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7
星期五
当前报纸名称:南通日报

状元府里的 红色印记

日期:08-13
字号:
版面:第A06版:城市记忆       上一篇    下一篇

□施一鸣

位于南通濠河边的濠阳小筑(现为张謇纪念馆)曾是状元张謇晚年和子孙们居住过的地方。这里不仅承载着张謇“实业救国”的抱负和梦想;也传颂着张家闺秀前仆后继、投身抗日、血洒疆场的壮举;也记载着“少太”陈石云甘冒风险、掩护地下党特派员、传递信件的往事;更隐藏着特工人员从事情报工作等不为人知的秘密。

张謇与家人。左起:柔武,非武,陈石云,粲武,张孝若,张謇,融武,吴夫人,聪武,养子佑祖,养子襄祖。

思想进步的沈序表姐

1932年张柔武尊重祖母的教训,入住张謇创办的南通女师求学,她的表姐沈序与她同班。沈序又名沈絮,如皋林梓沈氏的后人。张孝若的生母吴道愔是沈氏的养女,自幼在林梓生活。张柔武在《往事琐记》中说:“林梓沈府表姐‘达权’、字‘序’,在女子师范上初中的三年时借住我家与我同龄,我们同榻、同校、同班级,在校时她受进步教师的影响,毕业后与如皋籍俞铭璜等同志投身革命,后来我受到她一些进步影响。”

1934年,年仅16岁的沈序在南通女师读书期间即参加“左联”新民剧社,翌年她又参加如皋进步文艺团体“春泥社”,用枫子笔名在《新通日报》副刊《甘凤》,用文艺形式宣传抗日,并参与秘密活动。1935年冬,她积极参与南通学生的“一二·九”运动,组织女师同学去南京请愿斗争。1936年加入共产党。沈序毕业后与如皋籍俞铭璜等同志加入抗日救亡宣传队投身革命。受她的影响,“少太”陈石云同情和支持革命,赞成我党坚持抗战、坚持团结、坚持进步的主张。

陈石云(1895—1947),名开成,祖籍安徽石埭。她生于官宦世家,祖父为清廷钦差大臣,父亲为大理寺寺丞,为官清正颇有名望。她毕业于上海教会学校启明女中,丽质端姿,擅长英语,文采出众。1915年11月成为状元府少夫人,人称“少太”,共育有二子四女。她知书达理,尊老爱幼,为人正直,深受人们尊重和喜欢。她思想进步,支持儿女参加革命。她还支持一些女师学生投奔根据地,并给予经济上帮助。

投身抗日的张家闺秀

沈序的进步思想,不仅影响着陈石云,也影响和感染着张柔武等张家姐妹。1935年12月,沈序等同学组织南通“一二·九”声援运动,他们登上天生港的轮船要去南京请愿,但当局阻挠开船。同学们在轮船上被困,断炊好几天。张柔武得知后,立即拿出零花钱托人买了300个馒头送上船。通过这次事件,原来对政治丝毫无知的张柔武,在思想上开始有所触动。张柔武说,沈序是“对我有进步影响的第一人”。

1937年8月,日军开始空袭南通城,东北军57军111师进驻南通。当年9月,正在上海求学的张非武回到南通,她同徐惊百、邹强、孙卜菁、吴质、王颂旋等亲友数人,自发组织起抗日救亡宣传活动,并把小妹聪武也带去演话剧。时111师师长常恩多,接纳张非武等一批进步青年加入部队,成立“抗日义勇宣传队”,为东北军演唱抗日歌曲,表演《烙痕》等进步话剧。张非武还利用家中的收音机,和徐微一起收听、速记正在爆发的“淞沪会战”战况,编写《军民导报》。其后,张非武随军北上,在战火中冒着生命危险,坚持抗日救国。1940年,57军一名军官掉转枪口企图打内战,残害进步青年。她不堪当时混乱局面,以去西安受训为名,离开部队到了重庆。

在大姐张非武的带领下,1937年9月,时为南通女师二年级学生的张聪武,经常前往宣传队,协助他们的抗日宣传。其中影响最大的要数张聪武在《放下你的鞭子》剧中演卖艺少女香姐。她刻画人物惟妙惟肖,表演得淋漓尽致,深切感染了观众。该剧在更俗剧场、街头巷尾、军营校园反复上演,激起了南通军民的抗战热情,观众感动得一致高呼“打倒卖国贼”“打倒日本帝国主义”“收回国土,把日本鬼子赶出中国去”。

1938年4月,张聪武应演戏的“老搭档”吴滨的邀请,参加南通地方抗日武装常备一团的抗日宣传队,开展演剧、歌咏等抗日宣传工作。1938年中秋之夜,宣传队到常备一团三营驻地如皋县九华镇小马桥,为军民表演节目时,突遭从平潮过来的日军袭击,大家立即渡河向西南方向撤离。张聪武、吴滨在撤离时,惨遭日军杀害。

抗战爆发时,张柔武正在上海读书。上海沦陷期间,英国人在上海英租界设有一处向全世界直播的“民主电台”,其中有一档专门播放抗日救亡宣传的文艺节目。张柔武是音乐学院的学生,歌唱得好,常常担任该节目的女高音独唱,唱《长城谣》《九一八小调》《铁蹄下的歌女》《黄水谣》等抗日歌曲。家仇国恨,使张柔武的歌声更富有激情。她通过歌声控诉日本侵略者的罪恶,在海外华人中产生极大的影响。在沪期间,她还多次为中共地下党人俞铭璜等递送情报。

