂尾”主要源自项目落地过程中的“不作为”,那么,差不多同时建成的六合站在运营不久后便关停,则更多与决策源头的失当有关。两座客运站的“烂尾”,其共性原因相当明显:决策时盲目乐观、一哄而上,却均缺乏对工程长期运行的充分考虑。对绥化这样的人口流出地来说,几乎同时上马两座大型客运站,本就给当地的财政承受能力带来不小的压力,且必要性严重存疑。更重要的是,两座车站建成后闲置十来年,却一直未见有人对这种荒诞局面负责,更迟迟缺乏实质性的盘活动作。这背后暴露的责任追溯机制的不足,或正是“重决策而轻执行”惯性的重要原因。因此,两座客运站长期闲置的教训,绝不能轻描淡写。项目规划阶段就应充分结合区域人口流动、城市规划等科学研判,并引入公众参与机制。而建设过程中更要压实责任,建立项目跟踪与交接机制,杜绝“新官不理旧账”。对已出现的闲置设施,则应及时盘活利用,同时严肃追责问责。唯有如此,才能让民生工程实现为民初衷,让公共财政的每一分钱都真正用在刀刃上,而不是沦为沉没的成本。
——新京报《客运站建成10年未用,背后是公共责任空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