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天明
在当代影像艺术与生态保护的交会处,南通市摄影家协会纪实委员会副主任崔世荣的“走近阿尔金山”系列摄影,以独特的视觉语言和深沉的人文关怀,打开了一扇通往中国西部神秘荒野的窗口。这不仅是他对阿尔金山地区自然景观的艺术再现,更是一部融合地理学、生态学与美学思考的视觉人类学文本。
崔世荣的镜头超越了单纯的审美追求,成为记录脆弱生态系统的档案,发出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无声呐喊。320余幅黑白与彩色作品,如同一部史诗,诉说着阿尔金山的古老传说与现代变迁,让每一位观者在光影的交织中感受大自然的震撼与力量。
视觉美学的极致追求
阿尔金山作为中国西部重要的生态屏障,其地理与生态意义不言而喻。这片横跨新疆、青海、甘肃三省的巨大山脉,是青藏高原的重要组成部分,平均海拔超过4500米,保存着完整的原始高原生态系统。
崔世荣首次带领我们走进这片神奇的“生命禁区”。阿尔金山的美,是未经雕琢的原始之美,在极端环境下顽强生存的生命之美。他记录下那些被忽略的细节和瞬间,我们看到野生动物的生存状态,感受到它们与自然的和谐共生;看到牧民们在高原上的生活,体会到他们对这片土地的热爱与坚守;还看到自然环境在人类活动影响下的变化,引发对生态保护的思考。在《库木库里沙漠》组图中,黑白画面好似流动的线条,大面积的天空呈现出大、小沙子泉,湖面如镜般倒映着,形成完美的对称构图。这种对几何结构的严谨把控,使作品既符合古典绘画的美学原则,又具有摄影艺术特有的瞬间真实感。
光影的运用是崔世荣摄影语言的另一精髓。《沙浪》低角度的侧光将山体的褶皱雕刻得棱角分明,岩石的纹理与阴影形成抽象的表现主义图案,而逐渐西沉的太阳为沙漠镀上金边,创造出一种近乎宗教氛围的光影。摄影家对自然光线的敏锐捕捉与耐心等待,使这些作品超越了地理记录的范畴,达到抒情诗的高度。在《祁漫塔格草原》中,一望无边的千百只藏羚羊在雪原上奔腾扬起的雪雾,与远处巍峨的雪山形成动与静的强烈对比,长焦镜头的效应和高速快门的精准捕捉,既保留了生物学上的真实细节,又赋予画面史诗般的恢宏气势,这一转瞬即逝的场景被永久凝固,成为野生动物摄影的典范之作。
生态系统的全景呈现
该系列摄影的卓越之处在于它系统性地记录了阿尔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完整的生态系统。崔世荣采用类似科学考察的严谨态度,通过镜头构建了这一地区生物多样性的图像档案。在宏观层面,全景航拍以“上帝视角”展现了冰川、沙漠、湿地、草原等多种地貌的分布,直观呈现了这片荒野的壮阔与完整。
微观世界的作品则聚焦于特定生态环境,近距离揭示了高山冻原带隐秘的生命奇迹,那些在极端环境下顽强生存的微小植物,其结构、色彩与质感在镜头下展现出惊人的美感。这种多角度的记录,使摄影作品具备了科学参考价值,为生态学研究提供了珍贵的视觉资料。这些作品让人们深刻感受到生命及生态的顽强与脆弱。每一个生命都在为生存而奋斗,它们相互依存、相互影响,构成了完整的生态系统。作品呼吁人们关注生态保护,尊重自然规律,保护这片美丽的土地和生活在这里的每一个生命。
《西藏棕熊》系列记录了世界上海拔最高的棕熊奇观,西藏棕熊本就罕见,而无人区的棕熊更加怕人。5月的阿尔金山冰河没有完全融化,卡尔墩草原上小草尚未露芽,但西藏棕熊已从冬眠中醒来,偶然的“熊出没”则暗示这片看似荒芜之地实则充满生机。