关照特派员的“少太”

1943年在日伪对苏北进行大规模“清乡”之际,陈石云从上海返回南通入居濠阳小筑。此时,濠南别业(今南通博物苑内)早为日军强占为司令部,与濠南别业隔河相望的城南别业,也被敌伪“苏北清乡公署”所侵占。不久濠阳小筑南院又被“清乡公署”主任大汉奸张北生手下亲信孙永刚霸占,于是陈石云只得偏居北院曼寿堂。

1943年秋,在这濠阳小筑庭院里,陈石云与利用孙永刚师生关系潜入敌伪“清乡公署”的中共地下党特派员,时年20岁的林克相遇。林克原名袁溥,南通人,17岁投身革命,于1942年奉命返回南通城从事隐秘斗争,先后任中共南通城地下党负责人、城工委副书记。通过与这位年轻的中共地下党员的接触,陈石云对中国共产党以及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抗日斗争,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此时的陈石云,精神面貌较过去开始有所改变,她逐渐从丈夫意外去世、爱女死于日寇的惨痛中慢慢走出来。她坚信只有共产党才能坚持抗日,才能救民族于危亡。在与中共地下党的相识相知中,她那直爽的性格,以及言谈举止中所表现出的爱国情怀和民族大义,也赢得林克的信任。在陈石云的多次关照和掩护下,林克和胞妹雪尔(南通女师学生)在濠阳小筑定期见面和传递信件。

陈石云新认的“侄子”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次日,中共南通城工委接到苏中四地委指示,准备解放南通城。城工委决定派特派员王敏之进城,组织地下军,准备武装起义。出于隐蔽和工作方便,也出于对陈石云的高度信任,城工委决定王敏之住进濠阳小筑,希望陈石云给予配合、掩护。陈石云一口答应,要王敏之以侄子“陈克然”名义住进她家,“克”字是张绪武表哥一辈的字。

8月18日,王敏之提了4样礼品,带着书童来张家见到“姑妈”。为了掩护,进城时城工委为王敏之特制了服装,可住进张家,就显得很不相称。陈石云意识到了,当着家人的面,以责怪的口吻说,克然实在太俭朴了,从来不讲究穿着。然后吩咐书童阿福陪陈家少爷去买衣料,并要求要好一点的。第二天王敏之就换上了新的“少爷”服。

在张家期间,陈石云对他像亲侄儿一样,与王敏之谈家常,谈身世,谈她的经历。随着他们相互间情谊的加深,她对特派员的掩护更周密了。当有客人来访时,她会主动介绍这是自己的侄儿,叫陈克然。她知道特派员白天没有写报告的地方,就当着人叫他到自己房里去,借口是把她写的信重抄一遍,因为她写的字太大了。这样,特派员就走进她的房间,关上房门,密写报告或书信。如果王敏之外出工作,没有回来吃饭,或回来迟了,她都为他找借口,为他开展工作创造条件。有一次来了两个女同志,要和王敏之研究工作。她当着家人的面说,这两位是非武的同学,让他吃过饭陪她们到书房里去谈谈。不久陈石云又应城工委请求,帮助提供可隐蔽200名左右地下军及武器弹药的房屋,后因形势发生变化,根据上级指示暂不举行武装起义而未予实施。

谍报队长提供的情报

1946年3月,南通惨案发生后,为掌握南通城内复杂多变的情况,王敏之又再次进城,住进濠阳小筑。此时,张绪武因参加“三一八”斗争,而撤离南通转移到上海。陈石云对王敏之说,绪武虽然走了,但他可以放心住下,不会出事的。6月,她要去上海,临走时对家人说,她和阿宝要去上海,让他们照顾好陈家少爷,有事由他做主。

陈石云走后不久,国民党49军的谍报队,来到南通城派人寻找住房,选中了张謇住的濠阳小筑。王敏之感到,谍报队是特务机关,驻在张家对他活动不利,就说这里是状元府,不好驻兵的。但谍报队坚持要住,为考虑不能和他们搞得太僵,“陈家少爷”就答应他们先住客厅,等找到合适的房子再搬走。这样,濠阳小筑就成了外边是国民党军队的谍报机关、里面是共产党的秘密机关共存的局面。

7月9日,谍报队祁队长敲开了王敏之的门表示,他们在这里住了近一个月,现在要离开了,特来向他告辞;不过祈住的那个房间想继续借用,暂时放些东西,到时派人过来拿。王敏之表示同意,并随口问他们什么时候走、到哪里去。祁队长不假思索地回答14日走、到如皋去。王敏之关心地说,如皋有共产党很厉害的,问他们不怕。祁队长狂妄地表示,他们是一群乌合之众,而自己这边有美式装备,拿下如皋不费吹灰之力。王敏之感到这是一个重要的军事情报,立即密写后通过交通员送到城工部。由于信息及时,我军早有防备。7月15日,就传出“国军”惨败的消息。7月16日,一瘸一拐的祁队长出现在张家,哭丧着脸表示由于轻敌,他们行动失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