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19日,第八个中国医师节如期而至。今年“德馨于行,技精于勤”的主题,恰似一面明镜,映照出中国医者群体在技术精进与人文关怀中不懈探索的足迹。
前不久,南通大学附属医院(以下简称“通大附院”)文博中心人头攒动,一场专为新业态和户外劳动者打造的“夏日护健康——致敬城市奔跑者”关爱活动在此温情开幕。这场融合健康监测、知识科普、志愿服务于一体的公益行动吸引了外卖员、快递员、环卫工人等近50名新业态和户外劳动者参加。该活动以行动践行公益初心,为社会服务注入温暖与力量,彰显了公立医院的社会责任。
从手术台上的“刀尖舞者”到病房里的“心灵抚慰师”,从基层卫生院的“健康管家”到科研领域的“破冰先锋”,通大附院的医者们正用平凡身躯铸就不凡,书写以生命守护生命的壮美诗篇。
新质生产力赋能医疗服务,稳步推进高水平医院建设
2023年4月,通大附院被省政府确定为江苏省高水平医院建设单位,医院围绕聚力提升疑难重症解决能力、聚力铸造一流品牌专科、聚力打造高水平临床研究平台、聚力引进培养拔尖医学人才、聚力提升医院运营效能、聚力发挥辐射带动作用方向发力,不断推动医院高质量发展。为此,医院始终坚持“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理念,持续提升医疗内涵,不断优化医疗服务流程,医疗服务指标显著提升。
“一次心脏手术既修复了我的心脏瓣膜,还通过心脏搭桥成功解决了我的冠心病,可谓一举多得。通大附院医生的技术太赞了!”不久前,顺利出院的市民徐先生喜不自禁地向医院回访人员表示。为其成功实施手术的正是通大附院心胸外科主任秦卫团队。
原来,徐先生患有主动脉瓣重度关闭不全,并伴有主动脉根部瘤样扩张,合并冠心病。经过评估,秦卫团队决定采用一种超高难度的手术方式——“David手术”,该方法被学界称为心脏外科领域“金字塔尖手术”。手术过程需要持续4—5个小时,且患者的心脏要停跳2小时左右。
手术的最终成功不但消除了患者严重的主动脉瓣反流、替换了扩张的根部,无须口服抗凝药物,还避免了人工假体瓣膜的衰败和感染等问题,也开创了南通地区在该领域自主完成的先例。这种“刀尖上的艺术”,既是对致命疾病的宣战,更是对生命尊严的终极守护。
“没想到我在花甲之年,还能重新挺直腰板走路,这太让我意外了!”市民缪先生感叹道。原来,缪先生腰椎疼痛多年,经诊断患有成人退变性脊柱侧弯,在通大附院脊柱外科主任医师陈晓庆为其实施的斜外侧腰椎椎体间融合术(OLIF手术)治疗后,竟奇迹般地重启了“直立人生”。
“采用微创OLIF手术只需固定1—2个节段就可以达到原来后路手术可能需要固定5个以上节段的矫形效果。一个手术节段出血大概30ml,和传统后路手术相比创伤小了很多。”多年致力于显微镜及内镜下的脊柱微创手术的陈晓庆表示。据了解,上述两个案例只是通大附院近年来应用相关前沿技术的一个缩影。
“为赋能医院高质量发展,我们确立了大力发展新技术、关键核心技术、直击尖端技术,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推动以关键核心技术为内核、以高新技术为引领、以特色技术亮点为发展路径。”南通大学附属医院党委书记施炜介绍。
多年来,在国家卫生健康委三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中,通大附院连续取得优异成绩。此外,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眼科、神经疾病中心(神经外科)、骨科获批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创伤、骨科专业成功入选江苏省首批区域医疗中心,神经疾病专业入选江苏省区域医疗中心建设单位。泌尿外科获国家中西医协同“旗舰”科室建设项目。新增省级临床重点专科2个,总数达32个,其中心脏大血管外科是苏中地区唯一的省级临床重点专科,中医科被评为省级中医重点专科(Ⅰ类)建设单位。
科研创新引领医学科技前沿,助力医院迈向更高水平
科研创新是推动医学进步的关键动力。近五年,通大附院在科研项目、科技成果、科技平台建设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提升与进步,保证了医院在科技创新方面实现快速发展及成果产出,科技竞争力实现了历史性的突破。
“对科研发自内心的热爱和坚定不移的执着是取得成功的关键,我常常这样告诫自己。”今年的2月19日,通大附院胃肠外科主任医师、教授支小飞在世界顶级期刊《Nature》上发表了题为《Nociceptive neurons promote gastric tumour progression via a CGRP–RAMP1 axis》(感觉神经元通过CGRP-RAMP1轴促进胃癌进展)的研究论文。该研究是南通大学、南通地区首次以唯一第一作者在CNS正刊上发表的高质量研究型论文。
“穿上白大褂的第一天,我就要求自己不仅要做好临床工作,更要努力成为一名研究型医师。”耳鼻喉科副主任医师、江苏省医学会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分会青年委员游波与其团队承担了多项鼻咽癌相关的国家、省、市级课题,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1项,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2项,是通大附院青年医生群体中的突出代表之一。“心系患者,不断提升自己,成为一名真正的好医生。”在与疾病较量的过程中,游波一直这样勉励自己。
