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将“健全防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制度机制”作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举措之一,要求着力为基层减负,把基层干部从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中解脱出来,进而激发基层干部抓改革、促发展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基层是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的“最后一公里”,基层干部政绩观的偏差是导致基层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形成的深层根源,是基层干部乱作为、不作为、不敢为、不善为的内在成因。因此,筑牢基层干部的科学政绩观既是健全防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制度机制的内在要求,也是提高基层干部工作效能的有力保障。
走好从政第一步。形式主义等政绩观偏差的问题,究其根源是背离了党性,丢掉了宗旨。有效预防和纠治政绩观偏差,首先要把好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总开关”。通过深入开展党的优良传统和宗旨意识教育,引导基层党员干部摆正“政绩为谁而树、树什么样的政绩、靠什么树政绩”的思想,放下架子、扑下身子,用心用情用力投入到基层工作中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教育引导干部一开始就想明白当干部为什么、在岗位干什么,走好从政第一步。”基层干部是与群众直面沟通交流的桥梁和纽带,肩负各项基层治理工作。大到政策方针的落实,小到人民群众日常纠纷,其政绩观正确与否直接决定了党中央决策部署的贯彻落实,也直接影响了党群关系的和谐发展。基层干部在干事创业前需牢固树立和践行正确政绩观,强化党性意识,深刻认识“为民造福是最大的政绩”,把好“总开关”,筑牢思想防线,从思想根源上彻底纠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等政绩观错位问题。
站在政治的高度。形式主义等问题的主要表现是用形式代替落实,以光鲜外表掩盖矛盾问题,其实质是政治站位不高,大局意识不强的表现。政绩是干出来的,不是喊出来、秀出来的,科学的政绩观是在维护党中央权威、执行党中央路线方针、贯彻党中央决策部署、严守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中扎实推动开展的。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只有站在政治的高度,对党中央的大政方针和决策部署才能领会更透彻,工作起来才能更有预见性和主动性”。由于基层工作任务繁重艰巨,处于政策落实的最前线、矛盾纠纷集中地,容易导致基层干部长期埋头拉车,忽视站在大局角度认识问题、解决矛盾。长此以往,有些干部在工作中难免出现急于求成、不顾长远、热衷搞劳民伤财的“形象工程”和脱离实际的“政绩工程”,甚至有的造成“解决一个问题,留下十个遗憾”的局面。要有效防范和纠治这些问题的产生,需要引导基层干部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树立和践行正确政绩观、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论述。新时代新征程,牢固树立和践行正确政绩观必须与高质量发展相辅相成。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任何时候我们都不能走那种急就章、竭泽而渔、唯GDP的道路。这就是为什么要树牢新发展理念。树立正确的政绩观也就在这里,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要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既要看经济建设的成就,又要看社会进步的成果;既要看经济增长的总量,又要看人民群众得到的实惠;既要看当前的发展,又要看发展的可持续性。这就要求基层干部善于把中央精神和上级要求同本地区本部门的具体实践结合起来,把开拓创新和求真务实结合起来,把社会效益与群众利益结合起来,防止和克服急于求成、急功近利的心态和做法,摒弃花架子、走过场的形式主义。
清晰的制度导向。改革需要担当,发展需要实干。基层干部的担当作为为推动中国式现代化不断前进提供强大动能。激发基层干部干事创业的动能需要以清晰的制度为导向,进而明确以什么样的态度对待政绩、以什么样的行动创造政绩,确保基层干部在千头万绪的工作中将时间和精力用在抓生产、抓经济、抓群众生活改善。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通过清晰的制度导向,“把干部干事创业的手脚从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桎梏、‘套路’中解脱出来,形成求真务实、清正廉洁的新风正气。”一方面,要树立鲜明的用人导向。基层工作涉及千家万户,责任重大。当前,一些地方、部门和单位依然存在多干多出事、少干少出事、不干不出事的错误认识,这既是对责任泛化认识不清的体现,更是政绩观错位、责任心缺失的表现。激励基层干部开拓进取、干事创业需要树立鲜明用人导向,把正确政绩观作为选用干部的重要依据,大力选拔牢固树立正确政绩观、真抓实干、实绩突出的优秀干部,坚决不用那些政绩观不正的干部,同时要旗帜鲜明为担当者担当、为负责者负责、为干事者撑腰、为创新者鼓劲,让基层干部在国家治理最末端、服务群众最前沿有奔头、有干劲、有活力。另一方面,要用好考核导向。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改进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政绩考核是有效防范和纠治政绩观偏差的重要工作。精准设置关键性、引领性指标,完善分级分类考核,完善平时考核、年度考核、专项考核、任期考核,提高考核科学性、精准度。将考核结果与选拔任用结合起来,同时,对在高质量发展中政绩观错位,违背新发展理念、背离高质量发展要求,给党、国家和人民利益造成较大损失的要从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上进行严肃处分,以奖惩分明、奖优罚劣的鲜明导向,确保正确政绩观真正落到实处,有效激励基层干部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中扛重活、打硬仗、创实绩。
(作者单位:南通市委党校)
□袁晓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