野生动物摄影往往陷入“猎奇式抓拍”的窠臼,崔世荣却在阿尔金山的生灵身上倾注了肖像画般的郑重。《藏羚羊》系列打破传统动物摄影的孤立构图,用画面记录了百余头藏羚羊生存在干涸河谷的全过程。《鹤鸣高歌》拍摄于库木库里沙漠边缘,为了捕捉这种濒危鸟类的高歌行为,崔世荣在隐蔽帐中守候了数十个黎明。作品中,黑颈鹤引吭高歌的瞬间被定格在初升朝阳的逆光中,羽翼边缘的金色轮廓与背景中连绵的金黄色形成朦胧的影像,将生命的优雅与环境的美丽巧妙融合。还有雪豹、猞猁、胡兀鹫、藏狐等动物的“不干预”观察摄影,避免了动物园式肖像的囚禁感,让每一个生灵都在原生环境中自由展现最本真的状态。
凝固荒原的文化印记
阿尔金山并非纯粹的无人区,世代居住在这里的藏族牧民构成了生态系统中的特殊一环。崔世荣的镜头没有将人类活动视为自然的对立面,而是以平视的角度记录着人与自然的共生智慧。在构图上,他善于利用自然景观的线条和形状,创造出极具视觉冲击力的画面。无论是山脉的轮廓、河流的曲线还是草原上的动物群落,都被巧妙地安排在画面中,展现出自然的秩序与美感。在色彩运用上,他能够准确地捕捉到阿尔金山在不同季节、不同天气的色彩变化,从春天的嫩绿到秋天的金黄,从晴天的湛蓝到阴天的灰暗,色彩的运用既真实又富有艺术感染力。在光影方面,他善于利用自然光线,无论是柔和的晨曦、强烈的正午阳光还是神秘的黄昏余晖,在他的镜头下,不仅增强了画面的立体感和层次感,还赋予了梦幻般的氛围。《寻狗》组图中,呈现出近乎“平淡”的美学风格,柔和的光线缓慢地抚摸过山脊,雪花飘落的痕迹被表现得如此细微,以至于观者需要屏息凝视才能感受到那份静谧。
崔世荣以摄影家的责任感,如实记录了这片净土面临的种种威胁。《雷电下的“死亡谷”》以冷静的视角呈现了被雷电撕裂的山体,一只藏羚羊挣扎在冰河中,两个硕大的羚羊角与周围自然环境形成触目惊心的对比,特写镜头展示了残酷自然环境扼杀珍稀动物生命的惊恐一幕。他不愿意用摄影技巧强行赋予阿尔金山“壮丽”或“奇观”,而是让这片土地以自己的方式言说自身的存在。在《一路上地貌多变》系列中,那些历经千万年形成的沉积岩层在镜头下仿佛成为一本打开的地质史书,每一道纹路都在诉说时间的痕迹。而在《“死亡谷”的红木河》中,沙石表面被风力雕刻出的微妙图案被放大呈现,展现出自然力量的“艺术创作”。他用中长焦镜头压缩空间,将远处的地质纹理与近处的植被并置在同一平面上,创造出超现实的视觉体验,这样的影像体现了崔世荣对阿尔金山地质特征的深刻理解,通过摄影揭示出大自然的伟力。那幅《夕阳下的野骆驼》会成为人们最深刻的记忆。黄金般的夕阳在无边大地上慢慢落幕,一头野骆驼迎着夕阳散步,头顶的落日仿佛伸手可触,沉睡的大地让我们体验阿尔金山的生态之美。正如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摄影家协会主席李舸所言:“崔世荣不仅用自己的镜头和文字记录下了阿尔金山自然区的美丽和神秘,更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摄影艺术和探索精神。”
站在海拔4500米的阿尔金山,崔世荣的镜头语言始终遵循“让自然自我呈现”的创作哲学。当现代文明在阿尔金山边缘徘徊,“走近阿尔金山”系列摄影犹如一面镜子,既映照出荒野的原始力量,也折射出人类文明的反思之光。所有作品构成的视觉交响,最终汇聚成对“天人合一”哲学思想的当代诠释,邀请每个观者走进大自然,聆听大地的脉动,感受生命的诗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