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5月,南通市中医院孩儿巷院区顺利启用,“一院两区”并轨运行使主城区版图上的医疗资源变得愈加充沛。以中西医综合治疗为特色的“孩儿巷院区”、以中医特色治疗为核心的“建设路院区”,带来的不仅是医院在医疗服务能力上的全面提升,更是无数患者在就医过程中的更好体验。“德馨于行,技精于勤。”在第八个中国医师节来临之际,南通市中医院的医师们正立足岗位、奋力谱写着属于自己的杏林华章。
传承国医智慧,守护生命本源
传承精华,守正创新。中医药的生命力扎根在中华文明悠长的岁月里,更融于众多患者转危为安的故事中。在南通市中医院,医生们正用辨证施治的理念,尽情发挥国医智慧,守护患者的生命本源。
在中医外科门诊,60岁的陈先生正在进行术后创面中药外敷治疗,看着日渐愈合的创面,他感慨良多。谁能想到三个月前的他差点面临被截足的险境。由于多年糖尿病史,加上未能及时就医,陈先生左足趾出现红肿破溃,并产生坏疽恶臭伴足底红肿和剧烈疼痛,当时别家医院给出直接截除左足的建议,情急之下经多方打听,陈先生来到市中医院中医外科就诊。学科带头人、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江苏省名中医龚旭初为他完善检查后,施行了糖尿病足清创手术,截除部分无法保留的足趾,保全了足部正常组织。龚旭初介绍,术后对陈先生的手术创面做了不同处理,前期使用创面封闭式负压引流技术,后期结合中药内服外用、化腐清创,直到创面生长满意。目前,通过数次门诊换药,患者足部创面已逐渐愈合,功能基本恢复。
作为南通市首个国家级重点专科,中医外科拥有疮疡专家陈鸿宾、蛇伤专家季德胜、瘰疬专家陈照、痔瘘专家徐炳生、省名中医倪毓生等一批名老中医,留下了众多宝贵经验。多个亚专科处于国内领先地位,其中,周围血管病专科已实现对糖尿病足的精细化诊断和治疗,临床上通过手术清创,再使用蚕食、中药化腐清创等特色技术,能够有效缓解患者症状,降低截肢率、截趾率,尽可能保住肢体功能,显著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甲状腺结节患者小蔡是中医外科的又一受益者,“告别鸽子蛋,都靠方勇主任的‘灵丹妙药’!”小蔡兴奋地说道。中医外科副主任、主任中医师方勇表示,小蔡刚来就诊时结节有3厘米大小,形状宛如一个鸽子蛋。通过了解,小蔡表达了不想手术摘除的意愿,方勇充分尊重其诉求,采用疏肝散结、健脾化痰的中药方剂治疗。一个多月后,结节明显缩小,三个月后几近康复。通过精准辨证和药物配伍,不仅改善了小蔡的身体状况,驱散了焦虑情绪,也让她重拾生活信心。
方勇介绍,早在明朝陈实功所著《外科正宗》“瘿瘤论”中就对这类疾病有过记载和认识。如今,传承陈实功中医外科正宗派理论衣钵,中医外科对甲状腺疾病的预防和诊疗更有着独到的见解。眼下,中医外科正宗学派博物馆及研究院正在市中医院紧锣密鼓地筹建中。
在心血管病科,国医智慧同样照亮着心衰患者的康复之路。扩张型心肌病伴难治性心力衰竭的沈先生,在放弃心脏移植后回到家乡求诊。学科带头人、省名中医、国医大师朱良春学术继承人高想教授以益气补肾、利水通络之法优先稳定血压,半月内便缓解了患者头晕气短的症状。为改善睡眠,在原方基础上加入安神药材,强化益气温阳功效,配合心衰用药调理,帮助沈先生逐步回归正常生活,中医“治未病”与辨证调护的优势在此尽显。
