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潼
生活中许多俗话互相冲突,比如“家不是讲理的地方”和“亲兄弟明算账”。但凡推崇前一句者,大多是在家经常占便宜那位,希望别人不要与他计较。而兄弟姐妹之间,真正拉得下脸来算账的并不多,而且账本来就很难算得明白。因而同辈人往往多有积怨,一旦父母离世,不少原生家庭便彻底解散了。
爷爷奶奶去世之后,我父亲和叔叔、姑妈就没了来往。3年前父亲去世,通知了,他们都没来告别也没随份子。于是一向厚道的母亲颇有怨言,尤其对于叔叔,因为他家坐地铁到我家只需半小时。“想当初要不是你爹四处走关系,他能从穷山沟调到城市吗?”母亲絮叨了多次,反复回忆当年“捞”叔叔上来的不易。
父亲性格孤傲,一辈子耻于求人,所以直到退休前最后一天,依然在车间倒三班。然而为了叔叔的工作调动,他完全豁出去了,花了一年多时间经常去多位厂领导家,死皮赖脸“推销”他弟弟。刘震云有两部中篇小说《单位》和《一地鸡毛》,描述过80年代工作调动之不易。那还是同城调动,跨省调动,尤其穷地方往好城市调,简直难于登天。可是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父亲最终居然办成了。赶在爷爷去世前一年,让叔叔重新成了城里人,而且在40岁生日前结了婚。
我对于家里的情况多少有所了解。爷爷是父亲的继父,为了解决父亲的就业问题,提前退休让父亲顶职进了自己单位。后来父亲随厂支内,叔叔、姑妈之中只能留一人在上海,叔叔很义气地自己申请去了江西山区。这一去就是20年,年近40才回到城市。从他的角度看,三兄妹中他最不容易,做出了最大牺牲,蹉跎了半生。我父亲的确“救”了他,可是若不是父亲顶了职,他这个“嫡子”本不该去江西。在他视角里,父亲属于先推他下了河,再下水将他救起,他并不欠父亲的……
亲人算账就是这么难,都是以自己的视角记账,拼在一起完全对不上,都觉得对方亏欠自己。所以家其实也应该是讲理的地方,尤其趁父母健在,有什么怨什么苦,互相交流一下。即便不能达成谅解,起码了解对方是怎么想的?彼此疏解了不良情绪。越是假装高姿态,内心积怨越容易天长日久地发酵,以至于老了兄弟姐妹形同陌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