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5
星期三
当前报纸名称:南通日报

观点声音

日期:08-15
字号:
版面:第A07版:时评       上一篇    下一篇

坐电梯爬山、缓降式蹦极、躺平式漂流……据8月12日《工人日报》报道,这个暑期,一种被戏称为“窝囊旅游”的新型旅行方式正在年轻人中悄然兴起,其核心特征是将传统旅游项目中的体力挑战元素降至最低,以低门槛、低强度的投入换取情绪价值体验。这种追求“最小体力消耗、最大心理舒适”的旅行模式,与传统观念中“跋山涉水、挑战自我”的旅游方式形成鲜明对比,以重在“取悦自己”的属性,成为当下年轻人出行游玩的“新宠”。“窝囊”本是个贬义词,而“窝囊游”则是年轻人的一种自嘲,展现了他们独特的生活态度。“窝囊游”之所以走红,关键在于精准戳中了这一届年轻人“又菜又爱玩”的矛盾心态。传统蹦极的自由落体让人望而却步,缓降装置可让肾上腺素与安全感达成和解;徒步登山的疲惫劝退懒人,观光电梯则让“登顶成就感”与“零体力消耗”兼容;激流漂流的狼狈让人却步,躺平式随波逐流便将刺激感转化为“山水间神游”的惬意……“窝囊游”的流行还折射出年轻人更追求旅行消费中的情绪价值。在平日较大的工作压力之下,一些年轻人早已厌倦“用假期累垮自己”的旅行,而是更需要“少点体力消耗,多点心理舒适”的疗愈,“窝囊游”正好满足了这份需求,让旅行不再是“证明自己能吃苦”的勋章,而成为“取悦自己最重要”的宣言,以及当代人对抗压力的“减压阀”。“窝囊游”的流行更给文旅市场上了生动一课,倒逼其完成从“标准化供给”到“个性化满足”的迭代。当玻璃栈桥、天空之镜等“网红项目”陷入被复刻的怪圈,“窝囊游”的流行启示我们:景区不必执着于“全民通吃”,而应读懂不同群体的需求,深耕“细分赛道”——为体力有限者设一部登山电梯,为胆小者安排一种温和蹦极,为疲惫者留一片躺平水域,甚至是在蹦极台边多一句鼓励,在登山扶梯旁加一排降温水雾……这些细节里藏着的“温度”,或许比任何营销都更能留住游客。当文旅行业既能容得“特种兵”的急速冲锋,也能纳下“窝囊者”的悠闲自洽,才算真正理解了“以人为本”的深意——最好的风景,永远是“我觉得舒服”的风景。

——工人日报《“窝囊游”走红给文旅市场上了一堂创新课》

薏米水、黄芪水、红枣枸杞水……是不是听上去就很养生?没错,部分商家打的正是养生牌。记者调查发现,正值夏日酷暑,“养生水”成为了货架的新宠,然而一些品牌在产品功效的宣传上玩起了文字游戏,强调所谓“药食同源”“超级食物”等概念,暗示产品具有减肥、养生等功效。从中药餐饮逐渐“火出圈”,到八段锦等传统保健方式盛行,年轻人的中式养生理念正在“血脉觉醒”。随着生活节奏变快,工作压力增加,在不少人看来,这似乎构成了一个悖论:一边是迫切需要养生,一边又是不够时间来养生,省时便捷的“轻养生”便成为了健康平替,“养生水”甚至被称为“打工续命水”。从概念上看,《广告法》明确规定,普通食品不得明示或暗示具有预防、治疗疾病的功能,“养生水”本质上不过是一种新型饮料,要警惕擦边球式宣传;从实际功效来看,药食原料理论上有养生作用,可一瓶养生水就那点有效成分,恐怕不太指望能达到预期,若是为了追求作用而过量饮用,搞不好还会摄入不少代糖和添加剂,增加心脏和肾脏的负担,这更像是一个真正的悖论;从供给端来看,目前该赛道入局者众多,同质化竞争严重,且缺乏行业标准,前不久某知名饮料品牌董事长还直言,“目前还没有能够真正生产中式养生水的企业”,监管部门是得有所行动了。对消费者而言,他们未必意识不到营销噱头的存在。有的人只当它是“次优选”,哪怕吹得有点过,那也不是不能接受,至少比奶茶要健康吧;有的人热衷为“养生水”买单,买的就是“养生”这两个字的情绪价值,俗称“安慰剂”。毕竟,如果真想养生,其实白开水就很不错,可问题是,它太唾手可得了,反倒体现不出“补”的努力,不足以减轻“耗”的负罪感。从这个意义上看,“养生水”和啤酒里的枸杞,可乐里的党参,熬得最狠的那一夜里涂的最贵眼霜,并无根本上的区别。真正的养生,须从“正心”开始。健康没有什么“多快好省”,也不是“一正一负便可抵消”,还得分清楚什么是“主食”,什么是“辅餐”,舍本逐末的事少做为妙。

