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工作:强国路上不可缺失的生命线
日期:08-18
思想工作是党的一切工作的生命线。面对社会深刻转型与思想领域复杂激荡,一些地方思想工作显露出“软”“虚”“散”的疲态:或沦为纸面文章,文件如山却难入人心;或自说自话,脱离群众真实关切;或形式僵化,面对网络新阵地手足无措。此薄弱之态若不扭转,必将侵蚀共同奋斗的思想根基,迟滞民族复兴的铿锵步履。
思想工作之所以是“生命线”,正在于其塑造灵魂、凝聚共识、引领方向的深层伟力。延安窑洞中,一部《论持久战》如明灯穿透迷雾,唤起了全民族救亡图存的钢铁意志;改革开放初期,一场真理标准大讨论如惊雷破冰,为思想解放与经济腾飞开辟了通途。邓小平曾深刻指出:“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如鸟之双翼、车之两轮,缺一不可。当改革步入深水区、社会思潮纷繁多元,思想工作更是确保航船不偏航的“定盘星”,是激发亿万人民内生动力的“源头活水”。
思想工作,本质是“人的现代化”的伟大先导工程。人的现代化,不仅是知识技能的迭代,更是价值坐标的校准、精神境界的升华。思想工作正是要塑造具有家国情怀、法治精神、创新意识、责任担当的现代公民。当拜金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暗流涌动,当“躺平”“佛系”心态悄然蔓延,思想工作若不能高擎理想火炬、涵养浩然正气,人的现代化就会迷失方向,强国伟业终成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如何让这条“生命线”真正强健有力,焕发新时代光芒?关键在于以心换心、以新应变、以实筑基。
摒弃单向“灌输”,走向双向“对话”与“共情”。思想工作绝非高高在上的训导,而是心与心的平等靠近。要俯身倾听民生呼吁,理解青年困惑,回应时代叩问。在工厂车间、社区广场、田间地头,让每一次对话都成为价值观的春风化雨。延安时期,毛泽东在枣园与群众促膝长谈,了解疾苦、解答疑难,此即“共情”之典范。新时代思想工作,更需借助网络平台打造开放交流空间,让主流声音在真诚互动中入脑入心。
突破“老办法”窠臼,拥抱时代“新语境”。思想若不能以生动鲜活之姿呈现,终将在信息洪流中黯然失色。要善用短视频、直播、动漫等青年喜闻乐见的形式,将宏大叙事融入日常“微光”;挖掘身边楷模的感人故事,让抽象价值在具象人物身上熠熠生辉;将思想引领巧妙嵌入文化产品、网络游戏甚至城市景观设计,实现“日用而不觉”的浸润效果。如“复兴之路”等沉浸式展览,正是宏大主题创新表达的生动实践。
超越“纯务虚”,紧扣“实问题”。思想工作若脱离现实土壤,必然苍白无力。必须与解决教育、医疗、就业、住房等民生难题紧密结合。当政策宣讲辅以切实的惠民举措,当理论阐释直面发展的痛点堵点,思想工作才能真正解思想之惑、纾现实之困,在服务人民中赢得信任与认同。脱贫攻坚战场上,无数干部既讲政策前景,更带领群众实干兴乡,思想伟力与物质成果在此相互转化、彼此成就。
锻造一支“真懂”“真信”“真干”的专业化队伍。思想工作者自身须是信仰坚定的“播火者”、理论修养深厚的“明白人”、善于沟通的“贴心人”。需建立健全选拔、培训与激励的长效机制,让这支队伍有情怀、有能力、有担当。同时鼓励专家学者、文艺工作者、网络“大V”等多元力量参与,构建协同联动的大思想工作格局。
思想工作,是无声的惊雷,是滋养根系的深泉。它关乎人心向背,关乎道路选择,关乎我们能否锻造出与现代化强国相匹配的“强国一代”。唯有让这条生命线重焕生机,以真理之光廓清迷雾,以价值之魂凝聚众志,以创新之法打通“最后一公里”,才能为人的现代化注入澎湃动力,为民族复兴伟业筑牢最深沉、最持久的精神支柱。
□凌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