在市中医院,国医智慧的传承凝结成颗颗硕果。近年来,南京中医药大学南通附属医院临床研究中心、中国工程院吴以岭院士“络病研究室”正式落户;国家级重点专科中医外科入选国家中医优势专科建设单位;肛肠科、心血管病科获评省级中医重点建设专科、中药临床药学列入市重点学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屡获立项;“金荞麦合剂制作技艺”成功入选省非遗,“三枝花”再次“开花结果”。2025年,医院更有8人获评新一批省级名中医,在省内名列前茅。如今,南通中医药的传承创新在新的历史脉搏中依旧不断跳动,生生不息。
优势互补,诞生中西结合的“南通方案”
“中医很优秀,西医也一流。”这句老南通人耳熟能详的话绝对不是说说而已。眼下,在市中医院,依托东西院区各具特色的运营模式,在推动中西医优势互补、破解诊疗难题方面,已然形成了一系列特色鲜明的“南通方案”。
在市中医院神经外科,特聘科主任顾志恺教授以身入局,正在践行着一场跨越历史的生命之约。 26年前,时年6岁的小秦患恶性髓母细胞瘤危在旦夕,被顾志恺成功救下。26年后,这位32岁的可怜女子又不幸罹患恶性脑膜瘤,情况甚至比当年更加凶险:120厘米的身高,20公斤的体重,血量仅有成年人的三分之一;此外,她同时患有胰腺炎、糖尿病等基础疾病,手术风险极高;再加之其脑部肿瘤钙化严重,手术难度系数倍增,给术中麻醉、出血管理还有术后管理带来巨大挑战。作为南通地区最早开展显微神经外科手术夹闭动脉瘤、也是完成动脉瘤手术例数最多的医生之一,顾志恺教授面对小秦一家延续26年的信任,毅然决定接下这份沉甸甸的生死嘱托,与死神掰腕。
6个小时,是生与死的拉锯,更是一次生命至上的坚守,随着手术有惊无险地落幕,顾志恺团队再次救回在鬼门关前徘徊的小秦。现在,小秦不仅恢复了正常生活,甚至还能够从事简单的工作,全家为此感激不已。这例高难度手术的成功,彰显了医院脑外科团队在复杂颅脑疾病救治领域的技术高度,更凸显出医院多学科协作体系在急危重症救治中的系统性优势。
MDT(多学科诊疗)在急诊也同样上演着“生死时速”。年届古稀的黄先生突发心房颤动致心源性栓塞,右侧大脑中动脉急性闭塞,NIHSS评分达9分,病情危急。医院迅速启动卒中绿色通道,脑病科团队即刻实施TNK静脉溶栓联合颅内动脉机械取栓术开通血管,术后运用“醒脑开窍”针法促进苏醒;康复医学科24小时内启动床旁康复,通过针灸、低频脉冲电刺激及系统化训练改善肢体功能与吞咽能力;心血管病科则实施房颤射频消融术联合左心耳封堵术,从根源降低卒中复发风险。多学科诊疗的无缝衔接加上中西医结合康复手段,使得患者成功告别胃管、尿管,再度实现健全的生活功能。
作为省级中医重点专科,市中西医结合脊柱、关节疾病诊治中心,骨伤科在积极引入现代医学技术的同时,不忘坚守“筋骨并重、动静结合”中医原则,同时针对不同患者的骨质情况、年龄及活动需求制定个性化计划。科室副主任、南通市名中医陈学先就曾为一名因摔伤致肱骨近端骨折且不愿意手术的患者,定制了一套精准又精细的保守治疗方案。通过为患者定制肩部外展支具,指导患者在不同阶段进行握拳、耸肩、钟摆运动等功能锻炼,辅以口服中药促进骨愈合。两个月后,患者肩关节活动度恢复至受伤前的85%,重拾户外生活。
