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4
星期二
当前报纸名称:南通日报

新时代乡村劳动力洄游 动力机制研究与吸纳对策

日期:08-18
字号:
版面:第A04版:学与思       上一篇    下一篇

□王睿偲 张元

乡村振兴的关键在于人才振兴。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强调,要“推动农业增效益、农村增活力、农民增收入”。当前,传统的单向城镇化流动逐步转向“城乡双向互动”新格局,劳动力洄游现象日益凸显。

乡村劳动力洄游的动力机制分析

乡村劳动力洄游成因可以基于“推拉理论”进行分析,在城市推力方面主要受到制度性障碍、经济压力和社会排斥三重机制的共同作用。首先,城乡二元户籍制度及其衍生的公共服务非均等化构成了最根本的制度性障碍。尽管近年来户籍制度改革持续推进,但常住人口与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之间的显著差距表明,农民工群体在教育、医疗、住房等基本公共服务的获取上仍面临诸多限制。从经济层面来看,城市就业市场的结构性矛盾和生活成本的持续上涨形成了强大的经济推力。农民工面临着岗位与待遇歧视、技能错配导致就业不稳定、“新二元结构”固化发展瓶颈这三重就业困境,同时,他们还要承受住房、教育、医疗等刚性支出压力。这种收支失衡状态不断降低农民工在城市生活的经济合理性,促其重新评估之前的迁移决策,进而转向回流乡村。在社会文化维度,农民工群体面临着更深层次的社会融入困境和文化认同危机。在传统乡土社会中形成的关系网络和生活经验,难以转化为适配城市生存的契约规则和消费文化等现代城市生活技能。这种社会文化层面的排斥不仅影响农民工的现实生存境遇,更对其心理归属感和身份认同产生深刻影响,最终演变为促使其做出返乡决策的关键心理动因。

政策引力、经济诱因和情感纽带等构成了新时代乡村发展的拉力系统,持续推动劳动力回流。首先,在政策方面,作为三农工作总抓手的乡村振兴战略,通过产业融合等政策盘活乡村资源价值,土地制度改革则通过确权颁证和市场化流转提升农民资本运作能力。同时,基础设施改善和生态治理显著提升了乡村宜居性,乡风文明建设有效缓解了返乡者的文化适应压力,有效解决农业不强、农村不美和农民不富等问题。其次,在经济层面,乡村具备生活成本和创业机会双重优势。自建房模式、新农合医保和教育“两免一补”等政策大幅降低了生活成本,而创业担保贷款、技能培训等支持政策构建了低门槛、高赋能的创业生态。随着网络化、信息化和数字化在农业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普及应用,农业产业化和数字化转型具备了新基础,农民获益数字经济发展红利的机遇增多,随着农民城市化职业经历和数字信息技能的提高,乡村人力资本回报率也在提升,有利于吸引新农人返乡就业创业。除传统种植业外,新增了智能系统操作员、智慧监测员、数字营销员等新兴岗位,推动乡村从经济洼地向价值高地转型。最后,家庭责任和乡土情结构成了情感纽带拉力。乡村空心化带来的家庭功能缺失促使劳动者返乡履行赡养、教育等责任。乡村熟人社会的低竞争环境更契合部分返乡劳动力群体对乡村安宁生活的期待,因此倾向于返乡发展。这三重机制的协同作用推动城乡人口流动从单向迁移转向双向互动,为乡村振兴提供了持续的人力资本支持。值得注意的是,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云计算、物联网等数智技术的普及应用进一步放大了这些拉力效应,通过降低信息壁垒、拓展市场范围等方式,增强了乡村对人才的吸引力。

从三个方面展开吸纳对策

促进产业升级,创造就业机会。乡村需要通过产业升级创造就业机会,促进劳动力合理洄游。首先,发展三产融合的现代化农业。一方面要推进农业规模化、集约化、数智化经营,建设高标准农田,通过部署物联网监测系统、智能农机装备和区块链溯源平台,实现农业生产全流程数智化管理,在催生农业数据分析师、智能设备操作员等新型职业的同时提升农业产品效益。另一方面要延伸产业链,利用农业数智化技术赋能农产品深加工、冷链物流、农村电商等领域,形成新的岗位需求,扩容乡村就业空间。同时,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建立“企业+农户”合作模式,保障农民收益。其次,培育乡村新型工业。发挥劳动密集型产业优势并对其进行智能化改造,在保持就业吸纳优势的同时提升生产效率;推动产业集群化发展,通过共享数字平台降低中小企业运营成本形成规模效应;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利用数智技术提升科技含量和品牌价值。最后,发展现代乡村服务业。通过数智化农旅融合,推动当地文化振兴,发挥乡村特有的自然环境优势,打造“智慧康养”项目和特色乡村民宿项目,吸引城市人口,发挥其灵活就业优势,盘活乡村资源。通过三产融合发展,乡村可构建多元化就业体系,实现产业升级与就业增收的良性互动,在此过程中,政府应统筹规划、完善财税金融支持、优化营商环境,为劳动力洄游乡村提供持续动力。

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打造产居融合新模式。据国家统计局《2024年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显示,2024年返乡农民工总量达到了1257万人,与往年相比增幅明显。但当前农业劳动力面临断层和质量下降问题,为合理引入乡村洄游劳动力,亟须建立完善的职业农民培养体系。数智乡村建设需要重点培育既懂农业技术又掌握数字技能的复合型人才,满足农业生产、加工、营销各环节的智能化转型需求。在培育主体方面,重点在于构建“政府主导、多方协同”的培育机制,联合职业院校、农业企业共建实训基地,开发智慧农业、电商营销等数字化课程。在培育客体方面,精准分层培养适配农村产业智能转型的“产业+技术”人才,针对不同背景农民开展差异化培训,以满足智能化系统操作、智慧系统监测、农机作业服务、新业态平台销售、乡村旅游服务和涉农金融服务等新的岗位需求。在培育措施方面,一方面通过VR实训、在线课程等方式提升其智慧农业设备操作、电商运营等数字技能;另一方面建立和完善数智乡村劳动力需求的动态数据库,提升智能化平台应用能力,从种植、生产、加工、物流到营销各环节,为当地青壮年劳动力提供免费的集中岗前培训和岗位培训津贴,建立多元的农村人才梯队培养模式,实现人才回流和产业升级的良性循环。

提供制度支撑,健全社会保障。吸纳洄游的乡村劳动力需要完善的制度支持和政策保障。一方面,健全土地权益保障机制,坚持土地集体所有制并明确所有权、承包权和经营权的界限,规范土地流转机制,健全土地流转监管服务体系,建立科学的土地评估机制。另一方面,建立城乡衔接的社会保障体系,通过全国统一平台保障工伤、医疗、养老权益,解决返乡劳动力的后顾之忧。同时,数智化建设为促进城乡社会保障衔接提供了技术支撑,全国统一的社保信息平台可以实现异地结算,移动支付方便保费缴纳,智能终端设备让返乡人员能够便捷地获取社保服务。此外,大数据分析有助于精准识别保障需求,区块链技术确保信息真实可靠。 (作者单位:南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