截至2025年7月,通大附院近五年共获得国家级科研项目98项、省部级项目42项,其中国家重点研发项目、江苏省优秀青年基金取得突破。获得科研经费总额高达4亿余元。以第一单位共发表中国科学院1区论文(含综述)104篇、最高影响因子52.7。顺利获批临床医学专业学位博士点,ESI国际排名上升至1.861‰。
2024年7月,“硼中子俘获多癌种精准靶向治疗技术转化工程研究中心”入选2024年江苏省工程研究中心。这是通大附院首次入选省工程研究中心,也是继江苏省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临床医学中心、医学创新中心之后获得的又一省级创新平台,为医院全面建设江苏省高水平医院、研究型医院注入了新动力。
在临床研究方面,通大附院开展的生物等效性(BE)试验资质获得省药监局批准。连续两年入选江苏省制造强省建设专项资金重点产业技术创新项目,标志着医院在推动创新药械研发、服务生物医药产业发展方面又迈进了坚实的一步。
此外,医院以第一完成单位获得江苏省科学技术奖三等奖2项,华夏医学科学技术奖三等奖、中华护理学会科技奖三等奖、中国医院协会医院科技创新奖(技术进步奖)、中国妇幼健康研究会妇幼健康科学技术奖三等奖、中国康复医学会科学技术奖三等奖、中华护理学会创新发明奖三等奖各1项;牵头制定国际专家共识1项、全国团体标准3项,参与制定国家标准1项、全国团体标准4项、江苏省地方标准4项,形成国家级临床指南、专家共识160项;以第一专利权人获得授权发明专利249项,其中国际发明专利20项;汤锦波教授担任主编的国际手外科联合会教科书《Current Practice in Hand Surgery》由国际著名出版社Elsevier出版,这也是我国学者第一次主编国际临床医学标准教科书。
打造医学人才培养新高地,积极探索医教融合新模式
在日新月异的医疗领域,人才是驱动医院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引擎,更是国家和民族繁荣进步的重要基石。南通大学附属医院,作为一所集医疗、教学、科研于一体的高水平综合性医院,始终将人才工作视为医院发展的战略要务。
“父亲是小儿外科医生,那时候常常半夜赶到医院手术,我成为医生后脑海中总会浮现他救治病人的场景。”提到父亲刘锦文,通大附院神经内科主任医师季秋虹教授满是自豪与崇敬。据了解,季秋虹的外公外婆均是医生,到她父亲这一辈家里已是七代从医。“做医生的意义,让患者摆脱病痛折磨,健康出院。我的女儿现在也是南通大学医学院临床医学专业的学生,她将是我们家第九代从医者,我很高兴能够把医学信仰继续传承下去!”
类似季秋虹教授一家几代从医的例子,其实在通大附院比比皆是,这不仅是医者家庭的优良传承,更是医院在人才培养方面,营造的尊重人才、爱惜人才、成就人才浓厚氛围的注脚,使得更多青年才俊能够不断加入通大附院这个温暖的大家庭。
“十四五”期间,通大附院承担并完成南通大学4所学院15个医学类专业和专业方向3.5万余学时教学工作任务,组织404人次临床教师参加国家级和省级住培师资培训,培养住院医师1998名,住院医师资格考试首考通过率从80.46%逐年提升至89.94%,位于省内同类医院前列。医院顺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现场评审,以及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来华留学生临床医学专业认证现场评审。获批国家卫生健康委医院管理研究所外科基础技能提升项目培训基地。举办国家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140项,省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253项。医院共办理博士后进站92人,获得中国博士后科研基金项目18项,获资助经费158万元;省卓越博士后资助5项,资助经费150万元。
多年来,通大附院获江苏省教学成果奖(高等教育类)一等奖1项,《医学影像信息技术学》入选科学出版社“十四五”普通高等教育规划教材,主编《神经系统疾病案例教程》《基于器官系统的临床实习教程》2部。“基于器官系统的实践教学团队”获评江苏高校“青蓝工程”创新团队,获江苏省全科专业指导医师教学门诊技能竞赛一等奖、教学查房三等奖、江苏省高校外国留学生教学观摩比赛特等奖各1项,1人被评为江苏省医师协会放射医师分会十佳放射学住培导师。获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全国赛金奖、全国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全国赛铜奖、第十四届“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全国赛铜奖、江苏省大学生创新大赛一等奖、江苏省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一等奖、江苏省高等学校医药教育研究会研究生技能大赛一等奖、江苏省小儿外科住院医师临床技能大赛一等奖、江浙沪皖住培医师技能大赛二等奖各1项。
在这个属于医者的节日里,面对AI诊疗、基因编辑等新技术浪潮,通大附院的医者群体正以开放姿态拥抱变革。这群“白衣战士”将继续以德馨为灯、以技精为刃,在守护生命的征途上书写新的传奇。
·李波 邵勇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