遭遇战指敌对双方军队在运动中突然相遇、未及部署兵力时发生的战斗。在战术层面,遭遇战强调夺取主动权,通过急袭或伏击等手段实现先机制敌。耙齿凌烈士纪念馆馆长戴晓斌详细解说了耙齿凌战役这一我国抗战史上著名的遭遇战。
战斗的我方主力是奉命返回苏中四分区配合开展反据点斗争的新四军第一师三旅七团(因其出色的战斗能力被誉为“老虎团”);另一方则是驻栟茶的日军加藤中队(100余人)和伪军第26师欧阳志诚部(400余人)。
其实双方在耙齿凌相遇时,七团的先头部队三营已经过去了,二营殿后还没到达,一营是右机队在海河滩,七团的团机关本部与敌人相遇,情况危急。
迅速察看地形后,团长彭德清、副团长张云龙当机立断,确定以耙齿凌和夹沟为中心区域进行围攻;团教导队负责正面防卫,另派人员迂回至敌人后侧形成合围。
敌人直到被重挫后才意识到他们遇上的是新四军正规部队,改进攻为突围,最终溃败。
七团教导队队长秦镜回忆了他击杀日军中队长加藤的情况:“忽然,鬼子猛地拨开我的枪,急速后退一步,举枪欲扣扳机。出于条件反射,我也自然地向他举枪,并出自本能地抢先击发。就在这零点零几秒钟的一瞬间,我以格斗击发,一枪击中了他的脑门,把小鬼子帽子也打飞了,他即刻仰面倒地,一命呜呼……(我)回头捡起那顶帽子一看,里面用刺绣绣的日文写着‘加藤大尉’四个字,我才知道,我干掉的这个家伙是鬼子的大尉中队长。”
耙齿凌遭遇战是一场未经谋划的突发战斗,是一轮拳拳到肉的生死相搏,创造了抗日史上“白刃战”的奇迹。
本报记者 施亚泽 田馨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