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家育儿补贴制度实施方案公布,明确从2025年1月1日起,无论一孩、二孩、三孩,每年均可领取3600元补贴,直至年满3周岁。政策发布后,引发社会广泛关注。然而,这项预计每年惠及上千万家庭的重大民生政策,却被一些不法分子盯上。他们恶意曲解政策,炮制骗局,伺机骗取钱财。对此,多地警方相继发布提醒,不要轻信不明来源的电话、链接。国家卫生健康委有关负责人表示,按照工作计划,各地将在8月下旬陆续开放育儿补贴申请,8月31日前各地全面开放育儿补贴申领。国家的惠民政策不容诈骗分子“揩油”。不法分子之所以能行骗成功,很重要的一点是他们利用了家长们的信息盲区。追根溯源,相关部门需加大权威信息宣传力度,及时通过权威渠道公布相关政策的落实进度以及具体申领时间、办理流程、所需材料、官方咨询渠道等信息,不给骗子留下可乘之机。让透明的阳光照亮每个角落,才能最大限度压缩不法分子的生存空间,使国家的惠民政策真正让千百万家庭受益。这里也提醒家长们树牢防诈意识,不轻信相关链接和电话,防止上当受骗。
——新华网《防范“育儿补贴”骗局,需要工作透明度》
近日,福建泉州一家餐饮店被曝光多次在外卖平台以“会得癌”回怼顾客差评,引发网络热议。据报道,此类“诅咒式”回复已持续两年,有知情人士表示曾被商家电话威胁删除差评。对此,平台方给予回应,承认平台有监管不到位的情况,并表示绝不允许商家以这样的态度辱骂用户,若核实属实,将对商家给予扣除违约金的处罚。今年5月,类似“差评者得癌症”的字样也同样出现在网约车的座椅靠背上。事实上,不论消费体验如何,当人们看到类似语言时,会本能地感觉到被“冒犯”。给予差评,本是消费者基于商品质量和服务水平行使监督的正当权利,也是市场自我调节的正常反馈机制。商家对此进行“恐吓”,从法理上说,涉嫌违反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相关内容;从情感上说,也令人愤懑和难以接受。差评屡次成为商家和消费者冲突的导火索,原因或许在于,互联网经济中,人们越来越看重“口碑”的作用。一个用户评分,不仅是潜在消费者的决策参考,更在平台算法机制下与曝光量、流量、推荐量等推荐机制深度关联,商家视差评如“洪水猛兽”也就不难理解。部分消费者存在滥用差评权“薅羊毛”的行为,无疑也加剧了商家对差评的极端反应。不论从消费者、商家、还是平台角度看,这都是一个“多输局面”:恶意差评会扭曲市场真实信号,真实差评噤若寒蝉则影响消费者权益,市场反馈机制的正向循环作用也会受到影响。要扭转这一局面,平台不能袖手旁观,既要治理表面的语言暴力问题,也要从根本上改善评价机制的缺陷。平台有责任培育文明理性的语言环境,遏制极端化表达。目前,一些平台算法虽能够过滤极端词和敏感词,但对于人格侮辱等更具隐蔽性的恶意言辞,如何借助AI更精准识别、屏蔽,并引导用户进行真实有效的评价,还有待完善。更关键的是,在平台经济发展的现阶段,如何有效甄别消费者正当维权与恶意抹黑?这不仅是互联网生态中的常见痛点,更是平台治理的核心挑战,需要平台公司着力推动建立一套公平、透明、可操作的机制,既能有力保障消费者权益,又能维护商家的正当利益,才能避免“诅咒式”回怼这类突破公序良俗底线的现象反复出现。避免网络极端化言论,是人们始终需要警惕的。事实上,互联网经济是“去中心化”与“互联互通”精神的体现。营造更平等的交易环境,构建更公平的对话机制,平台算法理应更多体现这种价值导向。除了一键点评外,构建多样的商户评价方式,赋予交易双方同等的申诉与维权渠道,或许也能减少一些商家和消费者之间的“零和博弈”。
——光明网《“诅咒式”回复违背公序良俗,该如何治理》
8月6日,有网友在社交平台贴出了一则《关于加班的通报表扬》,并称“这是朋友工作的电商公司发布的7月加班通报表扬红名单”。名单上的员工因“具有高度责任感、默默无私加班奉献”上榜,其中最高加班时长达到159.96小时,最低也有68.41小时;在通报表扬的末尾,该公司号召全体员工以上榜人员为榜样,学习他们的爱岗敬业和无私奉献。事后,该公司工作人员称,公司并非强制加班,主要看自身工作情况,运营岗位相对忙碌,加班情况更多,同时称:“如果是申请加班会有加班费,自己主动加班没有申请的话,是没有加班费的,具体情况还要问财务。”一份关于加班的通报表扬,瞬间引发舆论关注,网友们的态度几乎一边倒——“不像是表扬”“企业倡导这种文化,真是悲哀”……客观而言,加班当然可以有,加多少、怎么加,法律上都有明确规定,真正引起人们不适的、让人反感和厌恶的,是过度、病态的加班,是“加班光荣、不加班可耻”的畸形加班文化,是用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等对员工进行道德绑架,以及诸如“领导下班我才下班,别人加班我也加班”等“表演式加班”的情况。