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6
星期四
当前报纸名称:南通日报

西南营:静守在历史背影里

日期:08-14
字号:
版面:第A05版:广玉兰       上一篇    下一篇

□黄俊生

西南营是南通城里明清建筑的活化石,是凝固的诗行,那古街两侧的青砖白墙,屋檐下的青苔,充满历史痕迹的木门,都让人感慨岁月的沧桑,感叹时光的流逝。

西南营这名字,得自于明朱洪武(1368—1398)之赐,那时候,明太祖朱元璋在通州设置了守御千户所,有士兵 1120名,分为十营,分别驻守城之各隅,守在东北角的就叫东北营,守在西南角的就叫西南营。后来,有的营被裁掉,有的合并了,只有西南营还留有古代军旅的遗痕。

西南营在寺街南边,中间隔着一条人民路,它的南边和西南边,是张謇兴办的东西南北中五座城市公园,明清之际的官宦、文人、商贾,大多喜择居于此,于是这里留下了许多深宅大院。有韩国的“屈原诗人”金沧江故居,有中国最早的建筑师孙支厦旧居,有著名演员赵丹故居,有顾氏大宅、徐家大院、冯家小楼,这些深宅大院,都是青砖黛瓦,有高高的院墙、雕花的屋檐、厚重的大门,以及用铜钉钉成漂亮图案的高高门槛。

西南营西头曾有一条南北流向的市河,河上有展龙桥、玉带桥、凤凰桥、广福桥四座小桥,明洪武年间刑部尚书李敬的府邸就在玉带桥畔。今天,市河和小桥均躲藏在历史的背影里了,李府也早在明万历年间荒废,后由谁人重建,不得而知,晚清时由陈南琴所居。陈南琴曾为清朝地方官,归故里后,一边支持张謇兴办女子师范学校和唐闸育婴堂,一边重整旧宅。整修后的陈氏大宅,一进五堂,一堂一天井,一堂比一堂高,寓步步高升之意。天井里设亭、游廊、假山、小溪、石桥、池塘,陈南琴整修陈宅,融合了民国风格,使陈宅成为兼具明、清、民国风的大宅。

西南营里纵横交错十几二十条小巷,这些小巷的名字都各有个性,甚至霸气。掌印巷因巷内出掌印高官而得名,衍生了以“掌印”为主题的官场文化;冯旗杆巷名字有多种来源,都与读书人中榜而光耀门庭有关;惠民坊名字已存在了上千年,是通州城当年19个街坊的唯一存世版。

西南营所有的建筑特点,在南关帝庙东端的“海门府”都能一一找到。“海门府”,望文生义,以为是座官衙,其实它是海门厅同知王宾的宅第。王宾于光绪二十九年(1903)离职后,便在通州南关帝庙旁边置产,建了两组各五进的大宅。大宅具有典型的明清建筑特色,采用通州“一进五堂”布局,院落宽敞、庄重朴素、空间含蓄而有层次,前四进设厅,厅两侧为房,后进为辅助用房,东侧有花园,东南方为家庙和书房。今天的“海门府”,依然完好地保存了明代后期的梁架结构。

跟寺街一样,西南营住民大多为官宦之家、读书世家,在掌印巷一户不起眼的板门上,刻着一副起眼的门联,联曰:

莳花须放出头地,种石要立定脚跟。

这所房子的主人周懋琦曾出任台湾府知府,官至赏一品封典二品衔,也就是说,皇上赏赐他官帽上配饰红宝石(后来改为透明红玻璃)顶戴,封其妻子为二品夫人。那时,只有二品以上大员的妻子才能称夫人,三品以下家眷分别称淑人、恭人、宜人、安人、孺人。

周懋琦老家在安徽绩溪,随祖辈来通州经商,定居掌印巷,他母亲是单家店(今平潮)人,妻子是曾任福建巡抚徐宗干的侄女。徐宗干在通州办团练,看中周懋琦,招其入幕府,协助自己做事,之后又举荐他步入仕途。徐宗干赴任福建,留周懋琦在身边调用。同治十一年(1872),周懋琦就任台湾府知府兼护台湾道,这期间,他建造了台湾第一座水库——虎头埤水库,建造了安平炮台,倡议并捐款修建了“延平郡王祠”,确立郑成功在台湾的地位,台湾民众每年都要在台南大观音亭兴济宫,进行春秋两次祭典活动,弘扬中华传统文化。

周懋琦在台湾任知府期间,做的最重要事情,莫过于绘制了《全台图说》。同治十三年(1874),日本出兵台湾,意图吞并清朝藩属国琉球。清政府派福建船政大臣沈葆桢赴台办理交涉,周懋琦作为时任台湾知府,参与谈判。事端平息后,清政府意识到大清国的疆域所在,口说无凭,须有图为证。于是,周懋琦组织福州船政局的学员,对台湾全境进行精准测绘。《全台图说》中记载清乾嘉时期台湾的疆域区划,其中关于“钓鱼台(岛)”的一段记述:“山后大洋有屿名钓鱼台,可泊巨舟十余艘”,佐证钓鱼岛为我国领土,有图有真相地厘清领土争议,成为钓鱼岛历来为我国领土的重要历史证据。后来由于行政设置变更,周懋琦所编台湾测绘图未能印行,光绪五年(1879),台湾兵备道夏献纶新编《台湾舆图》,周懋琦为之撰跋语,强调筹防台湾的重要性。《台湾文献丛刊》第216种《台湾舆地汇钞》之十收录周懋琦撰写的《全台图说》文稿,并记载:

周懋琦曾于同治十一年任台湾知府及台湾道,所撰《全台图说》系在光绪初年台湾行政区划改革之前。其所附论说,多为后来析疆分治时所采纳。

周懋琦先后在台湾、福建、湖北任职,曾率学员赴海外留学,发明一种“子玉算盘”,南通珠算博物馆有收藏。

世界著名建筑师艾里尔·沙里宁说:“让我看看你的城市,我就能说出这个城市的居民在文化上追求的是什么。”人来人往,花开花落,千年的光阴,也只是在倏忽之间。岁月改变了容颜,却改变不了历史上的故事和老街古巷里的宁静。寺街、西南营没有在推土机的轰响中颓圮,小巷深处的乡音俚语与走街串巷的叫卖声,呈现了历史与现实的律动,文化的血脉滋润着这座千年古城。

《南通传》连载 第十五章 钟灵毓秀:老街古巷光阴里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