——南方日报《追捧“养生水”当心适得其反》

近日,“问政江西”网站上一则关于“丰城市人民医院耳鼻喉科医生乱收费”的回复引发网友关注。此前,有网友在该平台投诉称,该院在为患者手术期间,要求额外支付5000元专家费,该费用单独交给医生个人,不计入住院费用;手术结束后,医院还收取150元餐费。随后,丰城市卫健委发布通报称,举报所涉“收费问题”系患者及其家属要求外院专家做手术,自愿承担相关费用,并签好相关同意书。该做法不违反法律规定,且该名外请专家已在丰城市人民医院备案。患者先主动恳请外院专家做手术,术后又反手举报,这一行为在社会上引发“过河拆桥”的批评,这是值得重视的一种现象。患者签署的不仅是费用同意书,更是对“跨院诊疗”这一诊疗模式的确认。若术后以“乱收费”为由进行举报,按照社会同情弱者的惯性思维,医院和医生很可能因此招致争议。当地卫健委的通报,是基于现行医疗管理制度《医师外出会诊管理暂行规定》作出的公允表态。以制度条文为基础进行回应,既维护了患者和家属的知情权,也肯定了医疗机构在框架内的合规操作。尤其要看到,若“先同意后举报”的操作模式被效仿,将对外院专家会诊制度造成根本性伤害。当前,我国优质医疗资源分布不均,基层医疗机构通过外请专家的方式,可让患者免于异地求医之苦,这种专家跑腿代替患者跑腿的方式,体现出对患者的关爱。若专家因担心术后被举报而拒绝外出会诊,部分患者就只能折腾到大医院就诊。面对个案争议,判断是非只能依据事实,而不是为了息事宁人就简单地判定医院和专家违规。期望通过更细致的规则设计,让专家下基层会诊成为阳光透明的医疗服务,在维护好患者正当利益的同时,消除专家下基层的疑虑。

——新京报《面对患者反手举报,卫健委为“飞刀”手术撑腰》

近日,福建龙岩一单亲妈妈发视频称,她带四个孩子坐高铁回家探亲,其中两名儿童在6周岁以下、两名儿童已年满6周岁。女子提出给两名6周岁以上的儿童补票,列车员则要求除此以外还需给一名6周岁以下儿童补票,遭到女子质疑。这个话题登上了热搜。从法律角度说,女子带四名儿童乘坐高铁,需要补3张儿童票,其中一名6周岁以下的儿童也要补票,列车员的要求无可厚非,符合火车票购票政策规定。根据交通运输部制定的《铁路旅客运输规程》第十二条的规定,每一名持票成年人旅客可以免费携带一名未满6周岁且不单独占用席位的儿童乘车;超过一名时,超过人数应当购买儿童优惠票。一名6周岁以下儿童免票的边际成本很低,大人可以怀抱小孩,不占座位也不占空间,对铁路客运几乎没有影响。但是,一个大人携带的儿童超过一名时,必定有孩子会占用火车空间,相应地意味着铁路公司会少卖一张火车票。事实上,在“三孩时代”的今天,仍然延续独生子女时代的仅有一名儿童可以享受免票优惠的铁路儿童免票政策,明显不合时宜、不近人情,已经滞后于时代现状,不适应“三孩时代”的家长需求。这样的铁路儿童免票政策实质上变成了对“二孩家庭”“三孩家庭”的一种变相歧视,让带着两个、三个孩子出门的家长很受伤。公共服务都应当跟上“三孩时代”的脚步,包括铁路儿童免票政策在内的各种儿童免票政策、儿童优惠政策需要与时俱进,改一改“仅有一孩免票”这种老规矩,以适应“三孩时代”的家长新需求,并作为建设生育友好型社会的基本配套政策。另外,政府应当引导、鼓励市场经营主体顺应“三孩时代”的家长新需求,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比如,旅游景区推出“二孩”“三孩”家庭套票,酒店推出“二孩”“三孩”家庭套房等。

——扬子晚报《儿童免票政策应跟上“三孩时代”新变化》

市场监管总局近日组织起草了《网络食品交易第三方平台和入网食品销售企业落实食品安全主体责任监督管理规定(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征求意见稿》),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当“手机点一点,美食送上门”成为越来越多人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网络食品交易的安全问题也日益牵动人心。网络食品交易作为新兴业态,其交易主体多、链条长,安全监管难度大,《征求意见稿》既瞄准民生痛点,为网络食品安全筑起防火墙;又抓住监管重点,压实了平台企业和入网销售企业的责任。尤其是平台,在食品安全监管中至关重要,作为连接商家与消费者的枢纽,既是规则制定者,也是秩序维护者,更是第一道“守门人”。管住了平台,就相当于管住了网络食品安全的总闸门。压实平台责任,绝不是给企业添负担,而是为行业发展筑根基。不可否认,严格的管理或许会增加平台运营成本,但换个角度看,一个规范有序的平台更值得消费者依赖。随着包括AI在内的新技术不断涌现,平台经济会不断产生当前监管没有覆盖的新模式、新问题、新情况,因此,监管方式也需与时俱进,不断创新。食品安全大于天,网络食品交易的健康发展,离不开平台、商家、监管部门和消费者的共同参与,但平台最为关键。只有把平台的责任压实了,把管理的链条扣紧了,网络食品安全这桌“民生大餐”才能吃得放心、安心。

——广州日报《网络食品责任要压实再压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