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3
星期一
当前报纸名称:南通日报

医疗广告既要“划界限”更要“强协同”

日期:08-21
字号:
版面:第A04版:时评       上一篇    下一篇

□施倩

医疗机构网站满屏“专家坐诊”,养生账号暗藏“灵丹妙药”,直播间里“神医”频现……当白衣天使的纯洁与商业利益的暗流交织,当治病救人的初心与营销话术的套路碰撞,一场关乎百姓健康的认知突围战正在打响。近日,市场监管总局、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中医药局联合发布《医疗广告认定指南》(以下简称《指南》),这一举措犹如医疗广告领域的“CT探测器”,在鱼龙混杂的医疗信息中精准定位病灶,为保障公众健康权益、构建清朗的医患关系生态注入制度动能。

《指南》的出台,给野蛮生长的医疗广告市场划出了一道清晰的“红线”。长期以来,医疗广告乱象丛生,虚假宣传、夸大疗效、冒充专家等问题屡见不鲜,有些打着“科普”的旗号进行商业推广,诱导患者购买其产品或服务,牟取暴利。更有甚者,部分患者因知情权和选择权受到蒙蔽,延误了治疗最佳时机,造成难以挽回的损失。此次《指南》明确了医疗广告的定义、范围和禁止内容,细化了认定标准,为监管部门提供了更加明确的执法依据,有助于精准打击虚假医疗广告,净化市场环境。例如,《指南》明确规定“任何单位、组织或者个人开展科普宣传时,通过宣称其诊疗技术优势、硬件设备优势以及诊疗效果等,对具体医疗机构及其医疗服务进行推介的,应当认定为以介绍健康、养生知识等形式变相发布医疗广告”,这些规定都具有很强的针对性,能够有效遏制医疗广告中的常见乱象。

然而,仅仅“划界限”还不够,更重要的是要“强协同”,形成监管合力。《指南》的出台只是第一步,关键在于如何有效落实,真正发挥其应有作用。这需要各部门之间密切配合,形成监管合力。市场监管部门加强对医疗广告的日常监管,加大对违法行为的查处力度,形成震慑效应。卫生健康部门加强对医疗机构的监管,规范其诊疗行为,防止其与不法商家勾结,发布虚假医疗广告。网信部门加强对互联网平台的监管,清理虚假医疗信息,封禁违法账号,切断虚假医疗广告的传播渠道。同时,充分发挥社会监督作用,鼓励公众举报违法医疗广告,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监管格局。

构建清朗的医患关系生态,还需厘清医疗广告乱象的成因,如医疗资源分配不均、医患信任缺失等深层次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需深化医疗体制改革,完善医疗保障制度,提高医疗服务质量,让患者能够享受到更加优质、便捷、安全的医疗服务。需加强医德医风建设,弘扬救死扶伤的职业精神,让医生回归治病救人的初心,赢得患者的信任和尊重。需引导公众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理性看待医疗广告,不盲目相信保健品、“特效药”,有问题及时就医,避免延误病情。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斩断利益链条,净化虚假医疗广告滋生的土壤,涵养互信互敬的医患关系生态。

医疗广告新规的实施,是规范市场秩序、保障公众健康权益的关键一步。其效力的充分发挥,有赖于多部门协同监管、形成合力,以及同步提升公众的健康素养、深化医疗体制改革、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并且根据市场动态和监管实践中的新挑战,持续优化调整,最终让医疗广告回归其服务的本质,为公众营造健康、诚信、和谐的医疗环境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