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4年,苏中地区的反“清乡”斗争有了新变化,日伪在苏中战场的军事优势逐渐丧失。根据党中央的指示,各地区的新四军抓住时机,主动、有计划地对日伪军连续发动攻势。耙齿凌战役就发生在这一大背景下。
如东作为苏中四分区抗日反“清乡”的主战场、指挥中心和大后方,为抗战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
耙齿凌位于现在的如东县河口镇,这里的一条河弯了几弯,形成了多个齿,地貌与牛拉着耕地的耙齿相似,因此被叫作“耙齿凌”。1944年6月22日,日伪军奔袭如中地区,妄图消灭我地方武装部队,在这里与新四军一师三旅七团不期而遇。经过两个多小时的激战,我方歼灭日伪军400余人,生俘日军14人、伪军100余人,缴获大量武器,有力打击了日伪对串场河以北地区进行“扩展清乡”的阴谋,极大振奋了苏中军民的抗战信心。苏中军区司令员粟裕传令嘉奖。延安党中央《解放日报》专门进行了报道,称其为“继车桥战役后苏中第二次大捷”。
与胜利同时被记入历史的是,七团93人牺牲(其中留下名字的仅有10人),195人受伤。日伪军之后又来报复,将战场附近约三百户人家全部烧毁。
碧血洒沃野,山河换新颜。
夏日骄阳下,耙齿凌战役烈士陵园内,墓冢静卧;大门前草地上,一手紧握七把刺刀造型的纪念碑巍峨耸立,闪亮的刀尖傲然向天,直刺苍穹。碑下就是当年的战场,田野里暖风吹送,稻禾青青,无名的小黄花随风颤动,有人在不远处的农舍进出,大声打着招呼。先辈英灵守护的土地,和平安宁又生机无限。
就在昔日战场边,站立着南通首家千亿级制造业企业——江苏中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河口本部,谁能想到它的前身是一度濒临破产的河口砖瓦厂,新厂长薛济萍带领企业转型升级、做大做强,1992年又跨界光纤通信赛道,进而在产品上下游延伸,2002年迈入智能电网,2011年布局新能源,业务实现“一带一路”全覆盖。现在它已形成通信、电力、海洋、新能源、工业互联网等专精特新一企一品深耕模式,中国企业500强、国家重点高新技术企业、全国质量奖和中国工业大奖诸多荣誉满身。作为全球光纤光缆最具竞争力十强企业,它手握3000多项自主知识产权的国家级新产品与专利,产品远销160多个国家和地区。
以中天科技为代表,革命老区河口在新时代续写着振兴篇章。在2024年度全国综合实力千强镇的榜单上,河口镇名列第773位,以其经济繁荣与社会生态的和谐共生赢得了广泛赞誉,乡村振兴的画卷不断铺展。河口镇人总结说,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是推动全镇高质量发展的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
英雄守护了人民,人民也记挂着自己的英雄。在血与火中锻造出的军民情,融入了血脉。
吴景安,湖南平江人,红军战士、中共党员,作战英勇,多次立功。耙齿凌战役时他担任新四军一师三旅七团三营副营长,带领战士正面狙击,勇猛杀敌,不幸胸部中弹,仍用臂夹住伤口坚持指挥战斗,直至阵亡。青山处处埋忠骨,为了纪念吴景安和他的战友,当地建起了烈士陵园和烈士小学、耙齿凌所在的葛兜乡被命名为景安乡(后变为区)。几经变迁,2023年9月,应人民群众的要求、经如东县人民政府审批,当时的河口镇烈士陵村更名“景安村”,烈士英名牢牢地刻在了老区土地上。
1995年,社会各界捐款150多万元,在烈士陵园边兴建了纪念馆。每年都有一批又一批的社会各界人士前来祭扫、访问。2021年,河口镇党委政府决定对陵园进行扩建,2024年耙齿凌战役80周年时,耙齿凌革命烈士纪念馆如期开馆。全馆采用了半地下坑道+空中天桥的设计,就是模拟当年战场,让参观者更能产生共鸣。
以烈士名字命名的还有景安小学、景安初级中学,教学质量都在如东名列前茅。景安初中的课件改造更是全国闻名。景安小学已推出耙齿凌战役相关校本教材,每年举办班级“英雄故事会”选拔赛。校内的红色书屋、红色长廊,无不将红色教育更加深入到学生的日常,血脉赓续,代代相传。
本报记者 施亚泽 田馨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