如果劳动者长期被这种畸形加班文化裹挟进而超负荷工作,极有可能产生身体过劳、心理抑郁等后果,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都将受到不同程度影响。而对企业发展而言,一味鼓励加班,忽视甚至漠视劳动者的正常休息权,同样隐患重重,比如,发生安全生产事故的风险、企业低效运行的问题、员工凝聚力和归属感不强,等等。员工当然要为自己的职业理想、为企业的发展壮大拼搏奋斗,但这种拼搏奋斗和贡献度绝不应由加班多少来衡量。向畸形加班文化说“不”,期待更多企业能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依法依规用工,以更人性化的价值理念、更健康向上的企业文化打造职场生态——当越来越多的企业都能将员工身心健康和职业获得感作为一笔重要财富,理直气壮表扬“加班多多益善”的事情或许会越来越少。说到底,体面工作、幸福生活才是员工期待的“嘉奖”。
——工人日报《遏制畸形加班文化,打造健康职场生态》
近日,二手平台上出现高价转卖录取通知书中“南极海水”吊坠的现象,引发热议。据报道,8月8日,有自称科考队员的用户在交易平台上,借助“南极海水”话题热度,公开出售标价高达9999元的“北极点海水样品”,价格是前者的两倍。电商经济很有包容性,可以为大多数物品提供展销平台。但交易平台近年来出现越来越多的新奇物品,其规范性值得审视。比如,平台出售“南极海水”吊坠以及“北极点海水样品”,是否合理合法呢?中国海洋大学证实,其本科录取通知书礼盒中的确有南极海水吊坠,还附带有海水鉴定卡。但网售的“南极海水”吊坠,是否真品有待鉴定。该高校表示,官方不售卖相关产品,要注意识别,谨防被诈骗。而网售的“北极点海水样品”究竟是否来自北极海底,同样值得深究,不排除是冒牌北极货。卖家自我介绍为中国科学院潜航员、南北极考察队员,自称样品是其本人于2023年9月4日在北极点取出,出售的是其个人所得份额,同时附带打捞时的图片证明。但这些信息均系自说自话,很难验证。而且,仅从时间点来说,其说法就与事实有出入。公开资料显示,中国第13次北冰洋科学考察队抵达北纬90度暨北极点区域时间应为2023年9月5日13时55分。根据《中国极地考察样品管理办法(试行)》规定,中国极地考察采集的样品属国家所有,由中国极地研究中心保藏。这意味着在正常情况下,个人没有权利出售北极点海水样品。最新消息是,中国科学院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工作人员表示,有关情况正在详细了解中。在二手交易平台上,该商品主页已不可见。不管卖家撤销“北极点海水样品”还是平台方下架该商品,都说明舆论关注已让相关方认识到此种行为不妥。但真正的北极点海水样品是否被妥善保管,尚需有关单位权威回应,以消除舆论之疑。而这也是维护北极科考活动公信力的需要。
——新京报《9999元公开叫卖,“北极点海水”到底哪来的》
8月7日立秋之际,秋天的第一杯奶茶来了。日前,全国有超过100家茶饮品牌进行新品首发,至少25万家饮品门店参加“秋天第一杯奶茶”新产品和爆款单品的发售活动。自2020年开始,在立秋举办的“秋天第一杯奶茶”活动已成为外卖行业的常设营销节点,如何抓住大促机遇寻求新增长空间,上新能力成为新茶饮品牌吸引顾客、保持差异化的必备能力。“秋天第一杯奶茶”的概念,起源于人们对生活仪式感的追求。在季节悄然变换之际,一杯热气腾腾的奶茶,仿佛是一种温馨的宣告,象征着新季节的美好开启。它不仅仅是一种简单的饮品,更承载着人们对温暖、幸福的情感寄托。社交媒体的广泛传播,如同为这把火添上了猛烈的柴火,网友们热情地分享自己手中的奶茶,使得这一趋势如星火燎原般迅速蔓延,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其中,形成了一股强大的消费热潮。各种促销活动如买一送一、满减优惠等轮番上阵,进一步刺激着消费者的购买欲望。商家们通过持续的创新和对产品及服务的不断优化,积极地迎合着消费者的需求,在这场双向奔赴中,展现出了令人惊叹的供应能力和商业智慧。然而在这股热潮中,也应保持理性审视。部分消费者可能会因盲目跟风而过度消费,造成浪费。商家们在追逐利润的同时,也切不可忽视产品质量和环保问题,要坚决避免过度包装和陷入不良竞争的泥沼。只有这样,“秋天第一杯奶茶”才能在健康、可持续的轨道上长久发展下去。
——北京青年报《“秋天第一杯奶茶”激发着供需双向奔赴》