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3
星期一
当前报纸名称:南通日报

观点声音

日期:08-20
字号:
版面:第A04版:时评       上一篇    下一篇

近日,有农民朋友反映,短视频平台上出现了一批假冒的农技专家。这些“专家”看起来很专业,他们讲解农业“知识”,分享农技“妙招”,推荐农资产品。可这些所谓的“网红农资”却遭到了农民朋友的差评——根本不好用。近年来,短视频平台出现了不少披着“科普”“知识分享”外衣的“专家”,表达方式“炸裂”、观点“犀利”,但往往“带货”才是目的。农民一旦买到假冒伪劣产品,不但影响粮食生产,而且损害生计。防范假专家利用短视频坑农害农,刻不容缓。短视频平台要履行责任。一些“专家”账号的简介里写有“农业大学”“从事农业行业几十年”等字样,用语模糊,对农民朋友来说难以辨别。对于涉农的关键词,平台应进行重点排查和监测,在涉农账号注册、认证时仔细核实,要求申请者提供相关证明。在这类账号运营过程中,也要加强监管,对涉农账号的投诉要提升反应速度,加大处置力度。现在上网的农民朋友越来越多,农技专家可以尝试利用短视频网站等社交媒体进行科普,这样能触达更多受众、实现远程交流,也能让农技领域的“李鬼”没有可乘之机。监管力度不能降低。只有完善相关规定,提高涉农内容的发布门槛,规范平台行为,深入调查、扎实取证,对坑农者依法依规严惩,才能切实维护农民利益,震慑不法分子。当然,农民朋友也需要擦亮眼睛、提高警惕,不要盲目跟风。相关部门也可以进一步细化服务,多把身子沉下来了解农民的需求,帮助对接真专家,力保他们免受坑骗。

——人民日报《别让假专家用短视频坑农害农》

作为一种电子演示文稿,PPT本应是提高效率的工具,但在一些地方和部门却变了形、走了样,成为形式主义的新变种。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若干规定》,并发出通知指出,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是顽瘴痼疾,必须下大力气坚决纠治。从近期通报的案例看,仍有一些单位将PPT汇报形式的好坏作为考核评价依据之一,甚至找第三方机构进行制作,加重基层负担,助长华而不实的工作作风。汇报者沉迷翻页流畅,考核者在意视觉冲击,几句话就能说清楚的工作,硬生生被拖成数十分钟的“屏幕表演”。这背后是扭曲的政绩观。有的基层干部把做PPT当成表现机会,把本该用在服务群众和抓具体落实的时间、精力和资金,浪费在不必要的特效包装上。这种倾向,加重了基层负担,造成了铺张浪费,与求真务实的作风渐行渐远。纠治PPT里的形式主义,重点是要树立正确政绩观。多些干货、少些水分,多点实绩、少点包装。杜绝虚头巴脑,让那些追求表面花里胡哨的行为没有市场,让真抓实干蔚然成风。纠治PPT里的形式主义,要坚决纠正考核评估“唯材料论”“唯汇报论”,让考核评估从“看包装”“看表演”回归到“看担当”“看实绩”。

——新华每日电讯《纠治PPT里的形式主义:少点花里胡哨 多些真抓实干》

电动自行车用久了,电池情况如何?近日,北京率先在全国开展电动自行车电池健康评估专项行动,免费为居民电动自行车的电池进行“体检”,力争把安全隐患消除在萌芽状态。电动自行车不时引发火灾,电池质量问题是重要原因。电池长期使用不可避免会出现容量衰减、内阻升高等问题,尤其在高温天气、充电环境不规范、拼改装等情况下更容易出险。因此,在电池生产制造环节要高标准严要求,同时要对使用中的电池进行质量追踪。2024年,北京对快递、外卖等重点行业电动自行车开展电池快检,共检测9.05万辆电动自行车,发现隐患电池4054块。今年,北京将评估检测范围延伸至居民端,逐步从城六区扩展到全市,进一步把“防患于未然”落到实处。长期以来,电动自行车的一大管理难点,在于末端使用环节缺乏机制将电池追踪到人。前段时间,新国标落地、强制登记上牌、街头严管处罚等一系列措施,明显改善了大家的电动自行车使用习惯。在此基础上,北京又向前一步,针对电池使用构建了一套全链条的闭环管理。检测方式和人员由全市统一流程、统一标准、统一培训;每块电池的检测信息,录入市级信息平台实时上传,实现动态监管;对有高风险隐患的电池,会被赋“红码”,要求单独存放、单独充电,并纳入报废回收体系,防止流入二手市场……不仅有科技支撑,还有制度保障,把管理触角延伸到了“最后一公里”,有利于对电池质量形成常态化约束。电池检测走进社区,也是一次面对面的安全教育。许多居民在检测现场跟随工作人员,学会了一些电池质量的简单自测方法,更意识到高温充电、室内充电的风险。维护城市安全是一项系统工程,离不开法律法规的令行禁止,更离不开每一个人的责任意识。无论是针对违章行为的罚款,还是对电池质量的严格检测,形式虽有不同,落点却殊途同归,都是为了让安全意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北京日报《电池“体检”让城市运行更安全》

近日,杭州地铁9号线客运中心地铁站,一名男子身穿黑丝上衣,身披黑斗篷,在地铁开门时,以爬行的方式进入车厢,行为诡异,有乘客被吓到尖叫着跑开。据悉,该男子疑为起号炒作——其在短视频平台上发布一则视频,并配文称“我能(起号)成功吗”?一些博主为了运营、壮大社交账号,无所不用其极,让人惊掉了下巴,难怪被许多网友称为“暴力”起号。他们制造社会焦虑,贩卖低俗与谣言,污染社交媒体生态,造成了诸多显性或隐性的社会危害。譬如,规则意识淡化。当人们对规则失去敬畏感,会更容易出于利己而破坏规则。有的博主发布在公交车上捏爆袋装牛奶的视频,引来一众新手博主接受“挑战”,把地铁、公交车变为“网红”的表演场。更离谱的是,有博主接受的挑战是随意把饮料泼向路人,然后观察对方有什么反应;有博主的挑战内容甚至是戴着黑色头套去银行取钱,这已经到了挑战公序良俗、扰乱公共秩序的地步。又如,浮躁短视凸显。“暴力”起号加重了用户不切实际的高期望值心理,催生速食文化,引发急于求成的“短平快”行为。譬如,一些账号把目标锁定为中老年女性群体,用AI打造以假乱真的“完美熟龄女性形象”,搭配“40+、50+长这样,怎么样?”等话术,推行“年龄焦虑”营销。加之“水军”互动造势,不少用户放下戒备,盲目购买“三无”保健产品。从完善治理规则的视角来看,平台作为网络服务提供者,应搭建起“识别—拦截—溯源”技术体系,精准识别AI造假内容,严格履行审核义务,守牢内容创作、发布等各环节;监管部门应与平台协力打破技术、数据等方面壁垒,准确追踪“暴力”起号背后的技术提供者、内容发布者等参与方,以协同治理大力打击违法违规行为。广大用户也应警惕那些人为雕饰的数字化内容,远离各种焦虑放大器,从而理性辨别真实需求,为真实、优质的内容创作提供助力。

——广州日报《警惕“暴力”起号背后的“暴利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