在“老大难”病患扎堆的肛肠科,科主任、南通市名中医陆杰正运用中西医结合诊疗评估体系为饱受排便困扰20余年的刘女士进行排粪造影检查。陆杰认为,患者在长期使用泻药的情况下排便依旧困难,加上长期失眠伴肛门灼痛、小腹坠胀,考虑为结肠慢传输、会阴下降、直肠前突,于是为其制定了以升阳散火为治,以盆底热疗配合保留灌肠、针灸的治疗方案,3周后患者症状消失。实际上,肛肠科治疗的远不止痔疮这一类疾病,病房里不乏高位复杂性肛瘘、排便障碍等患者,而专科医生传承传统挂线、结扎疗法,应用专利挂线器具和改良中医术式,不仅保护了患者括约肌功能,缩小创面、减轻痛苦,也缩短了患者住院时间,有效提高了肛肠疾病一期手术治愈率和远期治疗效果,“可以说,传统中医与现代医学手术的完美融合,就是众多肛肠病疑难患者得以康复的保障。”陆杰坦言。
而在妇科,这里刚刚打响一场真实的“子宫保卫战”:妇科特聘顾问王晨毅教授针对子宫脱垂患者王女士的需求,量身定制“微创保宫三步疗法”,通过微创子宫骶骨悬吊、阴道前壁修补术解决器质性问题,术后辅以中医药益气升提调理预防复发。术后三个月,王女士恢复良好、重返工作岗位,中西医结合的微创技术既保留了器官功能,又保障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医德仁心深植吾乡,亦扎根他乡
医到病除,需要一手“妙术”,亦需一颗“仁心”。在市中医院,这样的“医者温度”,不仅萦绕着这座江海之城,也远在青海贵德,更在异国云端。
5月26日清晨,肾病科87岁高龄患者突发窒息后心脏骤停,值班护士张卢钰第一时间跪地实施胸外按压,呼喊抢救支援。护士长姚苏赶到后,不顾污秽徒手清理患者口腔及喉咙的食物残渣开放气道。肾病科主任薛莉、医生陶芳及多名护士陆续加入抢救,经过近40分钟持续心肺复苏与气道清理,患者终于恢复心跳呼吸,后续治疗未出现心衰、神经损伤等并发症。平凡的工作之下,彰显的是临危不乱、生命至上的非凡勇气与责任。患者家属为此十分感激,更亲笔撰文讲述一家三代与中医院的不解情缘。
远在2000多公里外,海拔2200米的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贵德县,阳光普照。接受白内障手术后的第二天,78岁的秦顺梅老人紧握着援青医生、市中医院眼科主任陈耀华的双手,嘴里不停重复道:“没想到啊我又能看见了!感谢政府,感谢党,感谢有你这样的好医生治好了我的眼睛!”
“病人最多的时候每周要做20多台手术,每当有白内障患者康复,我就感到跟这片土地的距离又近了一分。虽然援青工作已经结束,但节假日的时候,我还会赶去贵德,给老乡们做手术,这是我跟他们的约定。”陈耀华的贵德情结,就如同高原上的格桑花般,早就扎根绽放。
这份医者仁心更跨越国界。在马耳他国立圣母医院的中医科诊室,第20期援马耳他医疗队队员、针灸科副主任中医师唐李梅正借着针灸留针间隙,向马耳他大学医学生马蒂亚斯讲解中医理论,隔壁诊室里,推拿科主治中医师曹颖正在向学生讲解着中医推拿技法。“中医不是玄学,是历经千年验证的智慧。”她们用通俗语言架起文化桥梁,让越来越多外国友人通过亲身体验爱上中医;她们“授人以渔”,通过临床带教、技术培训培养“带不走”的本地人才,让中医智慧在海外扎根生长;她们更传播大爱,用一份坚守、一份责任,让中国医师的温度医疗留在异国他乡。
以传承创新诠释责任,以中西融合践行担当,以仁心大爱温暖人心。在“一院两区”的新起点上,南通市中医院的医师们正以实际行动坚守医者使命,在杏林之路上续写更多守护生命的动人篇章。 ·濮丛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